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班、分配、北漂…中國人「找工作」的40年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財經決策第一號ENNweekly«長按可復制)

本文轉載自11月30日微信公眾號「中國新聞網 」(ID:cns2012),作者:姚露 吳濤

1983年,鄒有華接了父親的班,當上了教師;1984年,鄒有智考進了國企;1991年,鄒有信被分配當上小學教師。

老鄒家三個兒子在上世紀80、90年代,用不同的方式找到工作。

再後來,有人追趕考公務員、事業單位的浪潮,也有人追求理想成了北漂、深漂……

接班、分配、北漂…中國人「找工作」的40年 職場 第1張

資料圖:人才市場一角。韓章雲攝

接班

1983年,僅僅讀了初中的鄒有華,在26歲時候頂替了父親的教師崗位。

「老大剛退伍沒有工作,還要養兩個小孩不容易,你現在讀大學(實際是技術學院),將來有更好的路子。」父親苦口婆心,勸鄒有智別往心里去。

父親以身體狀況為由提前一年退休,就是為了讓鄒有華的工作有著落,家里的日子好過一點。

頂替,也叫接班。1956年1月14日,原勞力部發出的《關於年老體衰職工以其子女代替工作問題復輕工業部的函》中首次提出,允許職工退休後招收其符合條件的子女參加工作,即職工退休、退職,子女頂替參加工作。

這一制度在1990年底被徹底廢除,鄒有華趕上了工作可子女接班政策的末班車。

「坐上車」的鄒有華文化程度不高,又當上了老師,表面上的不搭是本質矛盾的集中表現。雖然能領上薪水,鄒有華在學校卻跟不上教學節奏,很長一段時間適應不了工作。

1984年,在大哥鄒有華迷茫的那段時間,當時19歲的鄒有智在學校遇上了一家國有企業的招工考試,並且順利通過考試拿到了就職批准。

「那一年剛定了親,家里掏了不少錢(條件困難),自己根本無心學習,所以學沒上完,就去單位報到了。」鄒有智通過招工考試找到了這份月薪37元的工作。

接班、分配、北漂…中國人「找工作」的40年 職場 第2張

資料圖:長三角地區高校本碩博畢業生、社會人才等在對接會現場咨詢招聘信息。 魯毅 攝

分配

1984年,中國恢復高考第8年,廖萍一邊放牛一邊學習考上了貴州醫學院。她真切地體會了「知識改變命運」,當初的放牛娃如今已是貴陽當地一家醫院知名的主任醫師。

畢業後,廖萍和男友通過「統招」分配方式選擇到同一個地方就業,廖萍選擇了醫院,男友則分配到了免疫站。

由於畢業分配單位的好壞關係到每個學生的前途命運,盼望著分配一個好單位,是大學畢業生整個家庭的心願。

什麼叫好單位?有學者表示:「那時,人們的理想是‘科學家’、‘工程師’,待業青年也以‘上班’為首選,實在沒有出路才去幹個體或服務業。」

1989年,鄒有華的三弟鄒有信高中畢業考上了當地一家師范學院,3年學成後通過定向分配,到了離家50公里的鎮上當小學老師,一個月薪水68元,彼時大哥鄒有華接班父親的崗位已經6年之久,薪水是新人教師的兩倍左右。

與此同時,鄒有信的同學林惠儀以統招分配形式,選擇了自家鎮上的小學入職。

1999年以後,鄒有信通過自學考上了大學,「根據當時的要求,小學教師評級、退休憑職稱有學歷要求。」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是鄒有信和同齡人感受最真切的人生哲理。

分配工作的制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發揮了推動人才流動、協調地區利益的正向作用,但隨著經濟體制的改變,這種人才分配方式的弊端也愈發明顯。

1996年,大學生畢業分配工作的制度被正式取消。但直到2007年4月,隨著西藏取消大學生畢業分配,延續了50多年的畢業分配制度,終成往事。

此後,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決心到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闖蕩,年輕人中也開始有了「跳槽」。

