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湧四水萬象新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原標題:潮湧四水萬象新

    ■ 李 俊  王 琳  謝勝虎  劉 勇

    就連它的名字,也淋漓著水的意象。湖南,在每一個維度上,都奔騰著湘江北去的渴望。

    湖南最大的省情是水情。水,須臾不可或缺,更沒有替代品;水,成就著湖南,也考驗著湖南。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歷經20世紀50年代洞庭湖治理大會戰、60年代興修水庫和電排殲滅戰、70年代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湖南水利基本格局初步成形。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歷屆省委、省政府帶領三湘兒女一屆接著一屆幹,激蕩著「大幹水利、治水興湘」的宏大主題,揮寫著「盛世治水、人水和諧」的壯美畫卷,做到了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的大跨越。

    「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歷史節點回望過去,一幅氣吞山河、波瀾壯闊的水利改革發展畫軸徐徐展開。

      1

    從「征服自然」到「人水和諧」——

    治水理念大躍升

    「上善若水。」早在古代,水就被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可見水在人們心中的重要地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大陸改革開放的新征程。縱觀這40年,從強調水的自然屬性到承認水的商品屬性,繼而明確水資源是重要的經濟資源、戰略資源和環境控制性要素,再到2011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我們對水的認識逐步深刻。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巨變,水利的地位與作用也隨之發生變化。改革開放之前,水利主要定位於「農業的命脈」,為農業生產提供灌溉、排澇等保障。改革開放之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水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對水利的需求越來越廣泛,水利的地位與作用也越來越上升。

    由於泥沙淤積、圍湖造田、人水爭地,曾經浩浩湯湯的八百裡洞庭不斷萎縮,由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銳減到1978年的2691平方公里,洞庭湖區水患不絕。

    「人給水出路,水給人活路。」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

    從人水爭地,到為水讓路,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特別是1998年大水之後,洞庭湖治理思路發生重大轉變。1998年大水之後的9月14日,湖南省災後重建主管小組成立當天,即召開第一次會議提出:自然規律不可違背,一味地加高加固大堤,不可能根治水患,而平垸行洪、疏浚洪道,封山育林、退耕還林,保持水土,綜合施策,力保山清水秀,是遵循自然規律的表現,才是治本之策。

    這是一次水上「戰略大撤退」,卻是一次治水觀念大前進!

    到2005年,經過實施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洞庭湖區平退堤垸333處、搬遷55.8萬人,洞庭湖調蓄面積擴大了779平方公里,增加調蓄容積34.8億立方米。這個自明清以來不斷萎縮的湖泊,終於出現了歷史性大轉折,洞庭湖面積首次做到恢復性增長。湖區濕地也大大增加,有效改善了水生生物和鳥類的棲息環境。2017年,省委省政府實施《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突出推進洞庭湖生態環境十大重點領域和九大重點區域整治,到2020年,湖體水質要達到Ⅲ類標準。

    從與水相爭到為水讓路,從「征服自然」到「遵循自然規律」再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洞庭湖滄海桑田般的變遷,述說的是湖南治水理念之變帶來的開闊天地。

    從「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著名論斷,到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發展定位,再到2011年中央1號文件「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的科學判斷,水利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一步步鞏固和提高。

    今年8月下旬,省委書記、省第一總河長杜家毫,省委副書記、省長、省總河長許達哲共同簽署了省第5號總河長令,決定自2018年8月23日至2019年7月20日,在全省河湖開展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等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簡稱「清四亂」專項整治行動)。我省於2017年在全國首創總河長令,推動河長制、湖長制迅速落地見效,做到「從區域到流域、從大江到小河」所有河流全覆蓋,以期綜合解決複雜的水問題,以河長制推動河長治。

    河長制、總河長令的背後,是我省治水理念的大躍升。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水安全中的老問題仍未完全解決,新問題卻越來越突出、越來越緊迫。水資源短缺和用水浪費並存、生態脆弱和開發過度並存、污染治理和超標排放並存,特別是不注重節水,片面依賴工程調水……這些,給我們治水賦予了全新的內涵,提出了嶄新的課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特別是就保障水安全發表重要論述,強調「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明確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方針,把水生態、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災害防治作為一個系統來考慮;強調「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央把水利作為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擺在九大基礎設施網路建設的首要位置。

    人水和諧!在防止水對人類侵害的同時,要特別注意防止人類對水的侵害,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湖南以河長制、總河長令為抓手,將「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統籌推進水生態保護、水資源管理、水環境治理和水災害防治。湖南治水新路徑就此豁然開朗:夯實農村水利,擴展城市水利,注重生態水利,加快構築包括防洪網、供水網、灌溉網、水生態網和水利信息網在內的「水利網」。

    治水理念大躍升,江湖萬里水雲闊!

