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淘歷史」
這個人喜歡安靜,他既不像前輩顧愷之那樣癡黠參半,也不像後世的唐伯虎那樣八卦纏身,相比之下,他應該是最牽掛國家命運的那個,因為他用生命中最燦爛的年華,畫下了《清明上河圖》。
01
公元1101年夏天,汴京城郊,天色晦暗,偶爾有閃電掠過天空。
再普通不過的茅草屋里,有一位身材挺拔、濃眉大眼的青年,他手持畫筆,腰系靛藍色圍兜,正在認真作畫。
從山東瑯琊到國都汴梁,已經3年多了,這個外省青年的生活一直很拮據。這個城鄉結合部的茅草屋就是他的寄身之所,有時候,他連房租都交不起。
他單身很久了,身邊一起復習備考的朋友,不少人在汴梁找了媳婦,拿到了首都居住證。他不想走這條路,盡管他顏值不低,不斷有京城少女向他拋媚眼。
他姓張名擇端,字正道(分別出自《孟子》與《禮記》),從名字看來,他與儒學的淵源頗深。今後,他會很有名,可惜,不是通過寫文章。
張擇端小像
跟千千萬萬來自社會底層的讀書人一樣,在科舉獨木橋上,他擠得幾乎透不過氣來。可是資源有限,國家能錄取的畢竟只是少數人。他很努力,積極參加三年一次的進士考試,卻遺憾地落榜了。
眼看盤纏用盡,他對自己能力的懷疑也逐漸加深。這也不能怪他,北宋一朝,出了太多牛掰的讀書人,和他同時代的,就有蘇軾、王安石、歐陽修、曾鞏……每個名字都能亮瞎人的眼。那些牛人不斷寫出偉大作品,天天上頭條,每次都讓他的信心受創。
前些天,天皇巨星蘇軾去世了,整個大宋都在悲傷,這已經是一個讀書人的最高境界。
為什麼自己就不行呢?他在反思。
有好心人提醒他,是不是該換個方向?
得趕緊定,不然幾個月後hold不住,就只能去討飯了。
他覺得畫畫是一個新的方向。
因為當時的北宋文藝界,開始流行「界畫」。那是起源於晉代的一個繪畫門類,因為畫師在工作的時候使用界尺引線,所以畫作工整寫實、造型準確。
作為北宋第8位皇帝,當時剛剛登基的宋徽宗就是一個界畫高手。還在做端王的時候,他就畫過一幅《瑞鶴圖》,描繪在汴梁的晴空下,宣德門上方翱翔著20只姿態各異的白鶴。
為了體現皇權的莊嚴巍峨,宣德門被描繪得細致入微,殿脊上整齊的灰瓦及各種瑞獸造型,相似但絕不相同……
瑞鶴圖(北宋 趙佶)
這位歷史上最著名的文藝皇帝,曾經被大臣們評價為「諸事皆能,唯獨不為君耳」,可是誰讓太后偏愛他呢?
徽宗的掌權,為後來北宋覆滅埋下了最沉重的隱患,唯一值得稱道的是,他在成為王朝的最高主管人以後,將自身的文藝天份發揚光大,大宋的重文輕武上升到頂峰。
他的喜好某種程度上決定著社會時髦的走向,一些年輕人紛紛投身界畫創作,張擇端就是這些年輕人中的一員。
02
跟經書策論相比,張擇端確實在繪畫上更有天賦,適逢汴京界畫培訓班招新,他拿出最後一點銀兩,報名學畫。
那個春天,走進培訓班的張擇端嚇了一大跳——滿滿一大屋子讀書人,看來忙著轉型的不止他一個。
最初他畫得很吃力,3個月後,他的幾幅習作引起了培訓班老師包不同的認可。
這個包不同很有來歷,他是當朝重臣蔡京的弟子。他開培訓班,有一個重要使命——幫皇上物色一批畫畫的好苗子。
不久後,包不同很有信心地將張擇端引薦給了蔡京,「這位就是我幾次提到過的擇端同志,他的畫很有靈氣。」
當朝宰相蔡京當時已54歲,他註視著張擇端,「你願意進入翰林院,為皇上作畫嗎?」
張擇端有些意外,他聽別人說過,徽宗是一個藝術狂人,他在宮里收藏了大量書畫,百倍於先朝,還專門編撰了《宣和畫譜》,收錄魏晉以來湧現出的231位畫家、6396件作品,而蔡京是這些工作的具體負責人。
蔡京小像
之前蔡老師並未得到徽宗的賞識和信任,反而在政治風波中一再被貶,正是他表現出的藝術狂熱,讓他與徽宗之間有了某種神秘的聯繫……
想到此,張擇端毫不猶豫地回答,「我願意!」
蔡京點點頭,「你的作品皇上已經看過了,他老人家的評價很高,希望你潛心作畫,謳歌時代,成為我大宋畫壇的未來」。
「在下只有一個請求,」張擇端說,「我在城外租房已3年,已經熟悉那邊的環境,如要作畫,那地方正合適。如果現在進入翰林院,朝九晚五坐班,我的畫很可能會失敗。」
「你想畫什麼題材?」蔡京問,他強烈感覺這個年輕人將來可能是畫壇領軍人物。
「汴梁這座偉大的城市,我想畫一畫。」張擇端直抒胸臆測。
「行,就依你,希望你不要讓皇上失望!」
03
