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歷史 第1張

南樂,一個古老而又年輕充滿活力的小城。她不同於北京的繁華,不同於廈門的海濱小資情調,不同於西藏的神聖靜謐,不同於麗江的民族風情……但是,南樂之所以叫南樂,是因為…

南樂,夏為兗州,漢初置樂昌縣,屬東郡,其址位於今南樂縣城西北17.5公里倉頡陵北側。「」因縣內古有昌意城,相傳為黃帝之子昌意所築;「」取沃野平壤,茫茫樂土之意。

關注微信 濮陽全攻略 領紅包

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歷史 第2張

西晉置昌樂縣,何以將樂昌二字顛倒過來,可能認為昌在樂後,與古聖昌意之名不恭有關。

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歷史 第3張

隋大業元年(605年)廢昌樂縣繁水縣。唐武德五年(622年)再置昌樂縣

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歷史 第4張

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晉王李存勖避其祖父李國昌諱,以新治在舊治南,故改名南樂

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歷史 第5張

南樂12鄉鎮名字的由來

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歷史 第6張

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歷史 第7張

城關鎮:五代時為王彥章駐兵營地。時稱清水鎮,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南樂縣治遷此。築土城,周長6華里又130步。遂為城區,下轄四街四關,故名城關。

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歷史 第8張

楊村鄉:據楊村遷民碑記載。明初,有楊姓自山西洪洞縣一帶楊村遷此,定居立村,仍沿用楊村之名。明中,李姓從山西遷此;明末仝姓、史姓先後從山東濮州一帶遷此,睢姓從本縣睢莊遷此,各分居一方。後楊姓漸衰,仝、史、李、睢等姓漸成大族,遂在村名前分別加一「仝、史、李、睢」字,稱仝楊村、史楊村、李楊村、睢楊村。1956年鄉政府設在四楊村之中,取名楊村鄉。

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歷史 第9張

張果屯鎮:相傳,該地古有一張姓老翁,常植桃、杏、李等果樹,年年碩果累累。張翁樂善好施,分贈鄰里共享,張翁去世後,後人褒其功德,以張果名村,故名張果屯。

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歷史 第10張

韓張鎮:該村為古遺址,三國後為東武陽縣,隋唐為武陽縣,後改武聖縣。唐開元七年,以春秋齊桓公會諸侯於此,赴洛陽朝周王為由,改為朝城縣。五代梁將王彥章曾駐兵於此。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黃河泛濫,朝城東遷杜婆鎮(即今山東莘縣朝城鎮)。原址遂成集鎮,金稱韓家鎮。元末明初遷來張姓望族,改名韓張店。1986年,稱韓張鎮,原鎮北有演教寺。「演教鐘聲」為南樂八景之一。

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歷史 第11張

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歷史 第12張

千口鎮:千口為南樂縣大村之一,以百姓擁有千口而得名。該村閻現朝院內有株古槐,胸圍7.35米,為濮陽市古木之冠,樹齡約1500年,被譽為「活文物」、「千歲槐」。

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歷史 第13張

福堪鎮:民國二十三年(1934)《大名縣志》稱:古殷城「在故朝城(南樂韓張鎮)東北十二里」。即福堪集所在地福堪集村。因村南街有一口古井,水旺質好,傳說飲此水可消病去災,此地堪稱福地,故名為福堪。

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歷史 第14張

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歷史 第15張

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歷史 第16張

谷金樓鄉:據谷金樓集村西南明嘉靖十四年(1535)石碑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武氏由山西遷來之前,此村已名谷金樓。鄉北官莊,清設私立學校,頗有名望。鄉東西小集以生產甜瓜聞名。鄉西閆李谷金樓有明初古槐一株,明代棗樹兩株。

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歷史 第17張

西邵鄉:相傳,五花營為一古代營壘。唐時,河北五鎮常會兵於此,在「五營」之東,設有4處哨所,今仍有「五營四哨」之說。此處系「五營」之東哨所之一,因此在東哨之西,故稱「西哨」。明永樂年間(1403-1424),遷民在此定居,復有集市出現,故名西哨集,後演變為西邵集。

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歷史 第18張

寺莊鄉:此地舊有安慶寺,人們依寺而居,形成村落,故名寺莊。

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歷史 第19張

梁村鄉:據梁村《張氏家譜》記載,其祖於明洪武五年(1372)遷來時,就名梁村。該村早年梁姓居多,以姓氏取名梁村。

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歷史 第20張

元村鎮:據史料記載,元村形成於北魏時期,原為鮮卑族拓跋氏聚居之處。孝文帝改拓跋氏為漢姓元氏,故名元村。

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歷史 第21張

近德固鄉:據《正德大名府志》、鹹豐三年(1853)《大名府志》記載,知當時在此設社學,取名「近德」,意在讚村民和善、近乎道德;「固」,堅固,意為近乎道德之風永固,故名近德固。

