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小腸出血,不分清病因怎麼能正確治療?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遇到小腸出血,不分清病因怎麼能正確治療? 健康 第1張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導讀

小腸解剖學上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及回腸。小腸出血是指Treitz韌帶到回盲瓣之間的腸道出血;因十二指腸出血相對常見且可直接通過胃鏡檢查,故並不包括在小腸出血範圍內。小腸出血為消化道系統的少見疾病,且小腸活動度大,位置多不固定,出血時臨床表現無明顯特異性,故診斷存在一定困難。

小腸出血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便中帶血,黑糞和不同程度的貧血,同時可伴有腹痛、腹脹、腹瀉、惡心、嘔吐、頭暈等症狀,一般無明顯陽性體征,偶可伴發腹部輕中度壓痛和包塊,但其臨床表現無明顯特異性。

小腸出血的病因主要為血管性疾病、腫瘤、炎症性病變、小腸憩室及小腸寄生蟲等。

1.血管性病變

血管疾病是小腸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西方國家血管疾病引起的小腸出血占70%-90%,大陸則為3%-33%。其中血管發育不良最為常見,可分為動靜脈畸形、毛細血管擴張和血管錯構瘤3類。 另外腸系膜上動脈栓塞和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等也可引起小腸出血。

小腸血管畸形血管造影征象有:

(1)腸壁內有密度增高、排空延遲的擴張、扭曲的靜脈為本病早期最常見的X線表現,提示黏膜下靜脈擴張;

(2)動脈相可見供血動脈的分支末端呈不正常的叢簇樣血管,形似燭台樣或卵圓形,顯影可持續至靜脈相,出現率70%~80%,提示病變範圍擴大並累及黏膜下小靜脈;

(3)靜脈早期充盈(6~8s即出現),提示動靜脈瘺的存在;

(4)造影劑外溢持續存在,為急性出血的表現。

根據血管造影結果,將腸道血管畸形分為3種類型:

Ⅰ型(孤立型):病變呈局限性,發病年齡常大於55歲,好發於右半結腸,手術時往往未能發現,病變多屬後天獲得性;

Ⅱ型(彌漫型):病變較大,且較廣泛,發病年齡小於50歲,可位於腸道任何部位,手術時偶可發現,病變由厚壁和薄壁血管組成,可能系先天性病變;

Ⅲ型(斑點樣血管瘤):此型包括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症,較少見,病變可位於胃腸道任何部位,伴皮膚毛細血管擴張,有遺傳型基礎。

2.炎症性或感染性病變

克羅恩病是小腸炎症性病變中並發出血最多的疾病,並且在國內外報導中其發病率逐年上升。 文獻報導克羅恩病患者多以中青年為主,但在60-80歲又出現發病高峰,女性略多於男性。此外臨床上亦可見到炎症性息肉、吻合口炎、缺血性小腸病、放射性腸炎、NISIAD相關性腸病、腸傷寒和小腸寄生蟲等所引起的小腸出血。

鉤蟲病是十二指腸鉤蟲和美洲鉤蟲寄生人體小腸所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現有缺鐵性貧血、腸功能紊亂、營養不良,嚴重者可致心功能不全及發育障礙。在大陸,鉤蟲感染為四大寄生蟲病之一,約2億人受累。鉤蟲導致出血的機制為鉤蟲借口囊咬附小腸黏膜絨毛,攝取血液、黏膜上皮與腸液為食。鉤蟲吸入的血液很快自蟲體肛門排出。鉤蟲分泌抗凝血物質,即使鉤蟲移動位置,原有的黏膜傷口仍持續滲血。滲血量與蟲體吸血量相同或略多。鉤蟲每日更換吸血位置4~6次,形成小腸黏膜散在點狀或斑狀出血。重者黏膜下層可有大塊瘀斑。

