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能屈能伸:戰勝貴族草根逆襲成為開國皇帝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出身於布衣草根的開國皇帝只有兩個,一個是漢高祖劉邦,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而劉邦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身於布衣草根的開國皇帝。
在秦王朝時代,劉邦不過是一個區區的泗水亭長(今徐州沛縣),這是秦王朝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草根小吏。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出身農家,毫無家庭背景的布衣草根小吏,為何能在秦末群雄逐鹿、烽煙四起的混亂局面中,脫穎而出,擊敗所有對手,最後登上皇帝寶座的呢?這其中,除了少許的偶然因素外,大多則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性格決定命運。是劉邦能屈能伸、百折不撓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成就了他的大業。也使得中華大地的炎黃子孫族群有了一個統一的稱謂-漢族。
漢高祖劉邦,字季(也有說劉邦原名劉季,是當了皇帝後改季為邦的),沛縣豐邑中陽裡人(今江蘇豐縣)。《史記.高祖本紀》記載: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不狎侮。好酒及色。」短短數語,劉邦的外貌和性格躍然眼前:高鼻黃臉,美髯飄逸,左股上有代表星象的七十二顆黑痣。他講仁義,性豁達,喜施舍,愛結交。就是大大咧咧,不喜歡從事家裡的生產作業。候補為泗水亭長後,和亭內的小吏們親密無間,打得火熱。並好酒色。正是劉邦這種超乎常人的性格,為他日後成就大業奠定了基礎。
對劉邦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影響未來歷史的一次事件,發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當時,正在鹹陽服徭役建阿房宮的泗水亭長劉邦,目睹了秦始皇浩蕩車仗的盛大巡遊,遠遠觀望的劉邦,無比羨慕、無比驚詫地感嘆道: 「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也許就是從這一刻起,皇帝的尊貴和威嚴,成為劉邦追尋的目標。
劉邦為人處事的原則,首先是有利,凡有利於自己生存和發展的,他什麼事情都做,什麼人都用。這一原則,使他處事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使他為人表現得能屈能伸、能站能爬、百折不撓。於是,他的行為就顯得寬厚、堅忍,似乎什麼人、什麼事都可以容納。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陳勝吳廣造反後,藏匿在芒碭山的劉邦率百十數人來到沛縣城外,他極力鼓動沛縣父老除掉縣令,並推選一位主管人響應起義。縣令被殺後,他既想做首腦,又故意推辭;一面說自己能力薄弱,一面又強調這是一件關乎身家性命的重大事情。果然,一番欲擒故縱的推讓後,劉亭長當上了沛公,並為此隆重地祭祀天地。劉邦這一次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的首演式,說明他是一個很有深謀心計的人。
滅秦之前,各路諸侯曾在楚懷王處盟約:先破秦入關中者,王之。劉邦以此為目標,避實就虛,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率軍繞道進入關中,駐紮霸上,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隨之軍隊進入鹹陽。當劉邦走進秦宮,面對令人眼花繚亂的稀世珍寶和絕色美女,他正準備手腳並用地享受時,樊噲說: 「你是想要天下,還是想當土財主?這些都是亡秦之物,你趕快出宮,退回霸上。」劉邦起初不聽,張良接著說: 「忠言逆耳利於行,請沛公聽樊噲之言。」為了成就大業,劉邦聽從了樊噲、張良的勸告,忍隱了自己的私欲,封閉秦宮,退回霸上。遂向關中父老 「約法三章」,曉喻關中各地,保留原有政府機構,以此安撫秦民,攏絡人心,為王關中做足了準備。此時的項羽,正遠在巨鹿(今屬河北邢台)一帶血戰秦軍,他破釜沉舟,九戰九捷,消滅了秦軍主力,震攝了各路諸侯。但讓項羽萬沒料到的是,劉邦此時己定關中。十一月中,項羽率諸軍西進至函谷關,被劉邦的軍隊閉關擋住。項羽大怒,率軍破關。十二月中,項羽率四十萬大軍來到新豐鴻門(今陜西臨潼東北),準備就地消滅劉邦,而劉邦的十萬人馬是萬不能敵的。
張良曾救過項羽的叔父項伯,項伯怕張良在項羽攻打劉邦時遭害,便將項羽的計劃暗告張良,要他趕快逃命。而張良卻要助劉邦成就大業,遂將機密告訴劉邦,並引劉項見面。劉邦拜項伯為兄,又結為兒女親家,並再三要項伯轉告項羽,他是沒有野心的,函谷關設防是為了防盜,還答應次日赴鴻門向項羽謝罪。項伯按照劉邦的說法轉告了項羽,而且叮嚀對劉邦要善遇之,項羽答應了。翌日,劉邦率百餘騎來到鴻門,項羽設宴款待。宴會前,謀士范增提出趁宴會除掉劉邦,項羽未置可否。
那一年,年過知天命的劉邦,在鴻門宴上,向二十六歲的項羽表示了臣服。這種能伸能屈的表現,是需要怎樣的隱忍精神啊!關鍵時刻,項羽相信了劉邦的表白,解除了對劉邦的戒備,並告訴劉邦是他的左司馬曹無傷打的小報告。宴會進行中,范增三次向項羽示意動手,項羽卻無動於衷。無奈,范增要項莊舞劍,伺機刺劉。這就是有名的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出處。可項伯也隨之助舞,處處以身護著 「親家」。劉邦是聰明的,他以入廁為名,留下張良應付,自己則不辭而別,獨自尋僻徑奔回軍營。回營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了曹無傷。由此可見,劉邦對危害自己成就大業的人,是絕不手軟的。
作為日後楚漢相爭的對手,原楚國貴族後代的項羽,卻是一個和理性的劉邦性格完全不同的感性的人,他強烈的感情往往干擾了他理性的判斷。當他憎惡起來,則非常殘暴,在他攻下襄城後,曾將數萬軍民活埋;當他懷疑降卒不利於自己行動時,便將二十萬秦卒坑殺於新安城南;後又屠鹹陽,殺子嬰,燒秦宮,大火三月不滅;全然不似劉邦一般攏絡人心。可當他慈悲起來時,卻非常弱智,在鴻門宴上,范增要他除掉劉邦,可他經受不住劉邦對他的恭維,劉邦的一通賠情道歉,使他失去理性,變得糊塗,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個人就是他將來的最大對手,也許他壓根兒就沒把這個卑躬屈膝的人放在眼裡。就這樣,劉邦從他的眼皮子底下溜走了。項羽這種帶有貴族色彩的吃軟不吃硬的性格,干擾了他應有的理性,妨礙了他成就大業;而劉邦則充分地發揮了從布衣草根煉就的能屈能伸又能忍的本領,轉危為安,為成就大業創造了條件。實際上,鴻門宴既是劉邦的關鍵時刻,也是項羽的關鍵時刻。四年之後,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稱帝於汜水。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