    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節水型社會建設、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河湖連通工程建設……一系列的治水行動,踐行著新的治水理念。湖南省「一號重點工程」——湘江保護與治理2013年啟動,滾動實施3個「三年行動計劃」,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屆接著一屆幹,統籌上下遊、左右岸,在長江經濟帶率先探索「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發展路徑,努力做到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抹亮了湖南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底色。今年來,省委、省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深情囑托,以省「一號重點工程」為突破口,把治水與治山、治林、治田、治湖有機結合起來,努力促進「四水」治理協同、「江湖」保護聯動,推動省「一號重點工程」向縱深推進、向「一湖四水」延伸。

      2

    激蕩一湖四水——

    水利改革大手筆

    伴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湖南迅速推開。1978年12月,華容縣在我省率先實行「包產到戶」,而且是一「包」就靈。到1981年底,全省95%的生產隊實行以「大包幹」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分田到戶後,水利建設如何搞?各地也試行責任制辦法。據《湖南日報》1978年12月29日報導:零陵縣石壩水庫、桂陽縣賢江水庫、隆回縣六都寨水庫、嶽陽縣中洲撇洪工程等,試行「五定一獎」制度(定主管、定勞力、定任務、定質量、定報酬,獎罰兌現),工效成倍提高。到1980年,「五定」責任制在全省水利冬修中普遍推開。

    但水利設施涉及千家萬戶,依賴於集體大協作建設,而一家一戶難以有效開展水利建設。加之國家當時集中發展經濟,水利投資削減,不新上大中型水利項目,很多水利設施面臨「有人用卻無人建、無人管」的狀況,工程效益不斷衰減。

    改革,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旗幟、當代中國的時代特徵、40年以來的鮮明主題。

    在「不新上大中型水利項目」的背景下,桃源縣率先改革水利管理方式,搞好配套挖潛工作,充分發揮現有工程效益。1978年4月,當時的水利電力部首次把全國性會議搬到地方,在桃源縣召開全國水利管理會議,推廣「桃源經驗」。

    1995年12月19日,全國第一個農民用水戶協會——鐵山灌區長塘農民用水戶協會成立,由協會管理灌溉用水,開展工程養護,協調用水矛盾,破解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遭遇的農田水利設施「重建輕管」困局。

    由農民自發組織、自我管理的農民用水戶協會,是農田水利管護的一大創舉。省水利廳、省財政廳等部門適時出台加強農民用水戶協會建設的指導意見。目前,全省組建各類農民用水戶協會3000個,管理灌溉面積2120萬畝,改變了農田灌溉「護水無人問、用水有人爭」的局面。

    進入21世紀,比農田灌溉範圍更廣的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也開始破題。2004年2月,隨著省政府《關於湖南省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出台,持續4年多的全省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拉開大幕。在落實定編定員定崗的基礎上,針對水管單位不同的定性(純公益性、準公益性或經營性水管單位)和類別(事業單位或企業),落實「兩費」(人員經費和維修養護經費),建立以縣為主、縣鄉共管的管理體制和制約激勵機制。    

    上述舉措,還只是局部改革。「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不僅事關農業農村發展,而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僅關係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係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201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2011年中央1號文件),首次全面聚焦水利改革發展;省委、省政府迅速貫徹落實,提出了實施意見,吹響了湖南全面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新號角。