關注微信 濮陽全攻略 領紅包

南樂28個村落名字的由來

南樂各鄉鎮名稱的由來,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歷史 第6張

嶽 古 村

在縣城北1公里,該村西南,舊有水潭,深數丈.四時清澈,因屬元代處士傅西溪所有,故曰「傅潭」。「傅潭秋月」為南樂八景之一。今傅潭酒、嶽固酒皆以此命名。

璨 固

在城關西南有趙、丁、李、張四璨固。「璨」在全國城鎮鄉村名稱中未見用此字者,是罕見的稀有字。首先用此字者是元朝隱士張淳。張淳,字夢山,他學問淵博,不作官,著書立說,有《夢山文集》。「夢山三峰」為南樂八景之一。

留 胄

屬元村鎮。傳說武王滅紂以後,行至此處認為天下太平,令將士解盔卸甲,埋留此地,故名留胄。

操 守

屬元村鎮,原為操刀營。傳說有三:武王伐紂,諸侯會此,嚴戒操刀;武王伐紂,軍駐此處操練刀槍;南北朝時,北周軍隊在此操練刀槍,故名操刀。清同治年間知縣以「操刀」二字不祥,改名操守。

谷 村

出自復姓谷那氏。谷那氏祖居此地,唐初有谷那律,其子孫改復姓為單姓,故名谷村。

千 佛

屬梁村鄉。該村外原有大寺一座,內塑佛像4尊,俗稱千佛寺。明初姚張諸姓,從山西遷此寺旁建村,以寺為名,故名千佛。

邵 莊

距縣城西北13公里衛河西岸,今屬梁村鄉。該村南有一高台,台上舊有三娘子台和九天玄女殿,松柏成蔭,每年二月二十五日和九月二十九日有廟會。相傳宋時黃河泛濫,守堤官三女兒為救百姓跳水堵口而死,民感其德。築三娘子台及三娘子廟,以示紀念。

吳 村

原名史官村、吳家樓,2014年10月份更名為史官村,距縣城西北18公里,今屬梁村鄉。村北有倉頡陵廟,倉頡陵,為仰韶和龍山文化遺址。相傳黃帝之子昌意封於此,建昌意城。黃帝史官倉頡生於斯,葬於斯,現有倉頡陵廟和造書台。

利 固

在寺莊鄉西南,為明萬歷年間監察禦史魏允貞故里,後遷於南樂縣城內。

張浮丘

在寺莊鄉西,瀕臨黃河故道。辛亥革命爆發後,該村以楊傑為代表的八家大地主與楊儼為代表的中小地主鬥爭相繼近十年,時稱「八大家」與「八小家」鬥爭,其時間之長,耗資之大,波及之廣,涉及人之多,都是非常驚人的。

善緣疃

距縣西9公里,今屬近德固鄉。傳說明初燕王朱棣靖難時途經此地石上屯,人已逃亡,井亦堵填。時值盛暑,燕兵口幹舌渴,戰馬嘶鳴,正在焦急時,見二童桃水而來,將士爭相飲喝。一擔清水,甘洌甜美,想不到千軍人馬飲之不盡。燕王知是仙童,遂相拜謝,卻不見二童。後燕王登極為皇帝,便命飲差在此建二仙堂,改村名為善緣疃。

佛善村

在近德固鄉北,有人5000口,為一大村,取拜佛求善之意命村名。該村於1927年4月成立中共佛善村黨支部,為濮陽市最早的農村黨支部。現村南有中共直南特委創始人劉大風和烈士吳書升陵墓,現已立碑紀念。

留固店

位於近德固鄉政府南6公里,現有2000多口人,是個大村。據胡氏家譜載:明初自山西遷來時,該村就名留固店。相傳宋代村西有一條官路,路旁有一店,地勢高。原有一村.名佛台村,地勢低窪,後黃河泛濫,村落沖毀,唯留一店。佛台村人皆依店建房而居,因地高店固,又以留下此店為由,故改村名為留固店。現村東路南有株古槐,傳為劉秀系馬槐,人稱漢槐(據析可能為宋代前古槐)。1937年10月,共產黨人劉大風在此槐下成立「18l師抗日遊擊隊」,後改名「四支隊」,今為革命紀念地,樹碑以志。

吉 七

現有西、東、溫三吉七,位近德固鄉南,相傳為劉秀訪吉昌、馬五處。三村之間,瀦龍河畔有閻王廟、建築面積之廣,在濮陽市尚屬少見。現廟院內有株古槐,胸圍1.5米,為大古槐之二代槐。

吉 道

現楊村鄉西有楊、郭、齊、聶四吉道和前後兩吉樓。傳說殷商時此處有一條殷河,其水清澈,魚躍柳蔭,鳥語花香,景色秀麗。紂王及妃妲己東遊至此,招民工萬餘,命一天一夜蓋兩座花樓,並建花園和梳妝台,賴仙人魯班相助得以築成。後人於此建村,以神仙相助,逢兇化吉之意,取村名為吉道、吉樓。因紂王衛隊在花樓旁住宿,其地名樓營。

曹八屯

位於楊村鄉政府東北2公里。該村原名曹八娘瞳。相傳曹氏有兄弟八人,皆有勇謀。其父率八子隨李淵反隋,幾經征戰,軍功顯赫。父及七子相繼陣亡,唯餘八郎。曹八郎不願受封居官,與母辭朝。李淵將其母子封於昌樂縣地。曹母為人賢慧,和睦鄉里,所居之處,人稱曹八娘瞳,後演變為曹八屯。

