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如今,一批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公益心的年輕人正在行動,他們創業要用商業的手段解決相應的社會問題。
想成為一個公益創業者,劉玄奇認為必須先修煉好「內功」。首先就是理論的修煉。公益創業與純粹公益事業或非營利組織有所不同。一家有效益的公益創業企業是「授人以漁」;其次是使命的修煉。「只有明白了你的目標和使命,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才能守住初心。」他建議,通過商業畫布去找自己創業中的不足,用精益創業不斷優化創業項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王艷茹建議,想要做好公益創業,第一要選定自己感興趣或和專業相關的公益項目,然後盡可能去獲取所需要的資源,最後逐步實施創業計劃。同時,也要學習公益創業課程進行充電,在了解企業家理念的同時,更要培養自己的公益心和責任感。
中國青年報社與KAB全國推廣辦公室聯合發布的《中國青年公益創業報告2016》發現,在校大學生是大陸開展公益創業活動最為活躍的群體。公益創業組織主管人或者創始人中的年齡主要集中在18~30歲,占受訪者的88%。
「隨著經濟的發展,公益創業已經進入了黃金期,很快將駛入快車道,迎來爆發式的增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鄧漢慧表示,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只占2%~3%,但在公益領域的創業成功率高得多,因為公益創業既能創造社會價值,提供公共產品,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避開傳統市場中的企業競爭。
傳統的公益組織,大多需要政府、企業、基金會的支持和社會捐贈,這都屬於「輸血」的范疇。公益創業將「公益」與「創業」兩者的結合。這就意味著,公益創業在做到社會價值的同時,還需持續「自造血」盈利。
「大學生在選擇公益創業項目時,必須要找準社會痛點,因為項目決定了‘造血’能力。」 鄧漢慧說,大學生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小需求入手,也可以從大家的抱怨中尋找痛點,痛點越大創業機會越大,市場也越大,存活能力更強。
「如今,商業和公益都在互相傾斜,公益項目不斷加強‘造血’功能,做到活下來,才能持續發展。而商業項目在加強社會責任,獲取公信力。」鄧漢慧說。
「公益和商業的邊界已經日趨模糊,這是社會創新的精妙之處。」 王艷茹也認為,雖然公益創業不以營利為目的,但只有盈利才能持續做到社會目標。與傳統的非營利組織不同,公益創業不僅在公共領域整合資源、協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創造社會價值,更要在商業領域中吸引資源,才能做到其公益目標,創造商業價值。
《中國青年公益創業報告2016》顯示,公益創業組織可「自己造血」的比例接近60%,表明大多具有較好的市場化運作模式,收入來源具有商業性,能夠為發展提供相對穩定的資金。但是,也有約40%的組織主要依靠「外來輸血」。公益創業組織向公眾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價格通常比市場價格低,甚至部分無償供給,使得其收益較商業企業低,且分紅比例相對於商業組織而言較小,無法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員工大部分都是屬於自願無償服務的志願者,規模較小。
劉玄奇認為,公益創業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終目的是使公益事業做到持續發展。因此公益創業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找準社會問題,其次就是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也要形成自身「造血」的內生力量。「做公益創業不能全部伸手向別人要,而要靠自己創造價值」。
「爸爸的選擇」是生產自主研發紙尿褲的創業公司,創始人王勝地一邊做到自己的實業強國夢,一邊始終關注和踐行公益。這些年來,除了擴大生產、投入研發,他把賺的大部分錢投到了公益事業上。
在王勝地看來,好的公益企業是可以掙到錢的,希望公益創業能夠帶動中國的企業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更有社會責任感,有回報社會的意識。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謝宛霏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