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李暉
金融科技頭部機構「去金融化」提速的同時,資本也開始加緊用腳投票。
近期宣布簽署130億元B輪融資計劃的京東金融,在與中金資本、中銀投資、中信建投和中信資本等投資人簽署具有約束力增資協議計劃後,估值上漲到約1330億元。
從發展進度上看,成立五年的京東金融保持了業務與估值上的較高增速。2016年1月,京東金融完成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嘉實投資和中國太平領投的66.5億元A輪融資,彼時估值達到466.5億元。2017年6月,京東金融完成股權重組交割,正式「走出」京東集團獨立。在此輪融資後,其在兩年時間內估做到估值翻番。
一個不能忽視的背景在於,此輪融資所處的資金面環境並不理想。但從融資規模和估值結果看,頭部機構資產稀缺性仍能得到市場認可。京東金融副總裁、戰略投資部總經理馬驥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由於以科技、數據為導向的核心能力和B2B2C的模式已經獲得大多數機構肯定。
事實上,在五年內兩輪融資期間,京東金融基本完成了戰略定位和組織架構的全面調整——從資產方式獲利轉向服務方式獲利,從自己做金融轉向幫別人做金融,甚至開始將這種能力延伸到金融領域之外。而這種用短期利潤換長期空間的選擇,正在成為市場同類參與者的普遍轉型路徑。
戰略調整與能力迭代
從此輪融資的參與方看,京東金融延續了明確做一家內資公司以及走出京東以來「服務金融機構」的定位。據馬驥透露,在A輪和更早時,出於競爭考量,金融機構普遍不願意參與投資,但近兩年來京東金融更加明確的科技定位讓這些機構相信雙方能夠做到共贏。
領渢資本創始合夥人馬寧表示,金融科技公司的估值關鍵是去看整個公司的業務實質,有多少是承擔風險的,資產負債表的業務有多少科技的業務是不承擔風險的。而本輪估值在方法上運用了多種方式,和螞蟻金服一類的頭部機構對標也肯定是其中一種。
在如何證明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這個問題上,收入利潤總是最直觀的指標。此前一份流傳的螞蟻金服融資文件顯示:2017年,其技術服務收入占比大幅上升至34%。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京東金融並未將科技方面的收入進行單獨核算。據今年3月曝光的一份京東金融融資材料顯示:截至2017年末,消費金融板塊的營收占比達到51%,剩下依次為支付、供應鏈金融、財富管理等。不過京東金融方面認為上述數據「並不完全準確」。
馬驥認為,京東金融大多數業務收入本質均基於技術能力和對數據的分析。「比如白條,表面看是消費信貸產品,但它底層的本質用的是數字風控模型。至於表現出來的報表上是把它記成其他收入還是技術服務收入並不重要,未來來自技術的收入肯定越來越多。」
讓馬驥印象深刻的是,本輪融資中,投資人關注的方向已與A輪時有所不同。「A輪時的邏輯是,如果把未來幾十萬億元的市場看作一張餅,大家關心的是京東金融能吃掉這張餅中多大一個角,是5%還是10%?但在這輪中,他們的邏輯變成看你能吃掉多厚一條邊,看你吃掉的部分離圓心有多近。」
從「吃角」到「吃邊」的變化背後,是投資方對標的核心能力的關注點轉移——從自營金融能力轉向服務機構能力、行業滲透能力。從根源看,支撐上述能力做到的則是自A輪以來,京東金融戰略定位的不斷校正和明確。
事實上,在「走出京東」之前,京東金融已經開始系統輸出「金融科技」概念。這一提法最早由京東金融CEO陳生強在微信朋友圈發出。今年2月,陳生強在京東金融內部員工大會上,正式提出了數位技術戰略和B2B2C的核心商業模式。
這種提法和方向的調整對應的是不同發展階段主要矛盾的變化。
