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朱良才上將
朱良才上將(1900-1989),湖南汝城人,一生南征北戰,畢生從事思想政治工作。早年保衛過黃洋界,圍剿過張輝瓚,曾斷臂沙場;晚年作為開國上將,第一個要求退出主管崗位,還撰寫過《一根燈芯》、《朱德的扁擔》等傳世佳作,可謂能文能武,被毛澤東譽為「軍之良才」。
宋任窮:「如果朱良才留在那裡,這個師恐怕就垮不了」
長征開始時,朱良才任三十四師政治部主任,率領後衛師擔負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的掩護任務。「一次作戰中,他身負重傷,血流不止,仍然堅持不下火線,躺在擔架上指揮戰鬥,給部隊以極大的鼓舞和力量」。然該師處在全軍的最後,行動非常被動,給養十分困難,加上長途行軍疲勞,師長和政委產生了消極思想,每到宿營地倒頭便睡,上級來了電報誰也不看。在黨委會上,作為書記的朱良才批評了師長和政委,弄得會議不歡而散。會後,師長和政委就向軍團反映,說朱良才傷還沒有好,行動不便,不適合到後衛。軍團主管認為有道理,於是朱良才被調到軍團機關提前過了湘江。不久,三十四師在蔣家嶺一帶被敵人切斷,師長、政委及大部分指戰員犧牲,其餘的被打散。時任紅五軍團民運部長的宋任窮說:「如果朱良才留在那裡,這個師恐怕就垮不了。」
1940年7月,時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代主任的朱良才
及時發現和宣傳了「狼牙山五壯士」等。毛澤東稱其為「軍之良才」
1937年初,紅軍西路軍打通與蘇聯聯繫的作戰失敗,黨中央、中央軍委成立了劉伯承任司令員、張浩任政委的援西軍。在甘肅鎮原,援西軍某團部走進來一個步履艱難的「老頭」,他竟是已經擔任西路軍紅三十軍政治部副主任的朱良才。原來,西路軍經過長期血戰,在倪家營子被敵人重兵包圍,紅軍將士又苦戰40餘天,但寡不敵眾。朱良才在祁連山中與敵周旋,最後剩下孤影一人。憑著堅定的信念,朱良才化裝東進,摸爬滾打一直走了36天,在耗盡最後的精力之際,終於找到了隊伍。
後來,由宋任窮提議並經援西軍黨委批准,朱良才被任命為援西軍政治部組織部長。對於歸來的西路軍人員,援西軍政治部迅速進行審查甄別,除了個別確有叛變行為者外,一律予以信任,及時恢復黨的生活,重新分配工作。「由於良才同志作風正派,又對西路軍各方面情況比較了解,使上述工作進行得很順利,大批西路軍歸來的同志很快走上新的戰鬥崗位。」(宋任窮語)回到延安,毛澤東作出了這樣的評價:「軍事上過硬,政治上合格」,是「軍之良才」。
1938年秋,朱良才到晉察冀軍區,先後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在艱苦的戰鬥環境中,他重視部隊思想政治建設和宣傳文化工作,積極倡導和組織開展模範黨支部和殺敵立功運動,及時發現和宣傳了「狼牙山五壯士」、「民兵英雄李勇」、「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等先進典型。同時,還培養了鄧拓等宣傳文化領域的領軍人物,對鞏固和發展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作出重要貢獻。
朱良才、李開芬夫婦
第一個要求退出主管崗位的開國上將
解放後,毛澤東發出《關於一九五○年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時任華北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朱良才,敏銳地發現這一指示對加強部隊政治工作的重大意義,建議軍區雷厲風行地落實上級指示。華北軍區接受建議並在首都北京召開生產委員會擴大會議,影響很快遍及全軍。《人民日報》進行了詳細報導。毛澤東看到報紙,向聶榮臻誇起了朱良才:對於黨的指示,某些同志是雷打不動,充耳不聞!朱良才是「聞風而動」!
1955年,朱良才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在戰爭年代,朱良才曾三次負傷,有兩次傷未愈就出院了,加上長期奮不顧身的工作,積勞成疾,身體十分虛弱。他在擔任北京軍區第一政委期間,常常頭痛。痛得厲害了,就吞兩片止痛藥。為了不影響軍隊建設工作,本可一邊治病一邊工作的他,58歲(1958年)就執意要求退出主管崗位。中央和軍委主管同志批准了他的請求,並讚揚他思想開明,一心為黨,號召大家向他學習。
朱德的扁擔
退出主管崗位後,朱良才非常重視學習馬列和毛主席著作,學習黨的文件。學習之餘,朱良才回憶當年井岡山的戰鬥和生活情景,寫出了《朱德的扁擔》、《這座山,它革命!》等閃爍著我軍革命光輝的回憶文章,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
1989年2月22日,朱良才上將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 張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