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死了,就真的死了…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死了,就真的死了… 歷史 第1張

給大家講個乍聽可笑,又細思極恐的事兒:

乾隆和華盛頓,死於同一年。

微博上有人評論說,這能反映出時間的主觀性。

雖然兩人去世時間相同,但給人的感覺,前者是一個遙遠的作古之人,後者則是一個現代人,他所傳達的很多價值觀,我們至今仍然覺得親切。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死了,就真的死了… 歷史 第2張

▲乾隆和華盛頓,是一個時代的人。

乾隆的爺爺康熙,自稱歷代皇帝中最懂科學。

據說為了了解人體解剖學,他親自解剖過一頭冬眠的熊。

他曾任用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作為自己的天文和數學老師。還向兩名法國傳教士學過幾何、代數等課程。

誰能想像,300多年前,當幾乎所有中國人對地球的概念還一無所知的時候,他們的皇上已在紫禁城的深宮內玩對數機、開平方根。

但這正是康熙所要的效果:科學這玩意兒,我知道就好,你們不用知道,也不能知道。

他要壟斷權力,也要壟斷新知。

對於真正意義上的科技書籍,他不僅不鼓勵翻譯傳播,而且設法禁止,尤其是禁止流向民間。

早在康熙二十年(1681),南懷仁就做出了蒸汽驅動的玩具。康熙始終將其鎖入宮中,作為自己的玩物。

與康熙大帝同一時期的俄國,出了個彼得大帝。

彼得對科技也很著迷。他刻意隱瞞帝王身份,像個普通人一樣去西歐遊學。

在瑞典,他扮做一名普通遊客,爬到這個國家的制高點,去測繪人家的要塞形勢,為此差點和守軍發生肢體衝突。

在英國,他又搖身一變,成為學者,上門拜訪牛頓,還和數學家弗哈森交上朋友,一起探討學術問題。

最重要的是,他將個人對科技的癡迷,化作了國家的決策和行動。他仿照西歐模式創辦學校,開設數學與海洋學校、炮兵學院等等。

科技,不是帝王用來玩,用來壟斷的。它終究要服務於振興國家的抱負。

彼得有句名言:「作為君主,落後於自己的臣屬,會使我感到非常慚愧。」

這句話,康熙爺孫三人聽了都會懵圈——康熙會問「落後」是什麼,雍正會問「臣屬」是什麼,乾隆會問「慚愧」是什麼。

順著康熙的道路,順著彼得的道路,中俄兩國走了兩條平行線。當它們在近代再次交集的時候,一個被逼連連向另一個割地求饒。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死了,就真的死了… 歷史 第3張

▲康熙和彼得大帝,也是同時代人。

康熙和他的子孫,都害怕海洋文明。

當英法擴大造船工業,大力開展海外殖民貿易的時候,清廷規定:

「如有打造雙桅五百石以上違式船只出海者,不論官兵民人,俱發邊衛充軍。」

中國本來能製造巨大的帆船,出航遠洋。到康雍乾時期,世界各國的航海業突飛猛進,船只越造越大,中國的船卻越造越小。

康熙的晚年一直擔心東南沿海出現「鄭成功第二」

他下過一道諭旨,說他南巡的時候,微服私訪蘇州的一些船廠,才知道每年出海貿易的船只多達上千艘,但回來的僅有十之五六。這可不行,要嚴禁。

雍正繼位後,曾發表講話,說當今世界局勢複雜多變,北有俄羅斯,南有歐西各國,西有回人,都可能是影響大陸政局的不穩定因素,所以我們的海禁政策「寧嚴毋寬」,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防范辦法。