陳生強在今年博鰲論壇接受採訪時曾提到:京東金融1.0時代的邏輯是基於兩個基本需求:一是供應商的融資需求,二是消費者的信用採購需求、理財需求。1.0時代,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是跟同類型業務公司比,我們客戶體驗要更好、效率要更高、成本要更低。
上述過程實際上也是互聯網巨頭涉水金融的普遍路徑。回顧包括阿里、騰訊、百度在內的第一陣營近年來的發展歷程,無一不是由自營金融開始,而最終向科技輸出轉變。其中原因一部分來源於模式產生最初的市場不成熟和合作者匱乏;另一重因素則在於巨頭自身的能力建設也需要過程。
馬驥告訴記者,最初劉強東給京東金融提出的要求就是拿自有資金放貸,冒最大風險快速建立核心能力。上述邏輯與螞蟻金服也很相似。6月初,螞蟻金服的一位高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露過類似意思:很多業務只能找一些自有的場景去錘煉和沉淀技術。
因此,在發展的2.0階段,當上述核心能力臻於成熟時,將能力做輸出服務機構成為一種必然選擇。
B2B2C賽道迎來窗口期
事實上,雖然並非所有巨頭都旗幟鮮明的喊出B2B2C的定位,但從實際業務開展上,利用對C端的理解和觸達,以及強大技術研發門檻去服務機構已經成為了一條巨頭集中發力的賽道。
除了螞蟻金服較早就明確為金融機構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持的開放戰略,今年5月剛剛完成19億美元融資的度小滿金融也在近期表示要向合作夥伴進一步開放客戶經營、資產和金融科技能力。而在細分領域上,主要為B端提供金融科技解決方案的金融科技公司品鈦剛剛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IPO申請。
但從實踐看,這一模式上的轉向並不輕鬆。
首先,可能來自短期利潤上的喪失。馬驥也坦言,這種轉型是從在一個相對狹窄但利潤會更豐厚的市場,走向了一個空間更大、需要共享、但利潤可能會變薄的模式。
而從發展的周期看,其也需要經歷較長的增量階段。相關數據顯示,美國目前的企業服務企業成為獨角獸用時平均是8.8年。
除了犧牲一部分短期利益,To B的賽道到底有沒有未來是個問題。金融行業一直不缺乏To B型的公司,市值遠不如To C類企業。馬驥認為,京東金融所選擇的B2B2C與傳統的「乙方」並不一樣。「我們是幫金融機構做原來不能做,做不了或做不好的增量業務。只要我們對C端的理解更深,合作就比機構單幹能賺到的錢更多。」
在他看來,另一個壁壘在於,這種模式是典型高固定成本,低變動成本的生意——想把這能力建立起來需要投入很多的資源,資金以及時間,這些巨大投入都會抑制機構進行自我開墾的動力。
事實上,一些機構已經關注到了上述市場機會的變化。普華永道近期發布的《科技賦能B端新趨勢》白皮書認為,中國移動互聯網在消費者端(C端)的創新空間不斷縮小並隨之細化,商業模式已呈現出由C端創新逐漸向企業端(B端)創新轉變的態勢。科技企業(T端)賦能B端、服務C端(簡稱「T2B2C」)將成為未來主流商業模式。
其預測分析,中國科技企業在2025年市值有望達到40萬億~50萬億元,屆時T2B2C模式將成為科技行業服務B端的利器。
「當對用戶的理解夠深時,並不一定需要直接給用戶提供金融服務。這是因為原有導流、轉換、留存的傳統邏輯正在發生改變——流量不需要再被‘引導’,流量產生的場景就已經能夠產生交易。」馬驥認為。
如果依據底層邏輯的普適性,這種模式中的B也顯然不僅僅是金融機構。事實上,這種趨勢已經在京東金融的組織架構和業務版圖上出現跡象。今年2月,京東金融成立了新的一級事業部城市計算事業部。根據規劃,城市計算事業部將把服務金融機構的成熟的B2B2C商業模式應用到智慧城市建設中,服務於政府和大型國有企業,解決城市里交通、規劃、環境、能耗、商業和公共安全等痛點。而這顯然是一個比金融更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