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醫認為,很多疾病的產生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由於長時間的「不注意」而引起的。
《黃帝內經》所提到的「五勞所傷」中: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不要以為睡懶覺是一種享受哦,「久臥」也會岀病的!
久視,則傷害心所主管的人體的血脈。
久臥,則傷害肺所主管的人體的正氣。
久坐,則傷害脾所主管的人體的肌肉。
久立,則傷害腎所主管的人體的骨骼。
久行,則傷害肝所主管的人體的筋脈。
1
久視傷血,閉目能養血
所謂目受血則能視,長時間地使用眼睛,不僅會使雙眼感到疲勞、視力下降,還常常導致人體內血的損耗,以至出現頭暈、眼花、心慌心悸等症狀。
據古人的觀察,長此以往地耗用心血,容易發生「心勞」的危險,易忘事,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感覺不到生活中的快樂,大便還易黏膩,嘴唇和舌頭容易長瘡,久久不能恢復;漸漸心勞波及到了腎,腎水乾枯而不能滋養人的耳朵,耳朵則出現了耳鳴、不能遠聽的狀況,直至頭髮乾枯。
預防與調養:
○ 運睛遠眺:
運睛指眼珠運轉,可增強眼珠的營養和靈敏性,緩解眼疲勞,糾正近視和遠視。
○做法:
早晨醒後,先閉目,眼球從右向左,從左向右,各旋轉10次;然後睜目坐定,用眼睛依次看左右,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反復四五次。晚上睡覺前,先睜目運睛,後閉目運睛各10次左右。
一旦用眼傷到了心血,出現了視物模糊、眼睛幹澀等情況,此時宜稍稍閉上眼睛大約5分鐘的時間,給身體里氣血的重新化生一點時間,以重新灌溉疲勞的眼睛。
平時宜吃一些調養心血的食物,如大棗、桂圓、蓮子、枸杞、桑椹、黑木耳等。
2
久臥傷氣,稍臥能養氣
老是躺著不運動,氣脈容易運行不暢,肺氣受傷,易出現精神不振、身倦無力等症狀。長期耗傷肺氣,則有「肺勞」的危險,身體逐漸消瘦,面無血色,而出現咳嗽、胸悶、背痛等症狀。
預防和調養:
睡出來的疾病,同樣可以睡回來,正確的睡眠時間和方法十分重要。
○子午覺:
子時,即晚上23:00~凌晨1:00,是一天當中自然界陰氣最盛的時候,如果此時順應天時好好睡覺,則可以補養體內陰氣。建議晚上23點之前睡覺休息。
午時,即上午11:00~下午13:00,是一天當中自然界陽氣最盛的時候,如果此時順應天時午休大約20分鐘,則可以補養體內陽氣。
3
久坐傷肉,散步活血通絡
所謂脾主肌肉,傷肉即是傷脾。久坐,則脾胃的消化、運轉氣血的能力下降,這樣的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懶得說話!他們總是一副有氣無力的樣子,總覺得站著不如坐著,坐著不如躺著。
他們還常常吃飯沒胃口,容易拉肚子。長期這樣下去,則易出現「脾勞」的症狀,手腳發涼,骨節酸痛,嘔吐腹瀉等。
預防和調養:
○食療,補充脾胃動力:
如在湯菜中加一些山藥、薏米、黨參、砂仁、茯苓等輔助性食材,飲食宜清淡,以助脾胃的消化與吸收。
○散步,以疏散氣血:坐著工作的時候,或者坐得久了,需每隔50分鐘,於室內或走廊緩步走5~10分鐘,使筋骨活動,絡脈通暢。
○飯後同樣宜行走15~30分鐘,走時宜閒散而緩慢,這樣氣血易輸送到脾,且可幫助腸胃緩慢蠕動與散熱,從而促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注意:凡行走的時候,最好少與人說話;一旦說話,一定要停下腳步,否則易讓人氣散於外。
也可以嘗試一下經絡鍛煉法:
起身離開座椅,雙腳站立與肩同寬,做腰部前屈,側彎後仰,各20次。兩手按壓腰背部第二、第四腰椎棘突左右處的腎俞穴和腰眼穴,各20次。
4
久立傷骨,注意站立姿勢
站著的時候,容易傷到腰、腿承重部位的骨頭,從而耗散人體的腎精,甚至出現腎勞的症狀,如:腰酸腰痛,特別是早晨很難從床上坐起身來;陰部因潮濕而發癢;小便發黃;男人陰莖內部出現疼痛感,前列腺易肥大;女人腿腳和腹部一旦受寒,小腹容易出現墜脹而疼痛的感覺。
一旦出現了上述症狀,平日里一定要多加注意,站立要與坐、走等輪流交替進行,並鍛煉筋骨肌肉,以強健身體。
預防與調養:
久立工作者可採取手搭在牆上,一腳彎曲後向前踢伸,反復多次,另一只腳可如法輪換進行。手搭在牆上,兩腳交替做前後大幅度擺動動作。
腎勞的人,平時宜服五加皮湯、來蘇湯等,宜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5
久行傷筋,走走宜停停
「久行傷筋」,這個好理解,人在行走的時候,筋是發力、伸縮的關鍵點,而在五臟之中,肝主筋,筋的運動消耗的是肝的精氣,所以一旦行走太過,則不僅傷筋、還易傷肝氣。
預防與調養:
平時鍛煉或訓練時都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運動之前,做好熱身運動、準備活動,注意放鬆全身,調勻呼吸。
走時一旦有筋酸的感覺,則說明肝的精氣已經供不應求了,此時宜坐下來休息一會兒,或從上到下,拍打放鬆大腿和小腿的肌肉,促進局部的氣血循環。
注意:
養肝調肝宜在平時進行。一旦肝的力量使用過度,出現了面黑眼幹、口苦、精神不能內守、指甲乾枯、眼睛變盲等「肝勞」的症狀,那麼治療調理起來就非常困難了。
生命在於運動,
運動是形式,養身是目的。
每天養生,健康自然多一點!
來源:享健康
版權聲明:已按要求註明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