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行進入境內市場是「狼來了」?學者:可打消憂慮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有底氣掰手腕 還要有胸懷「引智」「引制」

  □張 銳

  由銀保監會代國務院草擬的《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決定(征求意見稿)》日前進入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階段。《征求意見稿》不僅允許外國銀行在華同時設立外商獨資銀行和分行,而且增加了外資行代理髮行與承兌政府債券的規定,外國銀行分行吸收中國境內公民的定期存款的數量從每筆不少於100萬元下調至50萬元。無論準入門檻還是業務門檻,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境內市場的難度大尺度降低,如果再加上年底前即將取消的外資銀行持股比例限制,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大門已悉數打開。

  從1979年日本輸出入銀行在北京設立外資銀行代表處至今,借助於改革開放這一重要的時間窗口,外資銀行在大陸境內市場一路「開疆拓土」,已設立了41家外資法人銀行、115家外國銀行分行和156家代表處,營業性經營機構擴展到1005家。不過,作為市場份額的一項重要指標,外資銀行占大陸銀行業總資產比重至今還不到1.5%,這不僅無法與發達國家外資銀行資產占比相提並論,也大大落後於俄羅斯、印度、南非等新興市場國家10%的平均水位。之所以如此,原因固然來自多方面,但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確存在不少的制度剛性約束,境內市場客觀上存在著實質性開放的必要。

  相比中資銀行,外資銀行在風險管理方面更顯謹慎,資產質量也要略勝一籌,目前在大陸的外資銀行不良貸款率不足1%,另外,外資銀行極為注重金融合規,無論是公司治理還是業務發展始終都較為穩健。鑒於中資銀行在同業、資管、表外業務等方面的創新探索過程中遭遇資源錯配並蘊含著明顯的金融風險,很有必要踩大市場開放的「油門」,在更高程度的開放環境下倒逼中資銀行進一步強化公司管理與運行機制的轉型,以收「以外促內」之效。

  從外部環境看,目前已有22家中資銀行在63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353家分支機構,發達經濟體對外資金融機構很少設有數量化準入限制,但部分國家因銀行機構在華受到限制而對中資機構準入採取了嚴格對等措施,致使中資銀行海外發展受限。此外,目前大陸與美國、歐盟商談的國際協定均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為基礎制定,銀行業的業務開放與市場開放必須與此相銜接與匹配。再清楚不過,加大銀行業開放不僅利於拓寬與優化大陸銀行機構在境外的經營環境,也是高層次提升對外開放質量的客觀使然。

  在內部,無論最初為外資銀行打開一條國內市場的門縫,還是後來大陸加入WTO之後國門進一步洞開,圍繞著外資銀行進入境內市場一直存在著「狼來了」的戒備性呼聲,即便在與外資銀行40年交手過招之後,中資銀行早已見慣了大世面,但依然還有不少人擔心外資銀行作為「野蠻人」勢必對中國銀行業帶來重大衝擊,甚至推測可能釀造金融失控的風險。然而,只要理性透視大陸銀行業主體的競爭實力以及市場結構,我們便可以打消這些憂慮與不安。

  如今大陸銀行業總資產規模達到252萬億元,與10年前52.6萬億元相比大幅勁增,同期外資銀行資產規模從1.25萬億元增長到今天的3.24萬億元,外資銀行占大陸銀行業資產的比重則從2.38%降至1.28%。換言之,外資銀行的市場占比速度遠遠落後於大陸銀行業的擴張速度。不僅如此,外資銀行的資產利潤率也顯著低於大陸商業銀行的平均水平,去年外資銀行總資產利潤率為0.48%,僅為大陸銀行業平均盈利水平的一半。更別說,在英國《銀行家》雜誌2017年全球1000家銀行排名中,126家中國銀行榜上有名,在2018年《財富》500強中,建設銀行農業銀行與中國銀行均進入前50強。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中資銀行都已有了與外資銀行比拼掰腕的競爭實力。

  毋庸諱言,作為拓展中國市場的核心引擎,取消外資銀行持股比例勢必會出現對中資銀行控股的案例。但是,檢視已出台的《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可知,監管對商業銀行股東的準入不僅標準提高了許多,管理要求也更為嚴格。在入股中資行仍需嚴格審批和實際門檻不低的情況下,外資銀行控股中資銀行的情況不可能大面積出現。

  無疑,外資銀行在融資成本、人才技術、產品創新及境外管道方面把控著顯著優勢,消費金融、財富管理與跨境業務將成為他們勢在必得的商業地盤。中國很多大型企業經營著分量不小的全球業務,希望更快捷地做到資金全球化高效配置,而外資銀行無疑是最理想的合作對象。可以預測,在大陸境內市場,外資銀行一方面將利用金融科技優勢對用戶展開強力的滲透,另一方面會新創或者收購兼並保險、證券以及資管機構,做到目標市場的廣延性覆蓋。新一輪銀行業開放帶來的並不只有資金增量,更有全新的產品陣容、前沿的金融技術以及科學的管理制度,「引資」的同時做到「引智」和「引制」將成為外資銀行全面進入中國市場所製造出的鮮活亮點。

  (作者系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

責任編輯:李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