    湖南被水利部列為全國唯一的水利綜合改革試點省,經水利部、省政府聯合批准的《湖南省加快水利改革試點方案》於2011年9月起正式實施,就此開啟系統性水利改革:圍繞「如何管水」,加快推進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減少水資源「跑冒滴漏」;圍繞「如何籌錢」,加快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各大金融機構、社會資本紛紛「試水」,水利建設投入不再「捉襟見肘」;圍繞「怎樣建管」,加快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讓水利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長受益」;圍繞「誰來服務」,加快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改革,重點突出鄉鎮水利站和農民用水戶協會建設,全面提高基層水利服務能力;圍繞「如何節水」,加快推進水價改革,充分發揮水價的調節作用,倒逼節約用水和產業結構調整…… 

    在基本完成水利綜合改革試點任務的基礎上,2014年7月,省水利廳出台深化水利改革實施方案,逐年將各項改革任務分解到責任人,加快推動全省水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水利發展春潮澎湃。

    「以前辦理水行政審批,需要來回跑不同的業務處室,費時費力。現在,只要資料齊全,回家等結果就行了,還可網上實時查詢辦理進度。」2016年5月23日,在省水利廳行政審批窗口,正在辦理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業務的五凌江永電力有限公司耿女士說。

    群眾「少跑腿」的背後,是省水利廳水行政審批上演了一出審批事項「瘦身」、審批時限「縮水」、審批服務「塑形」的「變形記」。2016年以來,省水利廳以精簡前置審批事項為重點,深化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幅精減、下放水行政許可項目,加快了工程建設前期工作。同時,取消市場準入備案,減輕企業經營負擔,激發市場活力。

    高舉改革的旗幟,湖南治水創下了眾多「首開先河」之舉:省政府在全國率先將水資源管理正式納入市州政府績效評估範圍,在全國率先出台《水利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辦法(試行)》;《湖南省湘江保護條例》成為大陸第一部江河流域保護的綜合性地方法規;全國第一本農田水利設施不動產權證在長沙縣高橋鎮維漢村頒發;長沙縣桐仁橋灌區在全國率先實行水權改革,變「大鍋水」為「商品水」,挖掘灌溉節水潛力。

    連年增加的水利投資,也帶來了「成長的煩惱」:水利項目點多、面廣、線長,管理難度大,如何確保施工進度與工程質量?我省以改革的辦法破解難題,「兩手發力」興水利。  

    「政府之手」抓監管。

    飛行檢查、在線視頻監控、第三方驗收檢測、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對於水利項目全過程建設、全生命周期,不斷創新監管手段。2014年,辰溪縣水利局聘請第三方對水利項目開展驗收檢測,責令相關施工單位對11座小型水庫的原底涵封堵進行返工,其中1座水庫推遲一年驗收。

    改革活水,依法治水。改革開放後,從湖南水利第一部地方法規《湖南省洞庭湖區水利管理條例》1982年4月1日起施行,到《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辦法》、《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辦法》、《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湖南省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管理條例》、《湖南省湘江保護條例》、《湖南省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條例》等,湖南逐步走上了依法治水的軌道。

    「市場之手」促規範。

    對水利建設市場主體實行紅黑名單管理,對列入「黑名單」的市場主體,在全省範圍給予「實行市場禁入」「從嚴核查資質」「禁止評先評優」「列入重點監管」等聯合懲戒措施。2016年12月8日,湖南三湘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等5個市場主體被列入湖南省水利建設市場第一批「黑名單」。

    引進外資和社會資本,為水利建設緩解資金難題。通過引進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貸款,實施了包括江埡水庫、鐵山灌區、六都寨灌區、長江幹堤加固工程、洞庭湖區城市防洪工程、山丘區城市防洪工程等一大批項目,同步引進了流域管理、用水戶協會等國際先進的治水經驗。2015年5月21日開工的莽山水庫,作為全國172個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引進廣東水電二局股份有限公司等社會資本,被納入國家層面聯繫的第一批PPP試點水利項目;2016年12月通過竣工驗收的洮水水庫,是全國首個BOT模式建設的水利工程項目。

     3

    夯實新湖南之基——

    水利建設大規模

    持之以恒的水利改革,帶來了強大的溢出效應,為持續加快水利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1949年後,直到改革開放之初,水利建設長期依靠「人海戰術」,施工現場「人山人海」。據《湖南日報》1980年1月12日報導,「目前奮戰在水利工地上的人數已超過七百萬」,而當年全省總人口為5280萬人。

