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寫詩悼念一個日本人,14年後此人竟死而復生,這就很尷尬了!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詩仙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詩:《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這首詩是悼亡詩,悼亡的對象晁衡,是個在唐朝生活的日本人。

那麼為何說是烏龍事件?還得從晁衡本人說起。

晁衡是日本人,本名阿倍仲麻呂,生卒年公元701-770年。晁衡生活的那個時代,中國正逢大唐盛世,日本國當時還處於非常落後的狀態,不僅沒有形成完善的政治制度,甚至連現在日本使用的文字都沒發明出來。所以,日本屢屢派遣遣唐使入唐,積極地學習唐朝的制度和文化。那時的日本人對唐朝文化極為仰慕,完全出於學習、借鑒的心態,可以說比明治維新時全盤西化、學習歐美,還要純粹。

日本當年共向唐朝派遣了十三批使者,人員規模十分龐大,多的時候一批使團就達500多人。為了確保使者盡可能多地帶回唐朝文化,所選之人都是十分聰明博學的。晁衡自幼 「性聰敏,好讀書 「,讀的書大多是漢文書籍,故而被選中作為遣唐留學生,跟隨第八批遣唐使團進入唐朝。那年是公元717年,唐朝開元五年,正是開元盛世的巔峰時期。

16歲的晁衡入唐後,被送入唐朝國子監的太學學習。經過系統的漢學培養後,晁衡徹底被夢幻般的漢文化征服,他極其仰慕這麼有底蘊、這麼深厚的文化,投入了全部心力來學習,以至於忘了他來唐朝是幹什麼的。

晁衡的學習成績十分突出,他喜愛中國文化超過了自己的使命,於是決定參加唐朝的科舉考試,像唐朝士子一樣生活、做官。

那時的唐朝也十分開放,對各國來朝學習的士子一視同仁,準許他們參加科舉,也準許他們做官。晁衡幸運地通過了科舉,並幸運地被唐朝授予官職。

一個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心甘情願地投入漢文化的懷抱,這是多麼高尚的國際主義……

即便在唐朝,中國人對外國人的好奇也不輸於近代。晁衡迅速成為唐朝文化界一個活著的傳奇。而文化界,對奇人奇事的興趣,例來不亞於蛆之於肉。

大唐文化圈的高手們迅速向晁衡伸出了友誼之手。

李白自不必說,詩畫雙絕的 「詩佛 「王維,田園山水詩代表人物儲光羲,詩人包佶、趙驊,都與晁衡交好,並常有詩歌唱和。

晁衡的漢學水平也在與文友的交往、學習中與日俱增,他先後被任命為校書郎、太子侍讀、左拾遺、左補闕等官,這些官職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要求必須博涉典籍,知識廣泛,積累深厚,可見晁衡水平之高。

公元733年,日本又派遣了一批使者到唐朝。返回日本前,在唐朝已經生活了16年的晁衡,因為思念日本的親人,向唐玄宗申請跟隨日本使團回國。詩人趙驊聽聞此信,馬上寫了一首《送晁補闕歸日本國》,詩雲:


西掖承休浣,東隅返故林。

來稱郯子學,歸是越人吟。

馬上秋郊遠,舟中曙海陰。

知君懷魏闕,萬里獨搖心。

然而唐玄宗並沒有批准晁衡的申請,大概是十分喜愛晁衡的才華,或者想通過保留晁衡這名唯一的日本籍官員,來證明大唐胸懷萬國的氣勢。總之,晁衡沒能成行,心中未免遺憾。

唐玄宗沒有虧待晁衡。在李白、杜甫等大文學家屢屢仕途失意的同時,晁衡卻始終官運享通。他先是當了儀王友,也就是陪伴儀王讀書交遊的官員,實則是負責對年少的儀王進行文化教育的老師。後來相繼升任衛尉少卿、衛尉卿,還兼任從三品的秘書監。

不僅一直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活動,還差點進入正三品以上的貴官行列,這份待遇,可謂超級奢侈了。

公元752年,又有一批日本使團抵達中國。此時晁衡已然51歲,在唐朝生活了35年,當年的青蔥少年,此時已是雙鬢斑白。離開故鄉太久,思念已是不堪重負,於是他再次向玄宗提出歸國申請。

玄宗明白這也是人之常情,於是痛快地批准,讓他跟著日本使團一道返回故鄉。

晁衡要回國的消息頓時又引爆了大唐文化圈。

王維、包佶都寫了送別詩,還領銜眾多詩人,為晁衡舉辦了一場歡送趴。

晁衡詩興大發,也作了一首《銜命還國作》:

銜命將辭國,非才忝侍臣。

天中戀明主,海外憶慈親。

伏奏違金闕,騑驂去玉津。

蓬萊鄉路遠,若木故園鄰。

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

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

情真意切,文辭佳暢,這位日本文化人的詩作水平也是相當高的。

晁衡跟隨使團上船,依依不舍地離開唐朝,駛入汪洋大海。然而似乎老天爺都不太想讓晁衡回國,船隊在海中遭遇大風暴,晁衡乘坐的船只失去了控制,隨洋流一路向西南漂流,居然漂到越南。人們都在謠傳,說晁衡已沉於海中。

李白聽說此事後,悲痛不已,於是寫下《哭晁卿衡》以作悼念。

然而晁衡並沒有 「明月不歸沉碧海 「,日本使團在越南登岸後,遭到當地土人襲擊,一百多人被殺的只剩十來個人,晁衡幸存下來,便又沿陸路返回了唐朝。

李白後來也知道了晁衡生還的訊息,這首烏龍詩雖然不甚吉利,但人活下來總比死了好,大家還是十分高興的。

晁衡此後繼續在唐朝做官,他經歷了安史之亂、肅宗自立、代宗即位,侍奉了三代唐朝皇帝。遺憾的是,暮年的晁衡雖然仍舊思念故土,卻再不願冒著葬身海波的風險去遠涉重洋,公元770年,他以七十高齡(虛歲)病逝於長安,終於結束了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晁衡是中日古代文化交流的見證者,故而中日兩國都給他以很高的評價,分別在中國西安和日本奈良,為他樹立了紀念碑,以紀念這段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話。

作者:票非人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PO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