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一、孩子比你想像的還弱小
我被做了父母的朋友問過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孩子不願意跟我說話,怎麼辦?
這是一個長期積累出來的問題,不是一句兩句話就能解決的,對於這一類問題,我一般都採用引導思維的方式。我先會問我的朋友:回想一下你自己小的時候,你願意跟父母說話嗎?尤其是心里話。如果你也不願意,是什麼原因呢?這個原因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是的,你的原因就是你孩子不願意跟你說話的原因。雖然時代在發展,我們可以跟孩子們有代溝,但人性是一樣的。
如果細分,孩子不願意跟父母說話的原因很多,今天就先從當父母的說話講起。
心理學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5歲的女孩不願跟父母說話是經常對著一只毛絨玩具熊自言自語。父母以為孩子得了憂鬱症,急得不行,四處求醫。多次心理治療後,女孩說了一句話,讓父母當場淚奔。女孩說:「因為玩具不會開口罵我。」
原來,女孩的媽媽性情急躁,經常無意間說孩子:
「你別添亂了……」
「哭什麼哭?」
「你怎麼這麼笨呢?」
……
媽媽這些情急之下的口頭禪,在孩子心中居然成了嚴厲的責罵。
為了不惹媽媽著急、生氣,她開始疏遠媽媽,不跟媽媽說話,也不願意跟其他人交往,經常一個人躲在房間里跟玩具熊說話。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也有過這樣一次類似的體會。放暑假的時候,父母把我送到了姨奶家玩兒。姨奶家有個二姑姑是當兵的,正趕上她回家探親休假。二姑姑在我眼里就像神仙一樣,她好像始終罩在一個光環里,她一身神氣的軍裝,漂亮的面容,好聽的說話聲音,都讓我羨慕不已。所以能跟在她身邊就是我最榮耀的事,有一天晚上,她在家里的坑上畫著什麼東西,我忘了,我就邊上幸福的陪著她、看著她,一會她突然轉到另一邊時,我擋了她的一下,她不耐煩地說:「去去去,邊兒上去,小破孩兒,別礙事。」就這一句話,我當時就從雲端掉到了地上。我委屈的自己跑到另一個坑上,面朝里躺了下來,兩行淚水怎麼也止不住了。從那一刻開始,她再說的每一句話都那麼刺耳。幸好她只是二姑姑,暑假結束後我回家了。可是這件事在我心里一直存留到現在。後來我長大了,再看到二姑姑時,我自己都奇怪當年的情緒是從何而來。不是當年的二姑姑變成了普通的退休工人就不可怕了,而是自己當年太小,我是在用不及人腰處的眼睛看世界,而從天上飄下來的每一句話對我來說,都如天降神物,要麼是陽光和煦,要麼是暴雨傾盆,我不會躲,不會分析,一切憑直覺。
這就是孩子,他沒長大的時候,你的一點不經意,也許就傷害了他幾十年。
我們明明那麼愛孩子,卻忽略了那些無意無心說出的口頭禪,它們像一把把小刀,在孩子幼小的心上劃出深深的傷痕。
《超級演說家》中有句話:你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鏈,從不對孩子隨心所欲地說話。
二、這里有你常說的口頭禪嗎?
1、控制孩子
下面這五類口頭禪,是不是很熟悉?
「你給我聽好了……」
「我說不行就不行!」
「寫完作業睡覺去,現在就去!」
這些霸道、專制的話語是控制孩子的工具,不允許孩子有異議和自己的思考。
時間長了,要麼收獲一個同樣霸道、專制的孩子,要麼收獲一個內向、懦弱、社交能力觸底的孩子。
嚴密不透風的親子之愛,有時就是傷子之劍。
父母懶一點,給孩子一點自己做主的機會,又何妨?
