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視角看高科技領域中國的差距與不足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立剛快評】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家製造強國建設主管小組辦公室主任辛國斌13日在「2018國家製造強國建設專家論壇」上表示: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32%在中國為空白,52%靠進口,絕大多數計算機和服務器通用處理,95%的高端專用晶片,70%以上智能終端處理器以及絕大多數存儲晶片依賴進口。高檔數控機床、高檔裝備儀器、運載火箭、大飛機、航空發動機、汽車等關鍵件精加工生產線上逾95%製造及檢測設備依賴進口。

對於這樣的一個表述有很多不同的解讀,我還看到有些敵視中國的貨在轉,原來中國並不強,他們覺得又可以諷刺和嘲笑中國了。

這里我做一個分析,說說自己的看法:

1.做事的部門和搞宣傳的部門不同,說的就是實實在在的數據,有調查研究的結果,到底怎麼個情況,擺在那里。一個做實事的部門,如果搞不清這些,如果在浮誇,那就不得了,這就會對決策造成負面影響,就會形成決策的失誤。很高興的看到,中國做實事的部門並不是在表功,在沾沾自喜,對於格局和我們面臨問題是非常清楚的。其實工信部對於我們製造業的判斷,從來沒有受到什麼輿論影響,一直是實實在在的,我記得工信部部長苗圩以前表述我們工業製造水平,也是非常低調,把中國排在一個較後的位置。

其實我覺得工信部對於中國製造的水平,不但沒有拔高,甚至一定程度上還是壓低的,這道理很簡單,這種情況,才會得到更多的國家政策支持,說我們幹得足夠好了,國家還有必要給政策支持嗎?

無論宣傳部門調子多高,做實事的部門腦子是清醒的,這就是國家之幸,這也是會實在做好的基礎。

2.找出差距,就是努力方向,在很多核心技術與關鍵領域,我們一定不能受制於人,這需要兩個方面的努力,一個是國家投入,另一個是企業投入。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社會上還存在很強大的麻痹思維,或是影響中國創新的思想。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要在核心技術有所作為,要通過國家主導做點事情,總會在經濟學家們市場經濟理論指導下,對中國的高科技領域的嘗試進行撕咬,做大飛機,做高鐵,做TD-SCDMA標準,搞北斗衛星系統,這些人從來沒有放過,他們那個時候會說為什麼一定要自己做?市場經濟就應該買成熟價格便宜的。中國搞TD-SCDMA標準,這是國際標準,大量的公知和經濟學家群起撕咬,認為這個標準不是和國際通用,不應該自己另搞一套。

很多年以來,這種思維在社會上很有市場,只要自己下決心搞點什麼,尤其是在政府主導下,沒有一件事能在輿論上得到經濟界和廣大民眾支持,只要中國搞的,就是壞東西,只要是國企參與就是有原罪,經濟學家、媒體、網民從來就是自覺站在中國自主創新的對立面,抹黑、抨擊、撕咬中國的自主創新。要下決心發展就罵,發現有差距就諷刺,這是多年來的基本氛圍。

今天這些經濟學家、媒體人和網民是不會悔改的,但是看到差距,政府的決策層會更多的下決心進行支持,下決心在這些領域有所作為,這對於中國實力發展,對於中國的高科技是一件非常好的好事。

3.對於這樣的一個數據,也要看到另一面,全世界的經濟就是一個融合的經濟,不可能一個國家,把所有的產業,所有的產品都做了,我們是大國,不能受制於人,核心的技術確實在突破,但是我們也要接受有些產品我們也要進口,什麼都不進口,一切都自己做了,那你就成世界的公敵了?

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那個我們傳得非常多的圓珠筆都是中國做的,但是我們做不了圓珠筆芯,其實這個圓珠筆芯是高技術嗎?不是,這個產業是一個生態鏈,有國外企業一直做圓珠筆芯,質量很好,價格也便宜,也不卡我們脖子,大量供貨給我們。我們就買人家產品,有什麼不行?結果我們一定要把這個也要自己做,把人家企業搞死了,人家不恨你,誰恨你?這既不關係國家安全,又未必成本降了多少,還把自己搞成公敵。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並不是生存之道,共贏才是生存之道。

所以有些產品需要進口,也是需要理解的,不是把一切都弄成中國製造,這是一個最佳狀態,一些並不是被人卡脖子領域,我們也需要接受別人的產品與技術。

相信看到中國在不少領域還是空白,許多核心技術還需要進口,有些平時懶、笨、貪的網覺得又有嘲笑社會的談資了,我相信,實業領域更會將其看成機會,會做更多的投入和布局。真正能看清實在的差距,是一件好事。

立剛科技觀察—————————————

☞本文來自知名科技自媒體《立剛科技觀察》,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

☞讀者可以在百家號、今日頭條、搜狐號、網易號、新浪微博,一點資訊、騰訊企鵝號,博客中國等各大專欄看項立剛的文章更新。

☞歡迎關注我的《立剛科技觀察》微信公眾號:xiangligang1,如果覺得本文不錯,可以分享到朋友圈。商務合作請加微信號13501369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