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梁思成不願在國徽中體現這個圖案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1949年 7月 10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發布了《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的啟事。其中關於國徽的設計要求有三點,一是中國特徵,二是政權特徵,第三點形式須莊嚴富麗。隨後《人民日報》等各大報刊上也相繼登載了啟事內容,僅一個月的時間,國徽審查小組就收到了900多件設計圖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到了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討論並通過了國旗、國都、紀年和國歌四個決議案,但是只有國徽遲遲未能確定。最終,大會主席團決定,邀請專家另行設計國徽圖案。

因為國徽的設計方案一直難產,周恩來總理就建議邀請大陸著名建築學家、時任清華大學營建系主任梁思成和中央美院美術系主任張仃各自組隊,分別設計。

兩個團隊給出的設計方案就是下面這樣了。

天安門——梁思成不願在國徽中體現這個圖案 歷史 第1張

梁思成團隊設計的國徽,以玉璧為主體,以國名、五角星、齒輪、麥穗為主要題材,再用紅色綬帶襯托而成。

天安門——梁思成不願在國徽中體現這個圖案 歷史 第2張

張仃團隊的設計圖案,則用天安門做主題,同樣配以齒輪、麥穗和紅綬帶。

由於天安門是新中國開國大典的舉辦地,當時的國徽審查小組在看過專家設計圖後,認可了張仃團隊部分設計理念,認為應該將天安門元素設計到國徽中去,但其他方面,兩個團隊還要再融合、再修改。

可是梁思成先生當時就不願意了,在他看來這是一個象徵舊社會皇城的南城門,給設計到一個新時代新興國家的國徽裡面有點不合適,後來還是周總理說服了他。

天安門——梁思成不願在國徽中體現這個圖案 歷史 第3張

此時,距離剛開始設計已經過去了9個月的時間,這期間關於國徽的方案一改再改,兩個設計團隊仍舊不辭辛苦、披星戴月。據梁思成女兒梁再冰回憶,梁思成先生為了國徽設計投入了他的全部心血,那段時間家裡的沙發上、飯桌上、餐椅板凳上全是國徽的方案——梁先生徹底把家變成了個工作間,每天家裡來來往往都是來參加國徽設計的建築系教師和學生。

1950年6月20日晚上,周恩來總理和國徽審查小組召開會議,最後一次評審兩個團隊的設計方案。這次會議最終確定清華大學營建系梁思成、夫人林徽因等8位教師設計的國徽方案中選,並且領到了一千萬元舊幣的獎金。經過修改後,梁思成先生團隊的設計圖變成了這樣。

天安門——梁思成不願在國徽中體現這個圖案 歷史 第4張

他們的設計理念是在大紅的底色上,有五顆金色的五角星,仿佛是一面巨大的國旗懸掛在天幕上。國旗前面,是按嚴格比例尺縮小的天安門金色浮雕圖。周圍是金色的齒輪和稻麥穗,用紅色的綬帶纏繞,象徵著工農聯盟。這樣看已經與現在的國徽差不了多少了,之後在周總理的指導下,梁思成先生他們又修改了部分細節。

終於在1950年6月23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的閉幕式上,正式通過了清華大學設計的國徽圖案。9月20日,毛澤東主席簽署命令,向全世界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那一年的國慶節,天安門城樓上懸掛了第一枚木制國徽。1951年5月1日,一枚由瀋陽第一機床廠工人鑄造的銅鋁合金國徽,被正式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從那一刻開始,我們的國徽見證了國家的繁榮富強,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再次崛起,也必將見證著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