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丨陳雪波 實習編輯
不久前,「新世相」一篇題為《90後社交降級:同居不說話、點讚不聊天、記不住同事的臉》的網文引起了廣泛關注。住在一起的舍友,卻從來沒有過面對面交流;對同事網名的熟悉程度超過真名;同在一座城市的朋友,幾年都見不到一次面。在人潮洶湧的城市中奔波的現代年輕人,缺少實質性社交,並不內向的現代人的社交,為什麼只能停留在電腦、手機的方寸螢幕間?
打字聊天火熱,見面各自玩手機。以喜歡獨處的名義,現代人的社交越來越難
刷微信、微博、QQ、手機遊戲,是很多都市上班族忙碌一整天後回到家里的生活,在網上吐槽工作的辛苦、老板的不公、空氣質量差,感覺是勞累後對自己最好的犒賞。朋友圈互動頻繁,每隔幾分鐘就能看到小紅點,或是點讚或是評論,甚至在朋友圈評論區一句接一句地聊天,看似好不熱鬧的樣子。
然而,朋友中有多少人是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得見到一面的。同在北京,在東城區的人想和在西城區工作的好朋友見一面,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哪怕對方因工作原因來自己公司樓下辦事,也可能因為手頭有事沒顧得上去碰個面。(中國新聞網《都市生活的社交障礙:「有空見一面」已是奢侈?》)
甚至合租兩室一廳的舍友,過半年都不知道對方做什麼工作,是哪里人,唯一的交流是每次交電費的時候微信群里的對話。
網友「阿肥仔」說:「跟朋友出去玩碰到好玩的事情立刻微信告訴他,轉念一想他不就在我身邊麼……」
去年一篇題為《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的網文火了,文章正是戳中了在都市中打拼的年輕人的現實痛處:忙於工作,嚴重壓縮生活質量,尋求不到歸屬感。在城市中打工的人感到不適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身邊沒有多少說得上話的人。
打開微信「掃一掃」,「滴」的一聲,用五秒鐘的時間,就可以把一個陌生人「加為好友」,隨後揣起手機各奔東西。微信里好朋友數量動輒成百上千,其中真正很熟的人卻寥寥無幾。
技術的發展讓溝通方式的選擇發生了變化。能用微信講的小事情就別打電話;能打字說就別發語音,因為在某些場合下發語音被認為不禮貌……甚至有人總結出了「微信聊天禮儀」,很多行為被列入到了「不禮貌」的行列。
網友總結出的「微信社交禮儀」
根據新華網的報導,國內20歲至39歲的獨居者數量已經接近2000萬人,其中既有喜歡獨處、自願獨居者,也有人因工作、生活等多種原因被迫獨居。《中國青年報》對2000人進行的一項關於獨居者的調查顯示,他們中缺乏感情寄托的占比達到57.9%,社交圈子窄的占到48.1%,缺少照顧和關愛的占到41.9%,娛樂生活貧乏占到33.2%。
在人聲鼎沸的城市中,都市人卻意外地孤獨著,不排除有部分人真的享受獨處的時光。但更多的人一邊躲在角落里安靜地刷著手機,一邊抱著泡麵因為沒人關心、沒人聊天自怨自艾。
電子螢幕掠奪的不僅是現代人的注意力,甚至是你的生命
那麼,現實生活中的社交出現問題,只是個人因為內向、不善交往嗎?答案必然是否定的。都市青年在成長過程中大都有很多朋友,小學、中學、大學的兄弟、閨蜜數不勝數,他們本人智商、情商都不在旁人之下,緣何偏偏到了城市里後就孤獨了呢?