接班、分配、北漂…中國人「找工作」的40年 職場 第3張

資料圖:2018年廣西中高級人才交流大會現場。 黃艷梅 攝

下海

改革開放之後,除了考試找工作、分配找工作,還有一批人快速接觸到「開放」的信息,開始了創業之旅,當時稱為「下海」。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廖萍的大哥廖健平聽說蜂窩煤生意很賺錢,就自掏腰包去城里學了蜂窩煤技術,在鄉下做起了蜂窩煤生意。

那個時候,很多地方農村的取暖、做飯主要靠火爐燃燒煤塊,由於煤炭儲存和生產的季節性,到了夏天就換成了燒柴,「但柴火得一直加,很麻煩。」

廖健平將煤渣、黃土、水和煤塊混合,打成蜂窩的形狀,賣到農村,價格便宜不說,還方便許多。

「1塊錢一堆的煤渣通過技術加工之後做成蜂窩煤,價格翻了10倍!」廖健平因為蜂窩煤生意成了鎮上第一個「萬元戶」。

1990年,廖萍的二哥廖建軍用家里資助的幾千塊做起始資金,幹起了肥料供應商。不過他的生意模式和當時「開門店等人上門買東西」的模式不同,他是「送貨上門」。

廖建軍還有一個商業小秘密,在資金充足之後,他會在淡季的時候去肥料廠囤貨,在農忙的時候賣出去。本身送貨上門就有優勢,加上淡旺季肥料的差價,廖建軍的生意如火如荼。

接班、分配、北漂…中國人「找工作」的40年 職場 第4張

資料圖:人才市場里的求職者。 韓章雲 攝

北漂

2010年的國家公務員考試100萬人競爭1.5萬餘崗位。鄒有智的女兒鄒瑩瑩是參考大軍中的一員。

在此期間,她同時還報考了縣城幾家銀行、電視台招聘,只不過,都無疾而終。

「望子成龍最好是當公務員,望女成鳳最佳是進事業單位。」那幾年,在家長的眼中,無論公務員、事業單位中的哪一個,都代表著一只「鐵飯碗」。

2010年鄒瑩瑩公務員考試又一次落榜。

「要不再試試隔壁縣的教師崗位?」教師,是家人們最後的底線。

2011年,鄒瑩瑩一共跑了近40場考試,最終考上了臨縣一個偏遠山區的小學教師的崗位。至此,鄒瑩瑩解脫了,家人們也松了一口氣。

接班、分配、北漂…中國人「找工作」的40年 職場 第5張

資料圖:公務員考試臨近,天津一家公務員培訓班里「人滿為患」。 張道正 攝

2014年,鄒瑩瑩的表妹吳筱大學畢業,「這孩子不聽話,安排好的路不願意走,非要出去活受罪。」

父母說的「活受罪」,指的是吳筱放棄了當地一家知名媒體的記者崗位,非要去深圳「見世面」,做一個水土不服的「深漂」。

「我一生下來就在以家為中心的方圓幾十公里轉悠,從小學到大學,連最後找工作都在離家兩站公交站的地方。」吳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未來,但絕不是父母安排的這樣。

2015年剛過完年,吳筱就收拾了行李,和朋友一起到深圳一家創業公司上班,在這里她見識到了「996」的工作模式,體驗了自力更生的無助,也真正明白了「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的道理。

過去3年,吳筱在深圳一家報社做過調查記者,去過上海一家金融公司做過品牌策劃,現在她是北京一家外企的公關,成為「北漂」。吳筱目前正在準備明年去香港進修的事情,「算是充實自己,也算是給這幾年一直忙碌的自己放個假。」

1978年離現在的我們相去甚遠,但改革開放的影響始終如影相隨。從接班、招工考試、分配工作到自主就業,年輕人對待工作的態度,從養家糊口的基本需求演變到對自由、夢想的追求。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延伸閱讀一:

90後大學生就業觀念調查

本文刊於《了望》2018年第5期

文/《了望》新聞周刊記者陳燕 張康喆

2018年校園招聘正如火如荼進行時,清華大學2018屆碩士研究生李鋒顯得格外淡定。原來他早已與蘇州一家智能科技初創公司簽約,成為該公司的一名90後合夥人。

因為對技術研發興趣濃厚,在校期間李鋒曾到師兄成立的智能科技初創公司實習,行業的發展前景、公司的價值理念和自由平等的工作氛圍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對他而言,找到一份解決北京戶口的工作並不難,但他還是選擇離開北京,去尋找更廣闊的人生舞台。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就業形勢的不斷變化,如今已是求職群體主體的90後大學生的擇業觀念正在悄然變化。