    1978年-2003年,水利投入以農村「兩工」(義務工、積累工)為主,每個農村勞力力每年要投入15-30個積累工用於水利建設,防洪排澇任務重的洞庭湖區農民投工投勞更多。在1995年水利秋冬修中,安鄉縣農業勞力力人均投工達57.5個,修堤負擔讓農民幾乎直不起腰。1998年大水後,國家不斷加大水利投入。2003年後,農村「兩工」取消,農民群眾對水利建設的投工投勞急劇下降,由以前每年約3.5億個工日減少到約0.14億個工日,農民投工量銳減96%。此後,水利投入逐步轉為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機械化施工逐漸替代了「人海戰術」。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建立「政府主導、市場補充、金融支持、群眾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1998年-2007年,全省共完成水利總投資1932億元,僅2017年全省水利投資就達368億元,是1998年的8.5倍。1994年起,省委、省政府每年組織開展「芙蓉杯」水利建設競賽。從洞庭湖區到山丘區,水利建設起大潮,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澇、灌溉、供水、發電、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體系。

    洞庭湖治理,一直是水利建設的重中之重。經過洞庭湖一期治理(1986年-1996年),松澧垸等11個重點垸1191公里一線堤防普遍比1980年加高1-2米、加寬2-3米,在抗禦洞庭湖區特大洪水中發揮了重大作用。1998年以來,在國家支持下,我省加大洞庭湖治理力度,先後投資120多億元,主要實施了洞庭湖二期治理3個單項工程(11個重點垸堤防加固、南洞庭湖水系洪道整治、藕池河水系洪道整治)、長江幹堤加固、平垸行洪、移民建鎮、退田還湖、城市防洪等重點工程。2009年開始的洞庭湖近期治理,加高加固了錢糧湖垸、共雙茶垸、大通湖東垸3大蓄洪垸堤防,圍堤湖垸等22個蓄洪垸堤防加固工程已基本建成,其中圍堤湖垸、澧南垸、西官垸已達到蓄洪垸設計防洪標準,可做到有計劃分蓄洪水。42處、332座、裝機43.9萬千瓦的大型灌排泵站,也已完成更新改造,做到「旱能灌、澇能排」。

    大江滾滾東去,大堤巋然屹立。嶽陽市君山區長江幹堤,堤頂普遍寬達8-10米,如一道巨大屏障,直接保護著包括嶽陽市區在內的數百萬居民。如今,在洞庭湖區,當年幹部群眾告別了一遇洪水就提心吊膽的心態。被堤防拱衛的垸內居民,真正做到了安居樂業、長治久安。

    一項項重大水利工程如一座座豐碑,挺立在湘、資、沅、澧四水流域。東江水庫、五強溪水庫、江埡水庫、皂市水庫、洮水水庫等一批控制性骨幹工程相繼建成,使得我省抗禦流域性大洪水增強了「抓手」。我省現有47座大型水庫工程,其中有36座是改革開放後建成的,由此增加了七成的防洪庫容。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實施172項節水供水重大工程,我省占13項,已完成和在建的有10項。

    2016年12月30日上午,隨著導流洞封堵閘門緩緩放下,湖南省水利建設「一號工程」——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順利下閘蓄水,結束了湘江幹流無骨幹控制性工程的歷史。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概算總投資達100億元,包含涔天河水庫樞紐和涔天河水庫灌區兩個項目,而且兩個項目均被國務院列入172項節水供水重大工程。涔天河水庫總庫容達15.1億立方米,比擴建前增加10多倍;正在建設的涔天河水庫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11.46萬畝,建成後將成為全省最大的灌區。

    在流域治理方面,持續開展湘、資、沅、澧四水幹支流堤防建設,全省已有152個縣級以上城市防洪保護圈做到閉合;推進23條主要支流、330條中小河流治理…… 

    水庫無保安,發展無保障!一座病險水庫,就是一顆「定時炸彈」。病險水庫治理,曾是歷屆省委省政府想辦而長期未能辦成的大事。早在1978年,湖南就提出「抓緊險病工程的除險加固」。1998年大水後,省委、省政府提出「不把125座大中型病險水庫帶入21世紀」。2008年後,湖南抓住病險水庫治理迎來國家大幅增加專項資金的歷史性機遇,11325座病險水庫得以除險加固,占全國除險加固水庫總任務的1/5。「除病去險」後的水庫,在大壩安全有了保障的同時,其攔洪錯峰功能也得以「重生」。     

