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成功誰就對?把常識當「發現」?吳曉波關於管理的6個思考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誰成功誰就對?把常識當「發現」?吳曉波關於管理的6個思考 職場 第1張

當今時代,社會發展極快,我們的「思考」也極快。特別是在「大變革」與「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氛圍加持下,這種「快思考」正逐漸將「慢思考」吞噬,促成了一大片選擇性「喧囂」。

在這片「喧囂」下,很多人開始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誰獲得成功了、誰的聽眾多,誰說的就一定對;把常識當「發現」;把片斷當整體;以結果證明過程;與眾不同就是「創新」……卻從不透過現象冷靜思考背後的本質,還活在「沾沾自喜」的驕傲里。誰否定他,就把對方推到極端,以證明自己的正確。

來源 / 中國管理50人論壇、浙江大學管理學院

作者 / 吳曉波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整編 / 華營管理私塾

在第9屆中國·實踐·管理論壇暨中國管理50人論壇(2018秋)上,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吳曉波教授結合一些社會現象與研究現狀,分享了自己關於管理學的6個「想想」,提出了管理的本源在於揭示價值創造的規律,並呼籲管理學者們要思考自己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回歸管理的本質。

而這場贏得現場專家們熱烈響應的精彩演講,也或許能給「喧囂」時代下認知事物的我們每一個人,一些思維警醒與啟迪。

誰成功誰就對?把常識當「發現」?吳曉波關於管理的6個思考 職場 第2張

吳曉波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誰成功誰就對?把常識當「發現」?吳曉波關於管理的6個思考 職場 第3張

演講實錄

(以下內容整理自現場演講,有刪節)

我們這個論壇,意義何在?我總是在想這個事情,想想想,想得我也糊里糊塗了,這幾天都沒睡好覺。首先我想「管理50人」其實應該叫管理學50人吧。管理學跟管理差別其實挺大。再往深處想,前面想起來的好東西往往又被後邊想起來的東西否定了。

今天我還是想分享一些我從目前很多管理的現象和管理學研究的一些熱門詞所想到的東西,想想作為一個學者應該怎麼樣去想。

引言1

首先,我想起曾經有學生對我說起的兩個新名詞:「民科」與「官科」。何謂「民科」?官科與民科有什麼樣的聯繫?很有意思。既然有「官科」為上,那就應有「民科」的自由發揮。

其實,就科學本身來說,並沒有「等級」之分,科學是客觀規律。所謂的「官科」「民科」,一定是哪里出了毛病,它們都不能代表科學。

引言2

很多時候,人們習慣從現象中總結問題,但背後總能感覺到有一種力量來自於某種更強的東西,它所建立起的架構、范式在指引我們、規制我們。所以,我試圖把管理學里面很多理論與方法做個梳理。

在這個梳理的過程中,覺得中國的管理學目前正在進入到一個「百花齊放」的新階段,這個階段中很典型一個特點,就是我們經常在做一些學術研究、討論時,在提出一些新名詞、新概念時,是不是忘掉了一些假設前提?是不是忘掉了一些最基本的科學原理?是不是誰的嗓門大、誰的聽眾多就誰對?誰引證的企業厲害,誰就能夠證明他有一套理論?有一套范式?

引言3

最近也聽到有主管人說,要像尊重科學家一樣尊重企業家。我又在想,企業家跟科學家能這麼等同起來嗎?看看現實,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咱們中國到現在為止,真正尊重科學嗎?那麼科學是什麼?這又是一個需要弄清楚的基本問題,我常常在想這些問題,有時又迷失在這些問題里。

目前很典型的現象就是「概念橫飛」,學界和實踐界出現各種各樣的新概念,並且喜歡走極端,動不動就是「顛覆」,到底是演化還是顛覆?

如「經營管理」,原本好好的概念非得割裂開來?在這些現象中,目前比較占主流的概念認為,管理學就是一門實踐課程,管理一定從實踐中來,但是管理學非得從實踐中來嗎?

當然,從「官說」來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然而,我們今天的社會實踐中有許多東西並沒有現成的標準,是不是就意味著它就不是真理了?或者就不是真理呢?比如,很多人都看《未來簡史》,那里面許多關於未來的東西,我們又如何去檢驗呢?再者,例如像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是怎麼弄出來的?他是從實踐中檢驗出來的嗎?是先有元素再有表,還是先有表再有元素?