帶著包不同送的一只小黑貓「仔仔」,張擇端回到了汴梁城外牛家村118號。為了讓他放心作畫,朝廷專門拔白銀300兩,對茅草屋進行了加固。
落榜生張擇端,從此變成了畫師張擇端。白天,他帶著仔仔到汴梁城逛一圈,晚上回來作畫。
12世紀,汴梁城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沒有之一。
白天,車水馬龍,市聲鼎沸,船行如矢;入夜後更是精彩,各種娛樂場所全開,人們喝著白酒,玩著百家樂,愈夜愈興奮。
宋朝子民崇尚安逸享受和世俗生活,夢幻的城市為他們提供了最好的寄托,記錄這座城市,暫停它所在的時空,想想都覺得刺激。
當然,要畫下這座巨大的城市,除了才氣,還需要勇氣、力氣,甚至野心。為了積累素材,城里的一屋、一橋、一船、一樹、一木,他都仔細標記。數不清的旅店、布店、冷飲店、香料鋪子和社區醫院,它們的招牌,形成了汴梁的天際線,蔚為壯觀。
這些生活的細枝末節,別人可能會忽略,他卻看得津津有味,當然,他最在意的,還是人。一幅城市畫,最令人琢磨玩味的就是人本身。
清明上河圖局部圖
與隋唐不一樣,宋代對人口松綁,商品經濟空前活躍,無數農民工進入城市(邑里不告訐,門關不訶問)。張擇端拿著小本本,記錄了這座城市上千個人的信息,包括他們的姓名,籍貫,職業,愛好等等。
入夜,萬籟俱寂,他的思維開始活躍,筆記本上的各種記號,就像一串串彼此有聯繫的密碼,盡入大腦。
在汴梁這座大城市,每個人有各自的命運,他們的命運又跟國家的大命運緊密交織在一起,張擇端想通過這些密碼,窺探小人物和汴梁城的命運。
每天,他都要畫到深夜,依舊無人陪伴。他希望那位文藝皇帝看到這幅畫時,不會失望,並能體會到畫中寄托的深意。
04
張擇端來自山東,對邊境的兵患感同身受,金的威脅早就不是聳人聽聞,汴梁越是熱鬧非凡,他的憂慮就更深重。
——小商販占道經營,交通嚴重擁堵,意味著城管失控;
——士兵在驛站隨意坐臥,押送軍酒,意味著軍防鬆弛;
——城牆破敗,無人修補,意味著城防意識淡漠;
——車夫將名畫書籍運出城外銷毀,意味著黨爭嚴重,文物遭極大破壞;
——消費水平不一,意味著嚴重的貧富差距;
表面盛世的背後,社會問題叢生,隨時可能爆發。不管徽宗是否能領會自己的意思,他都決定,將這幅承載重要使命的畫作完成。
清明上河圖局部圖
兩年很快就過去了,畫作終於完成了,他在茅草屋的使命也要結束了。
這幅畫的命運是什麼呢?他總在想。
那天晚上,蔡府燈火通明,他忐忑不安地將畫作呈給蔡京,根本不敢抬頭。沒想到,蔡老師看後驚嘆不已——如此長卷,散點透視,確實精彩!
第二天,這幅長5米多的畫作就被送入深宮,徽宗看完,沉吟片刻,用自己的瘦金體在上面題了五個大字:清明上河圖,太監拿著雙龍小印,在畫作上重重地蓋了上去。
作為一個文藝天才,徽宗一眼便看出,那幅巨畫表面書寫了城市的輝煌,但作畫者想向他展示各種社會頑疾,他心里有些不快。
這樣的畫,不宜久留身邊,不久,他就找到機會,將這幅畫賜給了外戚向氏。
05
這幅畫後來的命運如何呢?
1125年,在嚴重的內憂外患下,宋徽宗找了個人頂包——他的兒子宋欽宗。又兩年後,金兵大肆殺入汴京,無數名畫文物被捆綁在牛車上運往北方,其中就包括《清明上河圖》。
後來,該圖有幸落到燕山府一個叫張著的人手上,他本是宋人,看到來自故國的這幅神作,禁不住淚流滿面。
張著引述了《向氏評論書畫記》中的幾句話,為張擇端做了一個小傳,沒有人知道畫家張擇端在戰亂中去向何處,有人說他死於災荒,有人說他去了南方……
金人張著在《清明上河圖》上為張擇端作的85字小傳
有人說,毀壞一種文明,就要破壞其精神和記憶,撤退之前,金人到處放火,大火連續燒了好幾個月。
一代名城汴梁,曾經「金翠耀目,羅綺飄香」,現在只剩下一片廢墟,它,連同它的天際線,從此消逝在歷史的塵煙中,而《清明上河圖》,成了它最後的遺像。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歷史的囚徒」(ID:lishideqiutu2017)
小淘陪聊
老張作為一個大齡窮逼,已經進階為窮逼中的戰鬥機,敢於拋棄浮華,diss皇帝,值得學習!
你仔細研究過《清明上河圖》嗎?有什麼發現?
歡迎在留言區討論O(∩_∩)O~
一
周
熱
文
給小淘點個讚吧
有趣,有料,有深度
ID:tao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