南清店

在楊村鄉南,界於清豐、南樂兩縣之間,取二縣各一字命名。有言該村原名清豐店,隋孝子張清豐故里。此說有誤。不可訛傳。

五花營

在西邵鄉政府西南2公里。明正德《大名府志》載:「五花營在縣北十八里,唐河北五鎮嘗會兵於此,故名。後人因其壁壘聚居成鎮。」又考,北宋宣和二年五月,北京(今大名)留守粱思寶,將十萬貫金銀珠寶、奇巧緞物,差縣尉馬安國一行送至京師,趕六月初一為蔡京上壽。途至此,被梁山好漢晁蓋、吳加亮(吳用)、劉唐、阮氏兄弟等人所劫。這就是有名的智取生辰綱的故事。

蔡 村

位於西邵鄉政府西南黃河故道西岸。清光緒《南樂縣志》載:「桑泉在縣北迤西二十里蔡村坑,常伏不見,人呼其坑曰桑坑,深數尺。每大旱,村人掘之丈許,輒見古桑根,大如柱礎,色類凡桑,隱隱有金星,中嵌一穴,圍可四五寸,甘泉溢出,以為雨征,旬月後漸復湮塞。泉湧時有金蛙躍出,昔人以細繩縋鉛探之,數十丈不可底。」今經實地考察,其說不謬。

平 邑

在縣東北4公里,屬谷金樓鄉。周威烈王八年(前418年),趙成平邑,取意平原之邑。東魏置平邑縣,北齊廢。隋復置平邑縣,大業初省入貴鄉縣。現有前、後、中、東四平邑,是一古老村落。

方山固

距縣城北3.5公里,屬谷金樓鄉。現有梁、王、崔諸方固,皆以方山為名。此處原有東西二山,並峙而立,其形方正,故名「方山」。北宋時,黃河屢濫為患,方山幾遭滌蕩,漸不復存。「方山夕照」為南樂八景之一。

嶽 連

現有前後二嶽連,在谷金樓鄉東南。該村明前稱王莊村。明初有一姓嶽名連的醫生來此定居,行醫有方,頗有聲望。嶽連去世後,人們念其德,改村名為嶽連。

孫 黑

張果屯鄉政府西南有前、後孫黑和東、西吉幹,其村名來歷與王莽趕劉秀故事有關。相傳西漢末年,王莽追趕劉秀,從濮陽過畔觀縣到東武陽縣地,行至孫黑村時,太陽已落山.夜幕降臨,人困馬乏,劉秀與部下想在此休息一會。不料王莽追兵已至,劉秀躍馬揚鞭,急急趕路,擺脫了王莽的追兵。後來這里就出現了兩個村,一名昏黑,一名急趕,後演變為孫黑和吉幹。張果屯北街雞叫早,南街雞叫遲。此處還有板倒井、馬倒溝、啞驢寺等均與王莽趕劉秀傳說有關。

張莊集

以張莊集為中心的李家村、閻村、武家村、杜家村和樊村六個自然村,像一朵抗嚴寒、鬥冰霜的梅花,地處南樂、清豐和山東莘縣三縣交界處。東瀕徒駭河,隔河與山東相望,西為廣闊的紅荊鹽鹼坡,南為理直溝,北有南樂通山東的大道,水陸交通方便,為戰略要地。1941年秋,中共南樂黨組織派人來這里活動,把六個村的群眾組織起來,用武裝保衛家鄉,取名「武聯防」,共有300餘人,90多支步槍和12門土炮。從1942年至1944年多次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大長了人們抗日救國的勢氣,成了抗日戰爭的堡壘。現作為革命紀念地,樹碑志之。

東西梁村

該村為明朝禦史梁天啟故里,其墓在苗郭、北郭兩村之間。

宋耿落

村南有東漢公侯族墓,俗稱「赫胥陵」。出土有黃釉陶倉樓、錯金銀銅帶鉤、盤龍石硯等國家珍貴文物。

才 丈

今屬南樂縣福堪鄉。據傳明初,楊氏兄弟二人自山西洪洞縣遷此,老大居北墳上,老二居今才丈。老二遷居此地後,種植許多楊樹,後成材,不忍刨掉,盼望成材的楊樹繼續成長,取村名「材長」,後演變為才丈。

龍 臥

南樂縣福堪鄉古時有一條龍臥河,河邊有一龍臥村。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曾駐兵臥宿於此,故名龍臥。該村昔有龍臥寺,占地50多畝,建有前後大殿、廂房、耳房,盛時有僧數百人。1935年寺被拆除,在佛座下發現一大磚,上有「主建人程咬金」字樣,故推測該寺建於唐初,可能與李世民居此有關。

還有很多村沒有資料,

歡迎大家補充!

來源:南樂網

END

本期編輯:曉慧 審核:滿滿

業務合作聯繫電話:15083211080

掃一掃

有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