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有道德、有底線的企業,就該好好活下去!
如果一家公司經營不善、業績低迷,
誰還會傻里傻氣去買他們的產品?
但在中國,
卻有一家乳制品公司發展不理想,
無數國人竟紛紛跪求漲價,揚言要買斷其產品。
這到底是怎樣一家神奇的公司?
我們開門見山,這家公司就是國內百年老企業光明乳業(以下簡稱光明)。
它的現狀實在令人擔憂,每一天的營業收入都在下滑。
2002年,光明上市,成為「中國乳業第一股」,彼時伊利蒙牛還不知在哪穿開襠褲。
如今,伊利市值1356億,蒙牛市值958億元,而光明市值僅有92億,不到「兩強」的一個零頭。
進入2018年,它的業績更是持續「三降」:2018年三季財報顯示,光明營收155億,同比下降5.7%;利潤4.1億,下降23.6%;現金流淨額7.3億,大降44.8%。
業績低迷,引發管理層震動。
8月21日,董事長張崇建、總經理朱航明辭職;10月29日,董事桑樹德,副總經理、財務總監王偉也走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超市和便利店里,光明牛奶變得越來越稀少,很多地方甚至再買不到光明。還有的網友說,自家附近的光明奶站也關閉了。
總之,曾經風靡千家萬戶的光明,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人們紛紛疾呼:
「拯救光明!」
「下一個春天,我還要喝到我的光明牛奶!?」
乳制品向來是食品問題頻發地帶,為什麼光明的口碑卻如此之好?
首先,它的初心令人尊敬。
對很多乳業公司來說,收購奶農散奶是最經濟的方式。它近似於外包模式,降低成本,轉嫁風險,一舉兩得。
但光明卻堅守初衷,即便自產牛奶的成本遠高於行業標準,也堅決不收散奶。
這是因為:
1、這樣可以避免奶農由於操作不規範導致原奶受污染;
2、可以杜絕奶農之間因奶牛品種、飼養環境、飼養水平差異帶來的品質參差不齊的問題。
此外,很多奶企都靠增加奶牛頭數提高產量,但光明卻反其道而行之,從種群質量、合理化飼喂和改善奶牛舒適度三方面增加牛奶產量。
它由此積累出行業的一個重要經驗——改善奶牛的居住環境,讓它們更健康,更長壽,能夠明顯提高牛奶產量和質量。
其次,我們能喝到歐美標準的牛奶,完全得益於光明。
一個行業的國家標準,對國內消費者極其重要,尤其是飲食業,簡直是性命攸關。
2009年,國家衛生部制訂新的牛奶國標,在乳業巨頭影響下,新國標菌落總數提高了4倍,這意味著老百姓從此要喝更多菌落的牛奶。
以此同時,新國標中蛋白質含量從2.95%降到2.80%,牛奶的營養也比不上1986年農業部的標準了。
全國一片嘩然。
在這種情況下,光明聯合三元、完達山等幾個弱勢乳企,自行推出等同美國歐盟的行業標準。
所以,我們現在才有可能喝到歐美標準的牛奶。
再次,光明價格太親民,網友都看不下去了。
今年8月份,一個「跪求光明漲價」的活動在網上火了。一般說來,人們都對高價反感,哪有要求漲價的道理?這就跟光明的薄利多銷經營模式有關了。
30年前,一盒光明紫冰糕是一毛五,30年後也不過是三塊五,而麥當勞隨便一個冰淇淋就八九塊了,更何況是動輒30塊一杯的喜茶。
由於光明的產品定價低,很多超市和便利店都將其拒之門外,因為這影響了他們的盈利和檔次。
同樣的冷櫃體積,銷售別的品牌,利潤要比光明高得多。
人們漸漸發現,超市和便利店再也找不到光明白雪冰磚、赤豆冰的身影。
所以,這才有網友們自發組織的「跪求光明漲價」活動。
最後光明實在看不下去,才象徵性地漲了7毛到1塊錢,還專門貼出了一個漲價聲明:
消費者主動要求商品漲價,這在古今中外的商業史上,也可以稱得上一道奇觀了。
最後,擺脫外資控制,堪稱國民良心企業。
光明的前身的1911年的上海可的牛奶公司,已有100多年歷史了。
新中國成立後,「光明品牌」誕生,1978年,為解決人民喝奶難的問題,光明從奶粉進軍液態奶。
1996年,光明乳業成立,中外合資建廠。當時,跨國集團達能要求收購光明,被光明拒絕了。
沒想到從此拉開了一場長達十餘年的戰爭,期間,達能用盡一切辦法,都沒能掌控光明。
2006年,不甘心失敗的達能宣布與蒙牛合作,從此對光明展開了全力圍剿。
最近,針對業績下滑,高管離職,光明在微博上貼出了一份聲明:「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聲明再次激起人們的火熱聲援。
我們希望光明繼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帶給我們更多美味和健康。
作者:政軍
(本文為電商報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