事實上,很多新元素的發現其實是根據他的周期表而被發現,而不是在發現那些元素後門捷列夫才寫出了周期表。在這個想的過程中,有時候讓我們也很困惑。

誰成功誰就對?把常識當「發現」?吳曉波關於管理的6個思考 職場 第4張

另一個我想到的就是所謂「後真相時代」。在這里,我念一段從網上看到的一段話:「後真相時代,立場越極端,敵人越鮮明,越容易迎合和操控民意。這個時代流行的,是斷言、猜測、感覺,是通過對事實進行‘觀點性包裝’,強化、極化某種特定看法。」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值得大家「想想」。我在「想想」的過程中,列了如下幾條。

一想:「反常識」下的一些思考

看到現下很多管理概念,我們不得不去談一談「反常識」。什麼是反常識?許多時候,人們無形中限定了是某某人講的就是真理,某某人多麼的偉大,他說的就是對的。這里面的問題太多了。

長期以來,在中國有一個很經典的傳統,即「存天理滅人欲」。常常拿天理來說事,就沒有人能反駁。其實,我們就該去好好想想,什麼是「天理」?什麼又是」人欲」?

在我們的現實當中,我們能夠看得到「人欲」是滅不掉的。把天理跟人欲對立,造成的結果是什麼?雙重人格、雙重標準比比皆是。

在企業管理中,人們時常會把一些「成功」企業家視作聖人一樣,某某企業家說的,某某企業家怎麼樣。企業家確實有他做得很好的地方,做得很偉大的地方,但他們所說的句句是真理嗎?恐怕未必。許多我們奉為聖經一樣的東西,當用科學的視角去看待時,其實有很多是站不住腳的。管理與管理學的區別就在這里,管理講實效,管理學講客觀規律。

結果的成功會證明過程?

在這里面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海爾。我們與海爾有長期的合作,2005年就建了聯合中心。我們團隊差不多每年都去海爾,但我們還有很多疑問。科學精神本身就是批判的精神,我們去看海爾人單合一,就會想什麼時代人單是合一的呢?

其實早期工匠時代、小作坊時代就是人單合一的,到後來工廠制度建立以後,人單就分開了。工廠時代到現在,互聯網組織越來越多,許多新的組織形式興起時,人單關係又發生了什麼樣的新變化?是「否定之否定」嗎?這需要我們很理性地看待。

國際學術交流中,學者們常常會問:你做的這個研究結論,你提出這個理論,用的理論框架是什麼?而不是你的研究結果有多「誘人」。許多「成果」實際上只是發生的事情,在某某企業里特定條件下的事,但人們往往就用這「點」的事實來證明系統的問題。這很值得我們警惕。如果海爾虧損了呢?「人單合一」就不行了?

我們向失敗者學習?還是向成功者學習?失敗的原因往往是相似的,只是國人普遍缺乏底線意識和自省。而成功才是多樣的。學者的科學精神應該是怎麼樣來證明我們管理學的原理,擺正科學研究與管理實踐之間的關係。他們之間有緊密的聯繫,但是一定是有所區別。就如你拿華為說海爾是一回事,用海爾說華為又是一回事。

誰成功誰就對?把常識當「發現」?吳曉波關於管理的6個思考 職場 第5張

把對方推到極端來證明自己的正確?

現實當中,人們往往會先把對方推到一種極致極端來證明自己的正確,這個現象也值得我們好好去想一想。

比如,海爾認為「電子商務就是打價格戰」。電子商務真的只剩下打價格戰嗎?電子商務的真正價值在哪里?電子商務使得當下的價值創新模式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再如,製造與服務業之間的互相貶低,認為服務業就是投機占便宜或者製造業已經過時了。類似的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

工業經濟與數字經濟、利用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模仿與創新……為什麼人們總是習慣性走極端呢?兩者之間真得有那麼極端嗎?

片斷當成整體,選擇性知覺橫行?

「合成謬誤」是學者的常識,但是,目前選擇性知覺在管理研究的現實中卻非常明顯。

我自己長期做企業的縱向跟蹤研究,也常常糾結於覺得做企業案例研究真的能證明所謂的理論嗎?能構建有效的理論嗎?某個企業成功的模式就一定可以復制嗎?以A企業的成功來證明B企業的失敗可以嗎?……豐田生產模式、阿米巴、六西格瑪,ISO9000/1400、成熟度模型。我們不斷地捫心自問,這個需要我們通過什麼樣的方法才能構建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

就如我的團隊在做「從二次創新到超越追趕」的研究中所揭示的,如果你沿著原有的「范式」和「軌跡」去追趕,盡管很快,但是不久就會發現永遠無法超過別人,甚至會落入「追趕的陷阱」。阿里的成功是因為馬雲?華為的成功是因為任正非?事實並不完全是這樣。一個企業如果想要做到趕超式發展,必須要「走不尋常路」,要有新的管理思維和新的管理方法指導。

你可以復制底線,卻無法復制別人的成功模式。現實中只有底線可以復制!用科學的方法去認知這些底線和規律,正是「管理50人」的價值之所在,學者的任務是用科學的方法對前提進行系統的審視和將之顯性化。對此,是否需要更加重視?

二想:把常識當成「發現」

現在存在一些現象,把別人的正確推向「謬誤」以證明自己的正確,把常識當成「發現」。

比如很多人拿波特的新理論去批判波特的早期理論。其實,波特一直在與時俱進研究,他對信息技術時代下的管理,對社會網路,社會創業、社會資本下的戰略管理等等,都有寫很好的相關論文。但是有多少人拿著他後期的東西去看他前期的東西?以此種方式來證明自己偉大的「獨到見解」?