  • 從企業性質來看,他們對體制內單位的青睞程度有所下降,就業選擇愈發多元;

  • 從地域分布來看,他們開始從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向二三線城市分流,從東部發達地區向中西部分流;

  • 從擇業影響因素來看,個人興趣和企業文化氛圍得到更大關注。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做到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820萬人,就業創業工作面臨複雜嚴峻的形勢。

接受《了望》新聞周刊採訪的專家建議,在充分了解大學生就業觀念變化的基礎上,從高校、社會、政府等多方發力,更好解決大學生就業中的新問題新矛盾,以做到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求職不再獨求「穩定」】

無論是2017年走紅網路的清華大學遊戲主播石悅,還是賣米粉的北京大學90後法學碩士張天一,越來越多90後大學生求職時「不走尋常路」,「穩定」不再是他們的首要考量因素。

北京一所高校2017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該校2017屆畢業生進入國有企業、政府機構、科研或其他事業單位工作的人數僅占32%,而進入民營企業或個體企業的占43%,進入中外合資、外商獨資企業的占23%。

該校新聞學院輔導員孫玉認為,現在很多大學生不是很在意體制內外的區別,而「做到自我價值」「發展空間」「更平等的溝通氛圍」等因素對他們的吸引力更大。

「受父母一代的影響,正式、編制、平台、戶口是我找工作時的主要考慮因素。」2001年參加工作的70後陳先生說,他們那一代人往往覺得,體制內工作才是「正式」工作,遊戲主播、賣米粉只能算打零工。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蘇中興認為,過去,70後、80後畢業生求職傾向於穩定有保障、福利待遇好的國企、央企或事業單位等,但隨著市場經濟、互聯網及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民營企業顯示出強大活力。無論是薪酬待遇,還是文化和管理機制建設等方面,民企對90後大學生都更有吸引力。

除了就業選擇、求職方向越來越多元外,90後大學生在工作地域選擇上也不再局限於一線城市。例如,近幾年京內畢業生留京意願已經明顯下降。「北京生活壓力太大,工作節奏太快,這不是我理想的生活,在長沙生活的幸福感更高一些。」中國傳媒大學2018屆本科生肖宇傑畢業選擇回家鄉長沙,成為一家民企的新媒體「小編」。

在蘇中興看來,高校畢業生向二三線城市、中西部地區分流,一方面是越來越多大學生考慮到未來的生活成本,認為一線城市生活壓力較大。另一方面,受到近些年國家一系列基層就業優惠政策的激勵,再加上一些二三線城市快速發展並相繼出台人才優惠政策,越來越多畢業生選擇到中西部或家鄉所在省的省會城市等地區就業。

落戶降門檻、買房有補貼、創業給政策……2017年以來,武漢、長沙、成都、西安等十多個城市,先後出台力度強勁的人才吸引政策,被輿論稱為新一輪「搶人大戰」。

「蘇州在科技創新創業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我們公司就享受到房租減免、免費宣傳、項目合作等福利。這是我選擇畢業離開北京、來這里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李鋒說。

【別讓「慢就業」成為「懶就業」】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有一個新特點,那就是「慢就業」。在中國勞力學會副會長蘇海南看來,所謂「慢就業」,是指大學生畢業後不著急工作或讀書深造,而是選擇遊學、支教、在家陪伴父母、創業考察等來慢慢考慮和安排人生道路。

蘇中興認為,無論是選擇自由職業,還是選擇「間隔年」,高校畢業生「慢就業」,一方面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少家庭經濟壓力小,孩子沒有迫切的就業需要。另一方面,大學生本來就處於探索人生價值的階段,而社會價值觀和評價體系越來越多元化,青年人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

受訪專家表示,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大學生畢業後停一停,想清楚再就業,無可厚非。但需要警惕的是,別把「慢就業」當成「懶就業」的借口。