3. 腫瘤

國外報導5%-10%的小腸出血由腫瘤引起,大陸文獻報導為13%-50%;其中良性腫瘤居多,並以胃腸道間質瘤和小腸黏膜脂肪瘤最為多見;惡性腫瘤中以胃腸道間質瘤和腺癌多見。此外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腺瘤及淋巴瘤等亦可引起小腸出血。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可發生於小腸的任何部位,腺瘤和腺癌多見於空腸,淋巴瘤多侵犯空腸末端及回腸。惡性腫瘤中以癌居多,其次為各類肉瘤,肉瘤中以各類惡性淋巴瘤居首位,占35~40%。

表1 小腸出血相關的腫瘤

4. 小腸憩室及小腸重復畸形

小腸憩室多發生於十二指腸降部,原因可能與十二指腸降部法特氏壺腹周圍有膽管、胰管和血管的通過有關,局部腸壁比較薄弱,若腔內壓力增高或腸外鄰近組織牽拉時,軟弱的腸壁被迫疝出,逐漸形成袋狀憩室。

先天性小腸憩室又稱為Meckle憩室,最常見於十二指腸,空回腸發病率為1%-2%。Meckle憩室引起的小腸出血較為常見,其發病與患者年齡相關,多見於青少年患者,而男女患病率無明顯差異。

憩室出血是老年人消化道大出血中常見的原因之一。由於憩室部位靠近穿經腸壁的血管支,血管被侵蝕破潰後可引起憩室出血。出血大多為無痛性並不伴發憩室炎,常由於憩室內壓增高引起黏膜壞死或憩室內糞石直接損傷黏膜所致。大量出血時患者可發生休克。

小腸重復畸形是指在小腸的近系膜側出現的一種圓形或管狀結構的空腔器官,與其毗鄰的小腸有相同的組織結構,其血液供應亦非常密切。小腸重復畸形可發生於小腸任何部位,但以回腸最為多見。60%-80%於2歲以內發病,不少病例出生1個月內出現症狀。少數病例無症狀,僅在其他疾病行剖腹手術時發現。腸套疊,腸扭轉是其常見的並發症。

5. 其他疾病

(1)小腸克羅恩病;(2)小腸白塞病。

克羅恩病又曾被稱為「局限性腸炎」、「節段性腸炎」、「慢性腸壁全層炎」等。1973年,世界衛生組織醫學科學國際組織委員會將本病定名為Crohn病。其特點為病因未明,多見於青年人,表現為肉芽腫性炎症病變,合併纖維化與潰瘍。可侵及全胃腸道的任何部位,包括口腔、肛門,病變呈節段性或跳躍性分布,並可侵及腸道以外,特別是皮膚。臨床表現因病變部位、範圍及程度不同而多樣化,病程緩慢,易復發。

白塞病是一種全身慢性疾病,基本病理改變為血管炎。臨床以復發性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皮膚和眼部病變最為常見,但全身各臟器均可受累。白塞病又稱絲綢之路病,因為這一疾病在日本、中國、土耳其、伊朗等地的發病率較高,發病範圍與古代絲綢之路的線路基本吻合。該病雖較為罕見,但容易導致全身各個系統的病變。

[1]寧龍,劉尼軍,張華文. 成人小腸重復畸形1 例.醫學影像學雜誌 [J],2016,26(8):1443-1448.

[2]郭曉蘭, 閻明等. 小腸出血病因及診療[J].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4, 17(10):835-837.

[3]楊勇輝,王育光,餘志榮. 小腸血管畸形並出血的臨床特徵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J],2016,11(7):88-89.

[4]彭吉祥, 梁順宇. 小腸出血的病因及診斷分析[J]. 廣州醫藥, 2017, 48(4):86-89.

[5]王延明,嶽海嶺,茆成祥,劉宙,張四新,陳偉麗.小腸出血47例診治分析.臨床軍醫雜誌 [J],2015,43(9):896-898.

遇到小腸出血,不分清病因怎麼能正確治療? 健康 第3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