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漏掉的「小事」,卻不動聲色見證明朝輝煌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問答

音頻

探究

視頻

辟謠

《明朝那些事兒》漏掉的「小事」,卻不動聲色見證明朝輝煌 歷史 第1張

《明朝那些事兒》漏掉的「小事」,卻不動聲色見證明朝輝煌 歷史 第2張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簽約群媒體

字數:2926字,閱讀時間:約7分鐘

《明朝那些事兒》漏掉的「小事」,卻不動聲色見證明朝輝煌 歷史 第3張

作為一部火熱已久的歷史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的取材,堪稱十分嚴格。以作者的話說叫「寫作三突出」:必須是明朝歷史上如雷貫耳的人物事件,才能在這近百萬字篇幅里混個臉熟。以這些「突出」大事串起的明朝興衰歲月,惹得多少讀者感慨。

不過,「寫作突出」的《明朝那些事兒》固然精彩,但由於歷史本身太精彩,所以很多被《明朝那些事兒》漏掉的明朝事件,看似不起眼,卻各個是璀璨遺珠,不動聲色之間,見證明朝耀眼輝煌。

一:填坑的「自動水利系統」

《明朝那些事兒》在講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時,著重講了其中的大難題:漕運不通。

《明朝那些事兒》漏掉的「小事」,卻不動聲色見證明朝輝煌 歷史 第4張

但怎麼解決這難題?後面的篇幅,基本就是一筆帶過:明成祖朱棣任命工部尚書宋禮掛帥,砸錢調兵疏浚河道,終於打通了京杭大運河,確保朱棣歡歡喜喜搬家回北京。以書中原話說:「《永樂大典》都搞出來了,搞點水利自然不在話下」。但當時這事,可沒這麼簡單。

因為明初的漕運不通,是在為元朝一個昏聵設計填坑:會通河。

元朝定都北京(元大都)時,為解決漕運難題,特意開鑿了從張秋到臨清的一段河道,是為會通河。但這條運河投入使用後,卻發現是個悲催大坑:會通河河道中間地勢恰好高出一塊,河道說斷流就斷流。待到明朝開國後,這條報廢的河道,依然動用多少人力卻修不好,但倘若狠心拋棄?更有嚴重水災隱患。大明要想遷都成功,就要先解決這爛尾工程。

《明朝那些事兒》漏掉的「小事」,卻不動聲色見證明朝輝煌 歷史 第5張

而在宋禮接盤了這個大坑後,一開始也是栽的慘。三十萬民夫士兵勤扒狠挖,全程河床挖深三尺,卻該堵照樣堵。著急上火的宋禮,經過與沿河民夫百姓集思廣益後,終於智慧火花爆發:翻不過這個河道?那就給他灌水!

於是,人類水利史上一個空前創意誕生了:宋禮在山東東平戴村壩築壩,把滔滔汶水引入會通河,洶湧而來的激流,輕鬆就翻過了先前叫人抓狂的河道高地。困擾元明兩朝的技術大坑,就以這神奇思維輕鬆填平。趁熱打鐵的宋禮,又在會通河周圍修了三十八處水閘,專用調控流量。曾經爛尾的會通河,這下徹底暢通無阻,以每年四百萬石以上的強大航運能力,漂亮扛起京杭大運河。

《明朝那些事兒》漏掉的「小事」,卻不動聲色見證明朝輝煌 歷史 第6張

甚至到了幾百年後的清代,這套明朝留下的強大水利操控系統,也把來訪的歐洲人驚到。康熙年間來華的荷蘭使團,一開始堅決不相信這運河的設計思路。還好奇的投幾根木棍入水驗證,然後就清一色服氣。乾隆年間來華的馬噶爾尼使團,也對會通河的水閘發出讚嘆:「和歐洲的水閘不一樣,它的水門構造非常簡單,容易控制,修理起來也非常方便。」

這領先世界的水利工程技術,就這樣在明王朝三百年歲月里,默默拓通著大江南北的水路交通,如澎湃不息的血脈,撐著國家強健的筋骨。

二:「民營企業」造大船

同樣是在明成祖部分里,《明朝那些事兒》大書特書的,還有鄭和下西洋時,當時中國領先世界的造船技術。但當年鄭和船隊威震南洋的大型寶船,還都是由明朝官辦船廠建造。可鄭和下西洋偃旗息鼓後,明朝的官辦船廠也是每況愈下,以明代《使琉球錄》記載,到了嘉靖十三年(1532),就連明朝使者出使琉球時乘坐的「封舟」,都要包給福州當地的民營船廠建造。

《明朝那些事兒》漏掉的「小事」,卻不動聲色見證明朝輝煌 歷史 第7張

這麼個重大戰艦,民營船廠能造好?其實,這正是明代海運史上,另一個重要大事:明朝民間造船業的逆襲。

拜明初的「海禁」政策所賜,明初的民間造船業,一度十分蕭條,基本職能造些小船。但擋不住的沿海貿易熱潮,終於叫民間造船業井噴了。比起一年年衰敗,連工匠都湊不齊的官府造船廠,福建廣東的民間造船廠,卻是越發高大上。海上貿易利潤的刺激,「倒逼」著民間船廠不停更新技術,特別是西方殖民者侵擾東南沿海後,大批西方的造船技術,也迅速與中國本土船只融會貫通,各種新技術船只應運而生。