其中自然不排除工作壓力大、對異地情況不熟悉、好朋友不在同一個城市等原因。舉個例子,以房產中介為代表的很多服務行業,本應會見朋友的周六、周日是工作最忙的,只能另尋時間休息,恰恰避開了和朋友們見面的時間。
此外,我們發現,現代人的空閒時間有相當一部分被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占據了。每天花數小時甚至十數小時在電子螢幕上,感覺時間會過得飛快,而且有種「放不下」的感覺。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每天只有固定的24個小時,如果把注意力當做一種不可再生資源的話,他們被電子螢幕占據了注意力,留給現實生活的社交的注意力資源自然就少了。
美國的傳播學教授詹姆斯•韋伯斯特(James Webster)在其2014年出版的專著《注意力市場:如何吸引數字時代的受眾》中,通過構建「注意力市場」這樣一個新的分析框架,來分析受眾和媒介之間的關係。
面對有限的用戶注意力,種類繁多的電子媒介以及經營者使出渾身解數,就是為了把用戶的眼睛緊緊地吸引在螢幕上。獲得用戶更多的注意力,對經營者來說,就意味著更多的流量和獲利。
都市青年將大把珍貴時光留給電子螢幕,恰恰宣布了如今各網路平台經營者的勝利。
蘋果手機的「螢幕使用時間」功能可以統計用戶每日花在手機上的時間,圖為某重度手機用戶的截圖
清華大學教授彭蘭表示,網路環境中首要稀缺資源是用戶的時間和注意力,越來越多的媒體在爭奪注意力,然而人類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用戶將注意力留給了各種「愛不釋手」的電子終端,參加其他活動的時間自然就少了。在這場零和博弈中,好奇心極強的都市青年很難做到科學管理使用電子設備的精力。
我們可以發現,智慧型手機上各種APP都在「處心積慮」地將用戶的活動保留在「線上」,網路聊天、網路遊戲、網路購物,甚至把很多原本只能在三維空間中進行的活動也通過技術手段「搬」到了線上。比如,用戶可以在手機端點外賣而不需要出門或者親自下廚,吃飯似乎也是一件可以一個人搞定的「線上」的事情。
「狼人殺」原本是起源於俄羅斯的一款流行於大學宿舍、教室的遊戲,現在已開發出手機APP版本
面對足夠有吸引力的網路世界,沒有幾個人能夠抵抗得住其中的誘惑。擁有一部手機,似乎就可以暢遊整個世界,只需要消耗看似極少的花費。
但實際上,其中花費的注意力成本,是每個人都需要用生命的長度來償付的。
更令人恐懼的是,諸如部分短視頻APP,很多軟件極其消耗時間,但其信息量是很低的,大部分時候沒有絲毫價值。有網友說,早上醒來躺在床上開始刷視頻,再一抬頭時,天已經黑了。
人說到底是群居動物,喜歡獨處可以,但切不可失去進行社交的能力
網路媒介拼盡全力擴充自身能力,讓文字、聲音、影像在電子媒介中快速傳遞,但終究是與現實生活有區別的。
非語言線索(表情、肢體語言、現場環境)會被電子媒介過濾掉,只有其中一部分信息能夠被還原。而被過濾掉的這部分信息,對現實世界的人類交往是不可或缺的。
常規社交障礙會引發恐懼、自卑、孤僻、封閉、自傲等個人特徵,嚴重者會導致生理疾病。不同於常規性社交障礙,都市社交障礙更多的是被動的、非性格造成的,但長時間處在孤立環境中,同樣會引起上述的心理問題。
不同於貓科動物喜歡單獨行動,從本質來說,人類是群居動物,諸如蜜蜂、螞蟻、熱帶魚以及多數靈長目動物都是群居動物。從史前社會開始,人類便會通過合作的方式狩獵以獲得生存。群居動物在獨處環境中必然會引發與生俱來的心理、生理上的不適應,長此以往,不利於個體發展。
存在社交障礙的人,生活中在作出判斷的時候,容易作出負向預測,即採取消極行動。在獨處環境中,作出錯誤判斷和錯誤行為也沒有人能夠直接幫其矯正,犯錯人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此外,單獨行動還會存在安全問題、生活質量問題。比如,安全問題,在單身女性夜間出行方面顯得尤其重要,結伴行動無疑能夠大大降低安全風險。
入冬後,霧霾侵襲多個城市,白色口罩遮住了人的大半張臉,走在灰蒙蒙的路上本就很容易讓人感受到落寞和冰冷。早上在人多到前胸貼後背的地鐵車廂里,卻會出奇地安靜,很不尋常。都市社交障礙可以算作城市發展帶來的城市病之一,面對這一障礙,不一定能夠立馬解決,但至少應該引起重視,抬起頭,邁開腿,張開嘴,和真人去交流、去合作、去打打鬧鬧,讓霧霾下的冬天不太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