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究竟需要一部怎樣的中國通史?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我們究竟需要一部怎樣的中國通史? 歷史 第1張

編撰通史從來都是中國史家延綿不斷的傳統和孜孜以求的目標。

自2000多年前司馬遷作《史記》以來,中國人根據不同的時代需要,撰寫出不同規模、不同體裁的本國通史,產生了諸多作品。但其讀者範圍有限,僅限歷史專業學者和愛好者。相對於西方人寫的中國通史暢銷書如《劍橋中國史》《哈佛中國史》,這些中國人寫的通史反倒被大眾冷落,問題出在哪?

我們究竟需要一部怎樣的中國通史? 歷史 第2張

清明上河圖(局部)

若是我們翻翻《劍橋中國史》《哈佛中國史》各卷中譯本,你會發現,書中的行文風格與中國通史作品截然不同,書雖然都是各方面資深專家寫的,但他們的寫法更像是大眾歷史讀物的寫法,一個歷史事件裡有很多小細節,動人的故事,他們在寫作中會更照顧到普通讀者,因而很少引用大段的原始材料,小中見大。就像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件事,途徑不同卻意在達到同一個目的一樣,這種通史編纂的多樣化讓更多讀者受益。

不過在趙世瑜看來,以史學史角度而言,西方人編寫的中國通史著作並沒有像中國學者那樣對通史的體裁、體例進行大量研究的傳統,因此在這方面的理論與實踐上沒有什麼建樹。而中國通史的編纂,還要根據中國歷史以及中國史學史的自身發展特點進行。自20世紀末《中國通史》(白壽彝主編)出版後,近20年來,一直沒有系統、全面、實事求是講述中國歷史獨特進程的通史著作。

在史學研究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由大陸史學界權威學者倡議,180餘位歷史學、考古學、哲學、民俗學、人類學、地理學等學科著名學者參與的《中國大通史》撰著計劃啟動,歷時二十餘年完成。本書共分15卷25冊,包括:史前、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宋、西夏、金、元、明、清(1644-1840)、清(1840-1911)、中華民國。這樣的區分除大體沿用傳統的王朝斷代以外,還沿用了現代歷史學對中國歷史時期的歸納,如史前、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等。其中遼夏金與兩宋是大體上同時的關係,書中之所以沒有將這些北方民族政權附於宋代卷之內,就是意圖強調他們的獨立性,摒棄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做法。

我們究竟需要一部怎樣的中國通史? 歷史 第3張

千里江山圖(局部)

各卷主體部分按治亂興衰、經濟、社會結構、國家控制、精神文化、社會生活分為6編。在《經濟編》的設計中,資源環境問題被放在首位,這是以往通史編纂中所欠缺但又是近年來歷史研究日益重視的領域。環境史、人口史、水利史等方面的內容也被給予了更多關注。另外一些內容則是以往通史撰述完全沒有或相對簡略卻在近年來學術研究中頗被重視的,比如民間文化的發展。此外,《精神文化編》中也有專章討論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觀念和社會思潮,這屬於過去的通史(除了思想通史)講述簡略的內容。但正如一個社會中除了少數精英以外,還存在許多不同的群體,往往形成群體性或普遍性的看法,這些看法就是社會觀念和社會思潮;在一定的時間內,它們可能會比少數精英的思想對人的政治、經濟行為更具影響力和衝擊力。比如北宋時期「重文輕武」的觀念、晚明「重商」和「奢靡」的觀念都是一個時代的重要特徵,因為它們一時彌漫了整個社會。

我們究竟需要一部怎樣的中國通史? 歷史 第4張

富春山居圖(局部)

又如,住房、看病、養老、旅遊、黃金周假期等民生問題如今占據各大媒體版面,為什麼當我們回首歷史的時候,這些問題變成了以往通史從未涉及過的部分,成為「剩餘的歷史」?部分原因在於,在舊史家看來,這些事情是無足輕重的,對歷史的起承轉合是不起什麼作用的。《社會生活編》企圖通過講述某一時代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姻與性、節日與娛樂等等方面內容,引起對這一領域更加廣泛和由衷的重視。

趙世瑜對《中國大通史》的定位是但開風氣。當年參與本書編撰的學術委員會成員,都是各領域的泰鬥級人物。二十多年來,多位老先生都已先後離去,《中國大通史》注定成為一部難以被超越的作品。「未來二十年,也再難有人組織起一百餘位一流的學者來編寫同等體量的作品。」

我們究竟需要一部怎樣的中國通史? 歷史 第5張

《中國大通史》15卷25冊

曹大為、商傳、王和、趙世瑜 總主編

學苑出版社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