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緬懷金庸:華人世界IP之王 俠道亦商道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查良鏞,筆名金庸,作為一個時代的神話,金庸被稱為「文壇聖俠」,不僅是武俠小說界的「武林泰鬥」,更被稱作是香港「良知的燈塔」。

他左手辦報紙,右手寫小說,一生經歷家族興衰、山河破碎,以及新中國的誕生、成長與壯大。金庸一生涉獵廣泛,從政治到商業,從文學到傳媒,自己也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特別是在武俠小說領域,雖然金庸稱自己「是個小人物」,但是他鑄造出了一個瑰麗妖嬈的武俠世界,用 15部武俠經典,不僅奠定了其在文學與文化領域無可替代的地位,也影響了中國一代創業者和企業家。

10月30日,筆名金庸的著名武俠小說作家查良鏞,因病醫治無效在養和醫院病逝,享年94歲。出生在浙江海寧的查良鏞,1948年移居香港,1950年代起創作《射雕英雄傳》、《神鵰俠侶》等多部經典武俠小說。圖為查良鏞先生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的資料圖片。中新社記者 洪少葵 攝
圖為查良鏞先生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的資料圖片。中新社記者 洪少葵 攝

華人世界IP之王

「這裡躺著一個人,在20世紀、21世紀,他寫過幾十部武俠小說,這些小說為幾億人喜歡。」 這是金庸曾寫給自己的墓志銘。

從1955年出版的《書劍恩仇錄》,到1972年封筆的《鹿鼎記》喜愛金庸的人們用「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副對聯來描述他的作品。

金庸用妙筆生花的文字,曲折離奇的情節,不僅描繪出紛紛擾擾的江湖,更寫出了汪洋恣肆的氣魄和愛國奉公的民族情懷。

死守襄陽數十載的郭靖、一生捍衛宋遼兩國和平的蕭峰、帶領六大門派抗元的張無忌、胡一刀和苗人鳳惺惺相惜、風流倜儻的韋小寶……在他的筆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歷久彌新。

北大學者嚴家炎這樣評價金庸的作品:「金庸小說的出現,標誌著運用中國新文學和西方近代文學的經驗來改造通俗文學的努力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說‘五四’文學革命使小說由受人輕視的‘閒書’而登上文學的神聖殿堂,那麼,金庸的藝術實踐又使近代武俠小說第一次進入文學的宮殿。這是另一場文學革命,是一場靜悄悄地進行著的文學革命。金庸小說作為20世紀中華文化的一個奇跡,自當成為文學史上的光彩篇章。」

拋開文學上的成就,金庸作品的IP價值在華人文化圈當居首位。

1991年,北京三聯書店前總經理董秀玉簽下了金庸15部武俠小說的內地出版權,合同為期10年。1994年,北京三聯書店將36冊一套的金庸作品集進行捆綁銷售,金庸的作品開始在市場風靡起來。2000年「口袋本」金庸全集出版,在半年時間裡印數就達到56000套。

在內地獲得版稅收入之前,金庸作品在香港和海外一直高居暢銷榜榜首。1996年,台灣遠流出版公司的調查報告顯示,單是台灣從1985年到1995年,金庸作品就發行了470萬冊以上。

「知乎」上有人粗略計算過,金庸小說發行上億冊,如果算上盜版和海外華人群體中的一些發行,這個數字遠不止這麼多。

事實上版稅只是金庸作品收入的一部分,金庸的作品是華人世界商業化程度最高、涉及領域最廣的。1976年,《射雕英雄傳》就被搬上香港的電視螢幕,掀起影視改編熱潮。金庸早前自稱,他每年從港、台得到的版稅(包括電影、電視)為1000萬元左右。截至2017年,據不完全統計,華語電視圈加起來,已經拍了9部《神雕俠侶》,8部《射雕英雄傳》,7部《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鹿鼎記》《書劍恩仇錄》,5部《天龍八部》《雪山飛狐》,4部《碧血劍》《俠客行》。

此外,隨著電視、電子遊戲的興起,這些武俠小說也被改編成電子遊戲風靡街頭巷尾。

在A股上市公司中,完美世界(002624,SH)、富春股份(300299,SZ)、星輝娛樂(300043,SZ)、寶通科技(300031,SZ)、山東礦機(002526.SZ),均曾和金庸武俠小說有所淵源。他們有的拿到授權,根據金庸武俠小說IP開發遊戲,有的則經營這些遊戲。

因此,有網友評論稱,金庸是上世紀最牛的內容產品經理,他用一己之力,創造了武俠版「漫威電影宇宙」,14 部小說笑傲文壇江湖。

「俠客」辦報

人們如癡如醉追看的小說,但對金庸來說,「只是一種副業」。

「我一生主要從事新聞工作。」金庸在北大演講時如是描述自己的職業。

1948年,作為《大公報》記者,金庸從上海奔赴香港,當時的上海遠比香港發達,但金庸欣然前往,他說:「我一生很喜歡冒險,過一點新奇的生活。」此後他在《大公報》下屬的《新晚報》做副刊編輯。