有許多所謂的新概念、新觀點其實早就有人研究提出過,只不過眼下的提出者「學藝不精」,不知道也不想花工夫去知道罷了。目前這種現象也很普遍,甚至還很「大聲」。

誰成功誰就對?把常識當「發現」?吳曉波關於管理的6個思考 職場 第6張

三想:泛化的創新

我們面臨一種泛化的創新現象,什麼都是創新。海爾管理「理論范式」的創新?文化創新、科學創新、主管創新?有些東西社會上重復多了,已經變成所謂的「新常識」了。

比如說科技創新。大家都知道科技創新如何重要,但是,理性地想想,科學是可以創新的嗎?技術有創新,而科學只能是發現!科學是發現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你可以發現這種規律,用某種公式、公理來描述。但如果說你創新出一種科學,這是什麼意思?

現在時代變化很快,新時代新的技術比如說ABC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等發展神速。它們帶來確確實實的管理、組織,對人的認識等等變化。但是這種變化,我們有沒有好好審視一下,尤其是社會科學,理論構建的假設前提是什麼?哪些前提發生了變化?這些前提有沒有好好審視一下。

當你沒有認清前提的變化,推演出來的理論是經不起檢驗的。在中國,關起門來,可以在國內這樣叫「某某理論」那樣叫「某某范式理論」,但是在沒有國界的科學界講中國故事的時候,就講不明白,沒有說服力。所以,這也真的需要我們好好想想,創新到底是什麼意思?與眾不同就是「創新」?

四想:泛化的批判精神

由於中國長期缺乏建設性批判的傳統,用「東方」「中國」等等表面化、個案化的特殊情景來批判學界已經公認的規律,呈泛化之勢。

基於個別的經驗而直接推斷下主觀結論的情況與罔顧現實前提而簡單運用「西方」統計檢驗方法而形成結論的兩種情況並存,目前也比比皆是。

我們要有批判的理性,但前提是要有批判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在認真學習借鑒前人理論和經驗的同時,深入中國的企業,以國際的視野,用科學的方法來「大膽假設、仔細考證」,研究事物的真正科學規律。

五想:時代的演進——情景假設前提的變化

第三、第四次工業革命不僅改變了我們對事的認識,對人的認識也在提升。請看這張圖,它叫亞里士多德結構圖,有四個座標維度,分別為理論、知識與技能,智慧、實踐。

誰成功誰就對?把常識當「發現」?吳曉波關於管理的6個思考 職場 第7張

「Phronesis」,這個詞是很有意思的,是指基於實踐的智慧,或者有人就把它直接翻譯成「實踐科學」或「實踐智慧」。

我們當下所做的研究,我們所看到的事物,我們所揭示的規律在哪里?值得我們想一想。

經常會看得到這樣一種混淆,我們拿實踐當中的某一種東西,馬上就可以推翻你的理論,馬上就可以說,你這個思維哲學有誤,倒過來也是一樣,人們會用自己的思維哲學很簡單的選擇性地看實踐,而實踐卻是千變萬化的,海爾、華為的實踐……你一個個去看,都非常不一樣。

在這個框架中反思我們對管理的研究,會端正我們的研究理性。我認為這樣做很有意義。時下有很多學者並不認為那些架構有什麼用。其實,結構化的思維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尤其在社會科學。如果連個結構都沒有,張家說東,李家說西,就隨便說,如何把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六想:回歸本源——為什麼而做研究?

應當回到我們工作的本源。管理研究的本源是什麼?我們管理研究的科學意義在哪里?管理研究的本源就在於揭示組織的價值創造規律,並將之與價值分享機制聯繫起來,形成某種良性循環。在這個循環當中,有效運行的規律和機制是什麼?我認為應該圍繞「價值」展開。

誰成功誰就對?把常識當「發現」?吳曉波關於管理的6個思考 職場 第8張

我們作為管理學者的意義何在?我們為誰而做研究?我們是為什麼而研究的?在上面的圖里找一找吧。

像上圖的這種結構中可以看到,我們的位置和價值在哪里?事實上,有許多人並不關心上圖中的位置,而只是在為職稱、頭銜、地位而做研究。你到底在為什麼而做管理研究?真是值得我們去好好想想!應該回答的是:我們作為學者的價值到底是什麼,到底在哪里?

版權說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版權歸原創者所有,部分圖片源自網路,未能核實歸屬,不為商業用途。若標錯或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誰成功誰就對?把常識當「發現」?吳曉波關於管理的6個思考 職場 第9張

職暢之友 誠意推薦

如有侵權 請聯繫後台刪除

誰成功誰就對?把常識當「發現」?吳曉波關於管理的6個思考 職場 第10張

誰成功誰就對?把常識當「發現」?吳曉波關於管理的6個思考 職場 第11張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