    在大江大河、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以農村安全飲水、水利扶貧為代表的民生水利建設更是呈現「加速度」。為讓百姓喝上乾淨水,我省一直把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作為重點,歷經飲水起步、飲水解困、飲水安全、鞏固提升4個階段,「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累計投入167億元,解決了350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十三五」以來開展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作受益人口已達1051萬人,其中42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針對因水受困、因水成疾、因水致貧現象,水利扶貧攻堅持續「加碼」,在資金投入、項目建設、技術幫扶等方面加大傾斜力度,近5年累計安排中央水利投資77.53億元,「水到渠成」扶真貧、真扶貧。

    如今,在曾經桀驁不馴的一湖四水流域,矗立起濃蔭覆蓋的「萬里長城」,把洪澇之災變成了灌溉和舟楫之利,為全省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資源保障。 

     4

    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水利三湘大氣象

    2018年6月29日,一張飲水的圖片在朋友圈刷屏。

    當天,省委書記杜家毫又一次考察湘江源,在幽長的峽谷中徒步近半小時。登上藍山縣野狗嶺,杜家毫俯身山澗小溪,雙手捧起清洌甘甜的源頭活水,仔細看水質色澤,一連喝下三大口。

    這張輕鬆的圖片背後,卻是一摞摞沉甸甸的答卷:2013年以來,省委、省政府把湘江保護與治理作為省「一號重點工程」,統籌推進3個「三年行動計劃」。5年多來,全省累計投入各類資金500多億元,關閉流域涉重金屬污染企業1182家,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07平方公里,復綠礦山2.2萬多畝,新增造林面積1020萬畝,魚類資源量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遞增。「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統治理,使得湘江流域生態質量穩步提升、水質持續好轉,「漫江碧透」不是夢。

    這是我省「呵護好一江碧水」的一個縮影,更是湖南治水成效的「代表作」。    

    放眼更廣闊的視野,改革開放40年來,無論是除水害、興水利,還是護生態,湖南治水始終聚焦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緊迫、最現實的水利問題,水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是湖南治水成效的大氣象。

    ——除水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有效保障。1996年、1998年、1999年特大洪水,2003年澧水流域性大洪水、2007年「聖帕」超強台風帶來的旱澇急轉、2013年全省性大旱、2016年沅水資水特大洪水、2017年湘江超歷史特大洪水……面對一次次洪水、乾旱的特殊「大考」,我省依托不斷完善的防災減災體系,三湘兒女團結抗災,奪取了一次又一次防汛抗旱的勝利。近十年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全省年均因災死亡人數由415人降到36人,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率從8.56%降到0.72%,乾旱災害年均損失率從1.46%降到0.16%。

    近5年來,通過大型水庫攔蓄洪水,避免縣級以上城鎮受淹42座次,累計減少受災人口約870萬人次,減少直接經濟損失近219億元;在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後,同步加強各類水庫管理、管護,全省無一水庫潰壩。近10年來,乾旱期間全省水利工程累計供水215億立方米,解決540多萬人次因旱飲水困難群眾臨時飲水問題和4000餘萬畝農作物用水需求。

    在2001年6月綏寧縣特大暴雨山洪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之後,省委省政府請求國家支持,在綏寧縣、安化縣、洪江市試點山洪災害防禦。通過監測雨情、及時預警,抓住從暴雨開始到形成山洪的短暫時間差,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轉移,贏得山洪防禦先機。2005年10月18日至20日,國家防總在綏寧縣召開現場會,推廣山洪災害的湖南經驗。就此,山洪災害防禦工作正式進入中國防洪減災大舞台。