到乾隆末年,中國的造船和航海技術,還停留在康熙初年的水平。這中間,至少延誤了100多年。

在這爺孫三人眼里,造大船等於造反。

為了帝國的「長治久安」,他們採取禁海和遷界政策,不惜犧牲沿海經濟,導致國防戰略上長期「有海無防」。

對待武器,他們同樣戰戰兢兢。

三藩之亂期間,康熙曾指派南懷仁造神威戰炮。仗一打完,戰炮便被棄之如敝屣。

火器專家戴梓發明了「連珠銃」,從原理來看,絕對是近代機關槍的鼻祖。康熙鳥都不鳥,還聽信讒言,以私通日本之罪,將戴梓發配遼東。

同一時期,彼得大帝下令,全國每三個教堂就要貢獻一口鐘出來鑄造大炮。

什麼都可以為武器讓路,包括宗教。

而康熙將很多有遠見的熱兵器成果雪藏,以至於後來斷絕。他的想法很簡單:這些東西可不能讓漢人學去了。

國衰兵弱,全在這根深蒂固的一念之間。

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當西方的巨型戰艦出現在中國沿海的時候,我們的祖先稱之為「怪物」;當他們挺著長槍大炮跟中國開撕的時候,我們的祖先認為這是「妖術」,於是採用馬桶陣和女人的穢物「驅邪」。

難怪史學家說,康熙爺孫三人統治時期「窒塞民智」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死了,就真的死了… 歷史 第4張

▲到清末,我們還在宣傳刀槍不入的護體神功。

乾隆與他的父親、爺爺,三代主管核心,都在深入研究一個治國大問題:

如何讓這個國家的人民更好控制?

他們想到的方法是洗腦+文字獄。這一招相當管用,屢試不爽。

大家都來考科舉,考試範圍圈定了,標準答案也有了。只要你能以孔孟之是非為是非,以孔孟之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完全喪失獨立思考能力,那麼恭喜你,你離中舉當官不遠了。

這是蘿蔔,還有大棒。

文字獄是這一時期的基本國策。通過製造大量文字獄,給人們的思想自由、文化創新以最後的致命一擊。

有個書生寫了首詩,里面有「一把心腸論濁清」的句子。結果被上綱上線,「加濁字於國號之上,是何肺腑」?

當時的典型文字獄,基本都是這種路數。刻意經過過度解讀來製造冤案,讓你徹底放棄最後一絲表達的欲望。

文字獄被乾隆玩到極致,數量之多,羅織之奇,用刑之酷,史無前例。在他統治時期,連沒有正常思維能力的精神病患者,都是文字獄收拾的對象。

乾隆十六年(1751),有個叫王肇基的人,獻上一首恭頌皇太后壽誕的詩聯。於是各級部門層層把關審查,到了山西巡撫手里,巡撫大人指出,詩聯後面的文字,有毀謗聖賢、狂妄悖逆的嫌疑啊。

這下不得了,了不得。

乾隆興奮不已,下令迅速嚴審。

幾輪折磨下來,王肇基依然供稱,這是為了「恭祝皇太后萬壽,不過盡我小民之心,欲討皇上喜歡」,「實系我一腔忠心,要求皇上用我,故將心里想著的事寫成一篇……何敢有一字訕謗」?

申辯無用。乾隆最終降詔,將他押赴城內交通要道活活打死。

這一年,在法國,狄德羅和達朗貝爾主編的《百科全書》第一卷出版。這部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種知識,並且介紹工業技術和各種機器、工具。

啟蒙運動在西歐,如火如荼。人權、理性、主權在民等政治思想,開始普及。

當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人的著作暢銷西歐的時候,中國發行量最大的書叫《大義覺迷錄》,里面在辟謠論證雍正繼位的合法性;中國最大的圖書工程叫《四庫全書》,以編書的名義,大肆刪改、銷毀統治者認為有反動思想的書籍。

乾隆末期,一個英國使團進入中國內地,沿途看到兵丁監督民夫的情景:「(兵丁)手中的長鞭會毫不猶豫地抽向他們的身子,仿佛他們就是一隊馬匹似的。」

英國人表示很吃驚,他們怎麼可以這樣對待自己的同胞?還有沒有人權,有沒有法理了?