《明朝那些事兒》漏掉的「小事」,卻不動聲色見證明朝輝煌 歷史 第8張

尤其給大明朝拉風的,就是嘉靖十三年,明朝福州民間造船廠承建的「封舟」。當時的明朝民營造船業,船只造價往往是官船廠的三倍。可封舟關乎大明朝的體面,既然官船廠造不了,當然就得咬牙掏錢請「民企」造,於是一艘陣仗空前的「封舟」誕生了:以《東西洋考》記載,整個封舟長66米,寬19點8米,吃水達四米,海面高度12點5米。放在十六世紀的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霸氣開到琉球後,果然把琉球官民看跪一片,輕鬆大揚國威。

當然造價也不便宜。這樣一艘封舟,當時造價高達三千兩白銀。但以質量說,這錢花得值。

甚至,在震撼東北亞的露梁海大血戰里,傲然遠征的大明艦隊,其主力戰艦,幾乎都來自於廣東福建浙江各地的民間船廠。這些滅殺七百多日本戰艦的輝煌勝利。同樣有明朝造船業的心血貢獻。

《明朝那些事兒》漏掉的「小事」,卻不動聲色見證明朝輝煌 歷史 第9張

而放在明朝中後期,那場熱鬧的航海時代里,借著「隆慶開關」東風走出國門的明朝海船,其強大質量也叫西方人艷羨,當時西班牙駐菲律賓的總督,就曾在1605年組織仿造中國船只。縱橫南洋的中國船,也把中國的瓷器絲綢火熱銷售到世界各地,叫當時的西班牙人發出無奈感慨:「我們的錢都流入了中國人的口袋」。

三: 有驚無險的《本草綱目》

《明朝那些事兒》里,曾特意以一整章的篇幅,生動描述偉大醫學界李時珍撰寫《本草綱目》的艱辛一生。書中那一句「他(李時珍)沒有看到《本草綱目》的出版」,更叫多少讀者不覺淚目。但書中沒講的,卻是李時珍晚年面對的另一個虐心問題:這部《本草綱目》,到底能不能出版?

《明朝那些事兒》漏掉的「小事」,卻不動聲色見證明朝輝煌 歷史 第10張

事實上,在李時珍踏遍大明山河,為寫這部寶典嘔心瀝血的年代里,能出版一本書,恐怕比寫一本書還難。特別是在隆慶至萬歷早年,除了《三國演義》《水滸傳》這類通俗名著,或是四書五經等典籍外。一般人要想出本書,就得自掏腰包。從刻印到編訂全是不菲費用,能賣出幾本更難說。至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這類「學術書籍」,更是冷門中的冷門。

於是,在《本草綱目》完稿時的萬歷八年(1580),李時珍就帶著他珍貴的書稿來到經濟發達的南京,盼著能給這部心血著作找到一個機會。囊中羞澀的他無力支付高額的出版費,只能寄希望有識貨的伯樂。現實也不出意外,一盆盆冷水澆過來:無論飽讀詩書的名流,還是大腹便便的書商們,拿給這部寶典,都只是冷笑翻幾頁,然後就隨手扔一邊。

《明朝那些事兒》漏掉的「小事」,卻不動聲色見證明朝輝煌 歷史 第11張

多次碰壁以後,李時珍甚至還寄希望朝廷,希望明王朝能夠重視此書,以國家力量來出版。可大明朝的各級衙門,對此也反應冷淡。抱著書稿拜會過諸多高官的李時珍,換來的依然是一次次失望。眼看這部中國醫學史上的名著 ,就要石沉大海。

這樣的煎熬奔走,一直持續了十年。到萬歷十八年(1590),轉機卻突然到來:欣賞李時珍才華的學問家王世貞,為《本草綱目》提寫了序言。這部身價倍增的書稿立刻引來關注。南京出版界的新興出版巨頭胡承龍,看過後就拍了胸脯:出版這書?交給我了!

對這意外的反轉,年邁的李時珍也無比振奮,在接下來的三年里,積勞成疾的他拿出全部精力,兢兢業業修正校對書稿。每一頁字甚至每一幅圖,都做到精益求精。高強度的三年工作,直到他生命最後一刻。他沒有看到這部書的出版。但是,他卻毫無遺憾,含笑離開。

李時珍過世兩年後,這部遵照李時珍囑托,精心校對完成的《本草綱目》,終於正式出版,亮相後即轟動海內外,從此成為中華醫學史上的不朽寶典。

《明朝那些事兒》漏掉的「小事」,卻不動聲色見證明朝輝煌 歷史 第12張

有人說,是王世貞的序言「救」了這部書,也有人說,是李時珍運氣好,認識了胡承龍這樣一位伯樂。但參考歷史就知道,比起李時珍艱辛奔走的萬歷八年,十年後的萬歷十八年,恰是中國古代圖書史上最活躍,文化最繁華的年代,大量暢銷書層出不窮,《本草綱目》的成功,堪稱生逢其時。

從無人問津到火熱暢銷,《本草綱目》的命運,恰是那個文化發達的明朝中後期,生動的縮影。

參考資料:《東西洋考》、《明實錄》、《名山藏》

《明朝那些事兒》漏掉的「小事」,卻不動聲色見證明朝輝煌 歷史 第13張

好物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我們愛歷史》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