工作和設想有差距,不想幹;符合預期的,自己的能力又夠不著。於是,有的高校畢業生寧願當「啃老族」,也不願「降格以求」……如此「懶就業」成為當下部分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縮影。

參加工作兩年多,中南大學2016屆本科生羅倩(化名)已經換了三份工作。「畢業時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就隨大流簽了一家磷礦公司。」羅倩說,入職後發現工作環境惡劣,工作內容和性質也跟自己的預期完全不同,她不到半年就辭職了。後來,羅倩來到一家廣告創意公司,因加班多、應酬多,再次跳槽到一家事業單位,但嫌薪水低,又去了某房地產公司。

《了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發現,像羅倩這樣的90後高校畢業生不在少數。蘇中興認為,求職前準備不足,缺少清晰的職業規劃,不具備勝任工作所需的能力素質,和求職後再學習不足,不能適應崗位和自身長遠發展,是當前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兩大主要問題。

「盡管當前90後大學生就業觀有所轉變,就業方式更加多元,但很多人擇業時仍然處於迷茫狀態,甚至就業後短期內頻繁跳槽,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求職者缺乏清晰的職業規劃,對自身人生價值沒有深入思考。」蘇中興說。

此外,當前一些高校畢業生還存在盲目創業、跟風創業情況。在蘇海南看來,這其實也是職業規劃不清晰的體現。「大學生創業,不僅要有創業的意願,還要具備創業的能力和條件,然後再去選擇適合自己又符合市場需求的領域努力開拓。」蘇海南說。 

【多方合力促更高質量就業】

針對90後大學生就業的新特點新問題,多位受訪專家建議,制定清晰的職業發展規劃、培養良好的職業學習習慣是關鍵。此外,大學生在求職前,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升,更要培養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合理調整期待,切不可眼高手低、好高騖遠。

多位大學畢業已就業的「過來人」在接受《了望》新聞周刊採訪時表示,「去參加招聘時才發現,學校的知識更新速度滯後於社會發展需求,很多知識和技能其實我們並不具備。」「希望學校能提高就業服務水平,為大學生提供更細致、具體的就業指導,比如定期心理輔導、一對一幫助制定職業規劃等。」……

「當前技術變革和知識更新換代速度很快,有的用人單位感到畢業生到了企業後,在校所學知識不能直接上崗發揮作用。」蘇中興說,從高校角度出發,除了要抓好畢業生就業服務相關工作外,更應注重開發學生的就業「軟技能」,例如思考能力、行動能力、合作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等。

另外,高校應結合市場需求,適度調整專業結構,加強與用人單位的交流合作,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

受訪專家表示,做到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科學完善的政策措施是根本保證。「政府可主要從就業、創業和基層三方面政策發力。」蘇海南說,此三者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政策系統:其中最主要的,是把大學生就業的各項政策落實到位;其次要繼續完善和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扶持政策,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為有意願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提供更多扶持。

作為補充,政府還應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到二三線城市創業。這些地區也應做好對接工作,「以中西部地區為例,應主動利用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和符合人才發展的待遇福利,想方設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蘇海南說。

此外,政府還應主導完善公共服務,整合社會資源和媒介管道,打造多層次全方位的就業信息交互平台,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更加及時、有效的引導和幫助。


延伸閱讀二:

「人才紅利」時間到,大學生找工作更容易了?

來源:《光明日報》10月6日(《從「就業難」到」香餑餑「,大學生突然搶手原因何在》)

近年來,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逐年增加,「就業難」之呼不絕於耳。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795萬人,比2016年又多出30萬人。沒想到,就在這一年,落戶口、發補助、買房優惠、個稅減免……全國多個城市向大學畢業生拋出了政策大禮包,暢快改寫了以往「就業難」與「用工荒」並存的尷尬局面。這場新型人才爭奪戰的背後,折射了哪些社會變化?

總監制:王磊

監制:程瑛

責任編輯:王婷、楊萌


任何事宜請後台留言

或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喜歡的朋友請多多分享

長按指紋自動識別二維碼即刻關注

接班、分配、北漂…中國人「找工作」的40年 職場 第6張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