反倒是中國人很淡定,康雍乾盛世的秩序,一直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就像魯迅說的,有人歷來喜歡炫耀封建專制歷史上的什麼「中興」或「盛世」時代,其實對於老百姓來說,永遠只有兩種可以預期的時代,那就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死了,就真的死了… 歷史 第5張

▲康雍乾時代有兩個中國:一個是都市繁華,一個是人民困苦。

這個英國使團是在1793年,即乾隆五十八年來到中國的。

使團規模龐大,多達700人。文書上說是來給乾隆皇帝祝壽。

在準備禮品的過程中,團長馬戛爾尼煞費苦心,「把我們最新的發明,如蒸汽機、棉紡機、梳理機、織布機介紹給中國人,準會讓這個好奇而靈巧的民族高興的」。

除了這些工業革命的成果,他們還帶上了迫擊炮、卡賓槍、連發手槍等先進武器,以及巨型艦艇模型。

他們甚至帶來了一個熱氣球駕駛員,如果皇帝感興趣,可以坐著英國的熱氣球上天。

這個時候,英國的工業革命已經進行了30來年,珍妮紡織機、瓦特蒸汽機把英國推向世界之巔。

但我們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問了一個問題,就把滿朝文武給難倒了。

乾隆問,英吉利國在哪里?

是啊,義大利、法蘭西還有所耳聞,英吉利是什麼鬼?

最後找到一個傳教士,才算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已經預示著馬戛爾尼的來訪不可能一帆風順。

馬戛爾尼邀請清軍將領福康安,檢閱英國使團衛隊演習新式武器。福康安拒絕說:「看亦可,不看亦可。這火器操作,諒來沒有什麼稀奇。」

一個清軍將領都這麼傲嬌,皇帝就更要表現出一副「什麼世面朕沒見過」的樣子了。

乾隆說,這些地球儀、望遠鏡、銅炮、火炮什麼的,我們祖上就有了。

馬戛爾尼原本帶著「世界最強國家」代表的心態來訪的,那也是有幾分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心驕氣傲。他不知道他要面對的是天朝!天朝!天朝!

馬戛爾尼覲見乾隆時,人家要求他雙膝下跪叩頭,把他的禮品說成「貢品」,氣得他滿嘴「shit,shit,shit」!

乾隆回了馬戛爾尼一句名言:「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英國人與中國通商的希望落空了,而世界留給中國的最後一扇機遇之門,也關上了。

馬戛爾尼後來在書里寫道:

中國自從「滿洲韃靼占領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里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

「滿洲人打仗愛用弓箭,當我告訴他們,歐洲人已放棄弓箭而只用來復槍打仗時,他們愕然不解,認為在賓士的馬上射箭,比站在地上放槍豪邁。」

他在給內閣的報告中說,「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舊不堪的舊船,只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在將近150年期間沒有沉沒……假如來了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與安全就都完了。」

「只需幾艘三桅戰艦就能摧毀其海岸艦隊。」馬戛爾尼的觀察,在40多年後的鴉片戰爭中得到了證明。

當時,鴉片戰爭已經打了兩年,道光皇帝還在問同一個問題:英吉利國在哪里?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死了,就真的死了… 歷史 第6張

▲馬戛爾尼訪華的結果:乾隆不爽,英國更不爽。

18世紀,是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的一個世紀。

對於歐美正在發生的巨變,紫禁城里的主人要麼看不上,要麼看不到。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英國結束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

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美國宣布獨立。一直到30多年後,兩廣總督報告美國的政治制度,還說這個國家是部落制,通過抓鬮輪流當頭人(總統)。

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四年後,國王路易十六被殺頭,這件事乾隆和他子孫都不知道,最好也不要知道。

康雍乾三任皇帝,不用睜眼看世界,因為他們就是世界。

他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們的帝國正處於「盛世」,他們是天朝上國,他們是老子天下第一。

康雍乾統治的134年間,被習慣性稱為「盛世」。但這一叫法是怎麼來的呢?

根據史料記載,這一說法最早是皇帝自己叫出來的。康熙五十二年(1713),當時康熙帝以「恩詔」的形式宣布,實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自稱「盛世」,很不謙虛啊!

