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全國精英,人才都是歐美高學歷,這個政府就是治不好國!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中國曾有一個政府,匯聚了一群來自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等世界頂尖名校的精英。

如果說現在的中國博士滿地走,擁有常春藤的身份也不算稀罕了,但時間退回到70年前,能夠以中國人的身份取得世界頂尖名校的博士學位,絕對是中華民族一頂一的人才。這麼多名校精英一同治理國家,正是多少古人今人夢寐以求的局面,但結果又如何呢?

匯聚全國精英,人才都是歐美高學歷,這個政府就是治不好國! 歷史 第1張

這個政府不是別的,就是1949年之前的國民黨政府。

自1920年代起,國民黨便陸續加盟進一批「海龜」人才,從耶魯、哥倫比亞,再到劍橋、牛津,這些來自歐美各大名校的的高才生們不僅持有歐美頂尖學府的博士或碩士學位,具備卓越的專業素養,且大多數都有著長期在海外生活的經歷,行事作風上都有自己的一套,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精英。

匯聚全國精英,人才都是歐美高學歷,這個政府就是治不好國! 歷史 第2張 這批「海龜」精英在國民政府統治大陸的二十多年間基本上完全占據了財政、金融、外交等諸多領域的重要職位。同時,出於自身的教育背景,他們積極引導國民黨政權走「親英美」路線,對此後蔣介石在內政外交上的許多決策可謂影響深遠。

然而,盡管有著眾多精英的加持,是什麼原因導致國民黨依然無法挽回其在大陸的敗局呢?

匯聚全國精英,人才都是歐美高學歷,這個政府就是治不好國! 歷史 第3張

國府中的這批名校精英大多「由學而仕」,擁有優秀的專業素養和知識儲備,呈現出「學者型官僚」的面貌,當蔣介石面對財政金融、國際交涉、教育學術方面的難題時,就急需依靠他們來出謀劃策、排憂解紛,而精英們在這些領域裡也確實能夠有所建樹。

這些名校精英在政壇大展拳腳的同時,卻往往缺乏解決中國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抗戰時駐紮在重慶的美國《時代》周刊特派記者白修德(Theodore Harold White, 1915-1986)曾這樣描述他眼中的國民政府:

「在亞洲,甚至在全球,你再也找不到重慶國民政府這樣被‘研究美國的學者’滲透得如此徹底的政府······這個政府中所有說得一口流利英語的中國高官都與自己國家的人民嚴重脫節,他們不了解自己的國民,甚至都不了解腳下的這座古城,因此根本無法幫助我了解中國真正的現狀。除了蔣介石以外,這批人無論生活、做夢、思考、交流用的都是英語。」

匯聚全國精英,人才都是歐美高學歷,這個政府就是治不好國! 歷史 第4張

精英們的西化背景使得他們與中國的勞苦大眾始終是疏離的,他們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尤其是農村中的情況都很隔膜,這直接導致了國府高層提出的許多「改革」方案往往都不切實際,淪為了空想。1930年代從政的歷史學家蔣廷黻曾在其晚年的《回憶錄》中說道:

「我經常在行政院及各委員會聆聽討論時,忙裡偷閒去猜測發言人的思想背景。我很容易猜出他們的教育背景是德國、日本、法國、英國或是美國的。這些老知識分子的通病是想將文字當成事實和政策。如果你告訴他們說這種想法是落伍的,他們就會感到不快。從某個角度看,他們的不快也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們認為他們的文字本身就很有名堂······」

匯聚全國精英,人才都是歐美高學歷,這個政府就是治不好國! 歷史 第5張 顯然,精英們的文山會海無力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由於他們長期脫離中國的底層群眾,不能或不願提出適合國情、民情的合理措施,其所作所為最終也就無法收獲民眾的支持,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潰敗便在情理之中了。

如此看來,名校精英能否治好國,名校出身、西方背景都不是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