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明朝那些事兒講的歷史是真的嗎>|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遊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
01
過去,
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靰鞡草。
但還有一樣,絕不比「三寶」遜色,那便是土匪。
東北土匪,民間稱鬍子,或紅鬍子。
關於鬍子的來歷,說道不少,且頗具趣味。
接下來,咱便開侃。
說,很早以前,有一雙兄弟,為躲避戰亂,便帶上老婆孩子不遠千里,闖了關東。
初到東北,無甚根基,兩兄弟靠給地主打工謀生,日子過得格外緊巴。
特別是夜晚,不像現在,既沒朋友圈可刷,也沒公眾號可看,黑燈瞎火的,只剩下一項娛樂活動可做。
閒著也是閒著,那就娛樂吧。
結果不消說,日子一長,家底不見多,孩子倒是爭著搶著,一個接一個地落了地。
有一年,莊稼歉收,給地主婆繳完租子後沒糧了,斷炊了,直餓得肚子咕咕叫,孩子哇哇哭,兩妯娌也嘟嘟囔囔:再弄不來吃的,我倆就找東家鬥地主去。
也難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都餓得慌。
老大一咬牙,說,老二,與其等著餓死,倒不如去搶。
萬一被人認出,鬧不好會被剁了腦瓜子。
老二猶豫道。
這好辦。
老大說,咱用紅布剪成鬍子黏嘴巴上,搶時喊,我們是鬍子,打劫!
好主意。
從此,「鬍子」這一稱謂便在東北橫空出世。
不得不說,兩兄弟喬裝打扮的做法值得點讚。
假如用綠布做成帽子,往下一拉遮擋面目,行搶時喊:我們是綠帽子,打劫!
可能,會笑場。
當然,這只是流傳民間、茶餘飯後的八卦說詞,杜撰的可能性很大,不足為據。
倒是下面的錢公來的考證更確鑿一些。
02
錢公來(1886-1969),奉天鎮安(今遼寧黑山)人,1905年加入同盟會;
1925年,曾任東北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師長,率隊討伐東北王張作霖。九一八事變時,曾組織東北義勇軍抗日;
1949年撤往台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因其土生土長於東北,對鬍子自然不陌生,後在《遼海小記》中如是說:
東北鬍子最早起於明末清初。
彼時,袁崇煥設計誘殺了頗負眾望的遼東半島守將毛文龍,毛的餘部「既不降清,也不服明,聚嘯山林,落草為寇,重演瓦崗寨、梁山泊之故事,作打家劫舍、殺富濟貧之紅鬍子。」
意即,東北鬍子是官兵集體跳槽,轉行過去的。
但纂修於民國二年(1913年)的吉林地志《雞林舊聞錄》,則給出多個不同版本:
其一,清朝中末葉,「東三省馬賊,號紅鬍子。或雲昔年多用土槍,槍口有塞,系以紅絨一綹,當射擊時則去其塞而銜之於口,遠望之如紅須然,此一說也。」
土槍,槍身長者稱「大抬桿」,短稱「老洋炮」。
數十年前,我二爺就有兩桿。
槍管很粗,做工樸拙。
往槍管里裝填完火藥槍砂,哐哐哐,需以平頭鐵棍狠懟。懟完,用系著紅綢的塞子塞住,以防受潮。
為什麼用紅綢?
紅色辟邪啊。
但趕上陰天下雨,可就邪門了——
拔塞,銜於口,若清風徐來,紅綢飄飄,呼啦飛揚,那陣勢絕對神氣牛逼;
接著,瞄準,扣扳機。
我扣,我扣扣扣,怎麼沒動靜?
NND,火藥潮了。
可掉轉槍口剛要摳出火藥,重新填裝,噗,槍管里躥出一股煙,把自己眉毛給燒了。
寫到這兒,又想起一則略帶葷味的鬍子傳說來:
從前,強盜剪徑,常手持「大抬桿」,藏身於樹上。
為了不讓火藥從槍管里淌出,就將手伸進褲襠,歘,薅出一把毛來塞住槍口。
什麼毛?
自行腦補。
而樹下的被打劫者聽聞動靜,仰臉一瞧,強盜正瞇眼瞄準呢。堵塞槍口的毛和嘴巴,兩點成一線,自然會錯看成了鬍子。
所以,在東北某些地兒,強盜又稱「胡匪」,或「馬鬍子」。
嘖嘖,若大當家貪心,天天剪徑打劫,一個個不把襠下那三分自留地給薅光薅禿才怪。
03
閒話少扯,再回《雞林舊聞錄》:
其二,「或又雲,當時匪人行劫,多有戴假紅須以恐嚇人,如梨園所演《新安驛》之類者,此又一說也」;
嗯,這一說法,跟此文開篇所言兩兄弟的故事大致相仿,不多白話。
其三,「或又雲,俄國流放罪人,多在邊界,往往越界勾結匪人劫掠,以俄人多須而紅,故以名之,此更一說也。」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刑罰的一點共性:不論中國,還是沙俄,都喜歡將罪囚流放到東北邊界。
事實也是,在中國古代,大約從西漢以後,歷朝歷代皆有流人被流放到東北。
尤其清朝,發配流放到東北的流人數量之多,地域之廣,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比擬的。
明朝流,清朝流,沙皇俄國也流,流啊流,一批又一批罪囚刑徒,就這樣來到了地廣人稀、山高皇帝遠的東北苦寒之地。
天寒地凍,吃不飽穿不暖,怎麼整?
反了吧,占山為王去。
於是,為了生存,不少流人落草為寇,當起了鬍子,殺人越貨,無所不為。
一江之隔的沙俄罪囚伸脖一瞅,樂了:
瞧人家,天天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多牛,咱也反!
於是,東北鬍子越做越大,不少幫派還搞起了跨國鬍子聯盟。
張作霖統治下的東北
04
俗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天地悠悠,廣袤空曠,也便孕生了眾多粗獷剽悍的匪類。
他們飛馬快槍,打家劫舍,令人畏之如虎,久之久之,演變為「鬍子」。
從明清至民國,再到解放前,東北大大小小的土匪有上千股,鬍子人數有上萬、上十萬之多。
數量如此龐大,絕非誇張,《四野戰史》亦有記載。
這可真真的是個大「集團」!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東北鬍子也不例外。
在其發展、壯大、消亡的過程中,自也形成了獨特的語言、規矩、行為準則和處世觀念。
從電影《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與鬍子的幾句台詞便可窺見一斑:
鬍子:蘑菇,你哪路?(什麼人?到哪里去?)
楊子榮:想什麼來什麼,想吃奶來了媽媽,想娘家的人,孩子他舅舅來了。(找同行)
鬍子:天王蓋地虎!(你好大的膽。敢來氣你的祖宗?)
楊子榮:寶塔鎮河妖!(要是那樣,叫我從山上摔死,掉河里淹死。)
鬍子:野雞悶頭鑽,哪能上天王山?(你不是正牌的。)
楊子榮:地上有的是米,喂呀,有根底!(老子是正牌的,老牌的。)
就此打住。
此文只侃東北鬍子的初源由來,至於其他,欲知詳情,那便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