    2010年,國家啟動山洪災害防禦縣級非工程措施建設,我省在96個縣建成了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山洪災害易發區平均每25平方公里就有一個雨量監測站點,實時傳輸的雨情數據構成了山洪防禦的「千里眼」,為山洪暴發前及時轉移人員贏得寶貴時間。將防禦責任下沉到縣、鄉、村、組,對山洪災害防禦重點區域、重點部位、薄弱環節,都落實了防汛責任人,構建山洪災害防禦責任體系並實行責任追究,確保能夠第一時間組織群眾轉移避災。制定山洪防禦預案並開展實戰演練。明確了預警程序、轉移信號、疏散路線等,廣泛向相關責任人、當地群眾宣傳,提高躲災避災意識。預警系統、防禦責任、防災意識「三駕馬車」齊發力,全省山洪災害死亡人數大幅下降。從2015年起,先後有瑞士、印度、烏茲別克斯坦、老撾、緬甸、越南等20個國家的專家來我省考察學習山洪災害防禦經驗。    

    ——興水利,城鄉供水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遍及三湘大地,農村安全飲水正越來越廣泛惠及數千萬農村居民,成為近年來受益範圍最廣、老百姓滿意度最高、獲得感最強的民生水利工程。

    農田水利,藏糧於地。通過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五小」水利等項目建設,全省農田水利總蓄引提水量由1993年的263.5億立方米提高到2017年的326.9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由1993年的4008萬畝增加到2017年的4718.8萬畝,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由2005年的0.413提高到2017年的0.515,節約農業灌溉用水15億立方米,相當於新建15座大型水庫的庫容。11325座病險水庫「摘帽」後,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536萬畝,休閒旅遊等綜合效益持續提高,成為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源泉。

    開發利用水能資源,農村水電「點亮」鄉村之夜,走出「以水發電、以電護林、以林涵水」之路。全省已建成農村水電站4512處,裝機達636萬千瓦,年發電量194.6億千瓦時,占全省年發電量的14.4%,相當於節約1534萬噸標準煤,分別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3835萬噸和20萬噸。        

    ——護生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全面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系統保護治理江河湖庫,加快水生態文明建設。

    河長制、湖長制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明確各級河長3.57萬餘人。2017年以來,我省發布5道總河長令,五級河長累計巡河達146萬人次,清理「僵屍船」3193艘,集中整治洞庭湖及湘資沅澧「一湖四水」流域工業污染、養殖污染等重點排污源,整治地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多個突出環境問題,河湖「顏值」明顯提升。

    把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做到了水資源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從粗放落後向節約高效轉變、從開發為主向保護優先轉變、從行政管理向綜合管理轉變,全省用水效率大幅提升,流域水體質量持續改善。與1997年相比,2017年全省萬元GDP用水量從1132.5立方米減少到96.1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從360立方米減少到67.5立方米。這些年我省農業連年高產穩產,而農業灌溉作為全省「用水大戶」,農業用水量不增反降,總用水量百分比由1993年的80.6%下降到2017年的57.6%,畝均用水量由621立方米下降到524立方米。全省主要江河湖泊水質達到Ⅲ類及以上河長占比由1997年的70.4%提高到2017年的98.8%。

    統籌推進洞庭湖水環境綜合治理,「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場景重現。2011年至2016年,持續開展洞庭湖區河道采砂整治和規範管理,年采砂量由3億噸減少到1億噸;從2017年8月開始,全面禁止自然保護區采砂,關停84處非法砂石碼頭,嚴厲打擊查處非法采砂;大力推進溝渠塘壩清淤、北部地區分片補水應急實施項目,有效改善垸內水生態環境。

    把水生態基因植入到城鄉生態文明建設之中。出台《湘江流域生態補償(水質水量獎罰)暫行辦法》,首次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長沙市、郴州市成為第一批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成國家級、省級水利風景區91處,近2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000平方公里,推動實施郴州引郴入燕等13個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建設。

    因為有了水,濱水之城才更加風姿綽約;因為有了水,文化古城才更加靈韻動人;因為有了水,人們的幸福指數才能不斷做著加法。今天,如果你站在橘子洲頭,俯視湘江,那你就會被長沙這座城市的生活品質折服;如果你漫步在湘江風光帶,看著和諧的萬家燈火,看著人們在親情之地上精細耕耘,心朝夢想,春暖花開,你更會感悟,這就是城市最美的風景。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人水和諧」的夢想正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成為現實。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以「改革活水、水利三湘」為主要內容的湖南水利改革發展實踐,讓一幅青山綠水、江山如畫的水生態文明圖景,正在三湘大地鋪展;一場關乎7300萬湖南人民福祉、關乎美麗湖南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正闊步邁向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