後來,死要面子的乾隆帝也多次宣稱,他治下的國家處於「全盛」。再後來,大臣們使勁跟進,各種賦詩撰文,歌頌當今盛世。

看到了嗎?康雍乾盛世,原來是帝王自我吹噓吹出來,以及臣下拍馬屁拍出來的。

真實的情況是,當時的中國,大一統和人口爆炸性增長是偌大帝國僅有的兩件「盛事」,足夠上大清日報頭版頭條宣傳半個月。除此之外,中國經濟的成就只有量的增加,而沒有質的提升。

對中國歷史進行縱向比較,確實可以產生「盛世」的自戀情結。然而,只要將康雍乾盛世放在世界歷史中進行橫向比較,就會明白「盛世」的真正內涵。

用史學家史景遷的話來說,這個盛世是「鍍金的盛世」

當時中國的GDP確實是世界第一,但是,要記住:一切脫離人口數量講經濟總量,都是耍流氓。

算人均GDP的話,中國早被英美甩開幾條街,而且越甩越遠。根據測算,1700年,中國的人均GDP大約是英國的1/3,美國的7/10;1820年,約為英國的1/5,美國的1/4;1840年,約為英國的1/6,美國的1/5。

其他在科技、軍事、文化、政治上的差距,更不用說了。雖然同處一個時間,人家是近代國家,我們的康雍乾盛世則是一個古國。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死了,就真的死了… 歷史 第7張

▲工業革命把英國帶進了蒸汽時代,一騎絕塵好多年。

中國的皇帝很忙很忙,康熙忙著「再活五百年」,雍正忙著整人,乾隆忙著宮鬥。

1796年,86歲高齡的乾隆宣布禪位,由他的兒子顒琰接任新皇帝。

那一刻起,乾隆成為太上皇。

不過,乾隆退而不休,仍以「朕」自稱,頒旨仍稱「敕旨」,繼續他的老人統治。他的兒子、新任的嘉慶帝已經38歲,猛然發現,自己依然是一個提線木偶。

乾隆對權力的迷戀,至死方休。

與此同時,大洋彼岸的華盛頓,兩屆總統任期即將結束,人們挽留他繼續競選連任。

華盛頓堅決地拒絕了。他說:「我走在尚未踏實的土地上,我的所作所為將可能成為以後歷屆總統的先例。」

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要死死坐在位子上帶領美國走向盛世,而是自己要作出表率,讓美國形成一套有效的政治制度,讓制度鋪平美國走向盛世之路。

「明君」政治,終究不靠譜。

早在1783年,美國剛獨立那會兒,乾隆正在為自己的皇帝寶座將要坐得和他祖父一樣長久而自鳴得意時,華盛頓卻拒絕了集權的誘惑。

由於州權過大,主權不集中,當時的美國一直無法擺脫混亂狀態,這樣,社會上就出現了籲請華盛頓出山做國王的民意。連革命功勛漢密爾頓都有過這種想法,讓華盛頓做國王,自己做首相,將美國建成一個君主國。

華盛頓是如何處理這種民意呢?

「憲法賦予的權利將永遠掌握在人民手中」,政府只是民眾的工具,當民眾選出的代表違背了民眾的利益時,民眾可以撤銷他們公仆的資格。華盛頓如是說。

他不但拒絕了他們要他當國王的籲請,而且在四年後主持召開了制憲會議,使美式民主制度在建國之初就建綱立制,並在日後成為美國的慣例。

如今,他兩屆總統任期將滿,他同樣不願自己給美國留下一個最高主管人貪戀權位的先例。

他耐心地向民眾解釋:「你們再繼續選我做總統,美國就沒有真正的民主制度了。」

卸任後,華盛頓回到久別的家園,成為一名普通的農場主。

1799年,華盛頓和乾隆同年去世。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死了,他就真的死了。

參考文獻:

王戎笙:《中國何以落後挨打:問責康雍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

張宏傑:《饑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王貴成:《「康乾盛世」何足道》,《書屋》2003年第6期

《學習時報》編輯部:《落日的輝煌——十七、十八世紀全球變局中的「康乾盛世」》,《紫光閣》2000年第8期


最愛君的新書,沖上京東歷史圖書暢銷榜前3

想遇見不一樣的歷史,歡迎點擊購買

想第一時間看最愛歷史,歡迎給我標星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死了,就真的死了… 歷史 第9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