1955年,梁羽生的處女作《龍虎鬥京華》剛剛結束連載,他想讓金庸頂上去,金庸沒多想,抱著試試看的想法答應推出了處女作《書劍恩仇錄》。

誰也沒有想到,《書劍恩仇錄》一炮而紅而且洛陽紙貴,但金庸認為這僅僅是賺稿費的手段。1997年他在和日本作家池田大作回憶這段經歷時表示:「得到讀者的盛大歡迎,就繼續寫下去,我以小說作為賺錢與謀生的工具,談不上有什麼崇高的社會目標,既未想到要教育青年,也沒有懷抱興邦報國之志,說來慚愧,一直沒有魯迅先生、巴金先生那樣偉大的動機。不過我寫得興高采烈,頗有發揮想像、驅策群俠於筆底之樂。」

1959年,他離開《大公報》,和友人一起創辦了《明報》。之所以要自己辦報的原因是,金庸認為當時的報紙都在說假話、放衛星,連篇累牘地報導畝產四五萬斤糧食,「經過這個‘大躍進’之後,很多講假話的事情都暴露出來了,我就覺得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你老欺騙沒意思的。」他在《楊瀾訪談錄》裡說。

從創業伊始,《明報》的辦報宗旨就體現他的武俠觀:俠氣,干預社會,對好的人和事件進行讚揚和表彰,對壞的人和事情進行批評和反對。

他回憶初創時壓力很大,每天一睜眼,就欠2000字的稿子,小說和社論各占一半。「我的寫稿速度是很慢的。一字一句都斟酌,所以1000多字的稿,往往是改了又改,起碼花兩個鐘頭。」

這是金庸最艱苦的三年。報紙每天發行不到6000份,為了省錢,咖啡也只敢一次喝一半,

每天晚上約10點到11點,排字房副領班就來敲門,大喊「你的‘腸粉’搞掂未?」這時,金庸才開始下筆,寫社評。稿件到排字房被剪成一小段一小段,就像剪腸粉。

據統計,在33年間,金庸親筆撰寫了社評7000多篇,持續在公眾面前發聲。上世紀60年代政治動蕩,主打武俠小說的《明報》嚴肅起來,金庸在社評中提出「公正與善良」的辦報理想,不再提「美麗、活潑」。

說真話是冒著勇氣的。曾經有人放話:要消滅五個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

《明報月刊》40周年時,金庸自己感慨說:「我當時是拼著性命來辦的,準備給打死的,結果沒有打死,還好。他們覺得我很勇敢,我說在香港做事情,勇敢一點也不奇怪。香港這個環境中,要勇敢很容易的。」

1992年2月,《明報》準備轉移股權。在眾多人選中,金庸選擇了出價不是最高的於品海。金庸表示,《明報》是他畢生的事業和榮譽,是他對社會、對朋友、對同事的責任。「如果和於先生年紀一樣大,我絕對不會退下,給我10倍價錢也不會出售股權。」

更值一提的是,金庸從1985年起,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將主要精力投入到祖國統一的偉大事業中,為保證「一國兩制」順利實施,付出巨大的努力。他曾這麼說:「訪問大陸回來,我心裡很樂觀。對大陸樂觀,對台灣樂觀,對香港樂觀,也就是對整個中國樂觀!」

中國企業家的精神導師

利他、冒險、信守承諾,這些是俠客精神,也是企業家精神。

「若無先生,不知是否還會有阿里。」在金庸去世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非洲通過官方微博發文悼念。

金庸的小說在上個世紀80年代傳到內地,影響了一代中國企業家。

2000年馬雲在香港第一次拜會金庸,敘談3小時,臨別金庸為馬雲手書「神交已久,一見如故」,並送馬雲別號「天行」。其後一個月,馬雲邀請金庸赴杭州主持互聯網CEO論壇,成為中國互聯網一大盛事,被稱為「西湖論劍」。

淘寶早期員工花名多出自金庸武俠小說,辦公室也都以武林聖地的名字命名,比如光明頂、桃花島、達摩院、聚賢莊、俠客島等,金庸影響馬雲和阿里之深可見一斑。馬雲對於金庸的狂熱,還表現在阿里巴巴的企業文化——六脈神劍,其中包括客戶第一、團隊合作、擁抱變化等六條價值體系。六脈神劍的典故則出自金庸的《天龍八部》,是大理段氏的最高武學。

不只馬雲,一眾企業大咖都是金庸的粉絲。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在媒體採訪中自詡為「洪七公」,他笑稱:「丐幫貧賤不能移,只有這樣創業才能成功。」小米的創始人雷軍也在被媒體問及小米爭議問題時,採用《九陽真經》中的經典句子作為回復: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對外界那些紛紛擾擾的口水戰,我早就‘清風拂山崗’了」,雷軍說。

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在其朋友圈悼念已故武俠小說家金庸稱,當時在為Foxmail取名時,其採用令狐沖之「狐」,以此來致敬金庸。

復星集團創始人郭廣昌通過官方公眾號發文悼念金庸先生,稱「再敬一碗酒,金庸先生一路走好」。

直到去世,這個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大俠」都沒有寫下自傳,在構建了一個個瑰麗的江湖之後,金庸先生像自己筆下的俠客一樣「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也許他日江湖再見,大俠必當把酒言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