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與畫:梅耶與白朗寧夫人十四行詩集 | 葉揚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名著與畫:梅耶與白朗寧夫人十四行詩集 | 葉揚 歷史 第1張

白朗寧夫人

英國女詩人白朗寧夫人本名伊麗莎白·巴雷特(ElizabethBarrettBrowning,1806—1861)。她在不惑之年下嫁比她小六歲的羅伯特·白朗寧之前,已經出版過四部詩集以及古希臘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的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的英譯本。1850年,華茲華斯去世之後,在遴選下一任桂冠詩人時,她也是熱門的人選,不過最後被丁尼生勝出。白朗寧夫婦成婚之後,離開英國去義大利定居,夫人又發表了好多部作品和詩集,最後在佛羅倫薩去世。有趣的是,夫人生前聲名遠在她夫君之上,但是時至今日,她主要以四十四首十四行詩知名於世,在英國詩歌史上只能算是一位重要的小家,而先生則與丁尼生並列為維多利亞朝兩大詩人。

白朗寧夫人的這些十四行詩,是結婚前後所作,移居義大利後定稿。她本來不願意將自己這些火辣辣的情詩公開發表,但是先生認為這是莎士比亞之後最優秀的十四行詩系列,終於說服了她,於1850年以《葡萄牙的十四行詩》為題結集出版。用這樣一個題目,有幾重原因,一是讓讀者以為這些詩是從葡萄牙語翻譯過來的,多少保護一點私密;二是出於對曾經卜居澳門的葡萄牙大詩人卡蒙斯的崇敬;三是她丈夫給她的昵稱是「小葡萄牙人」。

十四行詩這種體裁,本為十三世紀西西里島詩人蘭蒂尼所首創,大詩人但丁偶一為之,隨後在佩特拉克的詩作中蔚為大觀,成為流行整個西歐的詩體。這種原來更換尾韻不過四五次的詩體,傳入英國之後,在斯賓塞和莎士比亞筆下改變了結構,更換尾韻可以高達七次,為大多數後輩英國詩人所沿用。但是有兩位英國詩人,卻堅持以義大利的格式創作十四行詩,前有彌爾頓,後者就是白朗寧夫人了。白朗寧夫人的其他詩作往往有結構散漫、文字冗長的弱點,而十四行詩嚴密的格律和短小的篇幅,反而讓她得以在有限的空間里充分發揮她的詩才。詩歌本來就是文字中最為嘔心瀝血的類別,所謂被鎖鏈捆綁著跳舞,於此又得到驗證。

名著與畫:梅耶與白朗寧夫人十四行詩集 | 葉揚 歷史 第2張

以上是詩集第32首的插圖(「當太陽初次照著你的盟誓升起」)。在隨後的詩行里,作者自喻為一支破舊、走音的低音提琴,只有在樂聖手中,方能奏出完美的旋律,所以插圖是與內容緊密配合的。畫家梅耶(FredA.Mayer,1904-1993)出生於德國,十九歲時移居美國紐約。上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他以黑色剪影插圖蜚聲一時,除了常為《紐約時報》的戲劇評論作插圖之外,其作品亦見於《紐約先驅論壇報》和一些地方報刊,並曾在紐約市立圖書館展出。他為兩部文學名著作過插圖,其一是1933年法國作家左拉的長篇小說《娜娜》的一部英譯本,其二就是1937年的這部十四行詩集了。紐約第五大道上的市立博物館藏有他的84幀黑白剪影圖原件,創作於1923至1946年間。

順便提及,上世紀五十年代由新文藝出版社發行的白朗寧夫人《抒情十四行詩集》的中文譯本,用的正是梅耶的插圖。譯者方平先生簽名贈送給大哥的一部,在扉頁上寫著「主萬兄、主萬嫂、主萬的妹」,我以前總覺得這個寫法有點古怪。後來家姐葉逢告訴我,當年大哥的譯稿完成之後,常讓當時還是初中生的她送到離家不遠的出版社去,擔任編輯的方平先生大概印象頗深,所以才會如此題贈。

本文刊於2018年7月21日《文匯報 筆會》

「名著與畫」為葉揚在筆會的專欄

點擊「閱讀原文」可跳轉至《今生一盅茶》購買網頁

名著與畫:梅耶與白朗寧夫人十四行詩集 | 葉揚 歷史 第3張

【筆會上月好文推薦】

揚之水:遇安師送我沈從文手跡《關於飛天》

李榮:「謊」里有「真」——聞一多《端午考》及其他

南妮:電影,讓我們成為目光炯炯的普通人

劉心武:細雨中的葉子

王瑞蕓:母親和我說阿炳

陳思呈:四月半的鹵鵝與潮劇

鄒世奇:福樓拜對包法利夫人的同情與冷酷

羅青:嚴博士台北買畫記

邁克:寫給黃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