2、否定孩子
「哭什麼哭,不許哭!」(否定情緒)
「這有什麼可怕的?」(否定感受)
「你別給我添亂……」(否定能力)
「你看看別人……」(否定努力)
不停地否定孩子,也是一種可怕的心理控制。
孩子是依靠周圍人的評價來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價值感的。
一個不被允許哭、發脾氣、失敗的孩子,會嚴重壓抑自己,並通過一些非正常途徑釋放內心壓力。
比如有些孩子性情暴虐、愛穿奇裝異服、愛啃咬指甲,大多是因為經常被否定,只好通過這些方式引起注意或者釋放壓力。
小時候經常被否定的孩子,一生都會苦苦追求他人的肯定。
3、數落孩子
「你可真夠笨的!」
「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
「看吧,早就告訴你了……」
經常被父母這樣數落的孩子,會挫傷自尊心。
他們會真的覺得自己很笨,什麼都做不好,更不願意去嘗試什麼挑戰,逆反心理嚴重。
我認識一個性格極其內向的13歲男孩,常年被父母帶去各大醫院醫治一個他難以啟齒的毛病——尿床。
多年醫治無果,竟是一位心理醫生將他治愈。
原來,從他4歲第一次尿床開始,父母就不停數落、羞辱他,有次還當著鄰居的面,在濕床單前打了他。
屈辱和壓力催生了強大的心理負荷和行為反復,也嚴重影響了性格的良性發展,令人惋惜。
孩子很多生理上的疾病,也許病根在心上。
4、抱怨孩子
「要不是因為你,我不會這麼累。」
「要不是因為你,我們早離婚了。」
「如果你聽話,我們家就不至於……」
「都怪你……」
養孩子確實很耗費體力、心力,誰也不能保證每天面對孩子都是和顏悅色。
只是,再忙再累,負面情緒再多,也最好不要把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更不要讓孩子背負自責、內疚和負罪感。
否則,只會讓孩子不停壓抑自己,討好父母,戰戰兢兢地看父母臉色過日子,何其殘忍?
有個孩子,每次父母一吵架,他都會病一場。忙於照顧他的父母,也就忘了彼此間的矛盾。
孩子發現生病可以阻斷父母的爭吵,更不會讓他們遷怒自己,於是開始裝病。
不妙的是,裝病最後變成了真病,心理暗示讓身體產生了規律性的誤解。
5、威脅孩子
「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再這樣,媽媽就生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有個媽媽跟我抱怨:「真希望孩子身上有個開關,一按就不哭,不鬧,不討人煩。」
那只能是機器人,可不是我們精力充沛、鮮活爛漫的孩子。
孩子一生的幸福都源於父母給予的安全感,建立的前提就是尺寸合適的的愛和接納。
如果表現得好,父母就笑臉相迎;表現糟糕,父母就冷若冰霜。那麼孩子就會產生恐慌:
我乖,才能得到愛;我不乖,就會被拋棄。
恐慌會嚴重破壞安全感。
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我們希望孩子滿載本領,展翅高飛,很多時候又在無意識中用這些口頭禪奚落他、打擊他、挫敗他,天底下,真是沒有比父母更矛盾的人了。
三、父母的態度里,真的藏著孩子的未來。
心理學上說:壞會比好更有力,更讓人難忘。
那些負面的情緒、情感和記憶會比正面的影響更大。
科學家們發現,應激語言傷害會讓發育中的大腦發生部分永久性的改變。因語言暴力而造成的傷害,愛是很難治愈的,因為身體有記憶。
那怎麼辦?避免傷害的唯一辦法,就是盡量不讓它發生。
教育家顏元曾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這些孩子愛聽的口頭禪,父母們不妨多說說:
1、正面鼓勵
「相信自己,你沒問題的!」
「試一試,成功不成功都沒關係!」
「多做幾次,會越來越好的!」
父母的鼓勵,是孩子成長的最大動力,也更能塑造樂觀、積極、向上、自信的個性。
2、給予尊重
「你既然想好了,爸爸媽媽支持你!」
「爸媽尊重你。」
「我想聽聽你是怎麼想的。」
孩子越大越不想被掌控,給予尊重,適當放手,不失為一種與時俱進的育兒智慧。
3、感同身受
「這次沒做好/考好,你心里也不舒服吧?」
「我知道你的感覺,它叫憤怒/難過/失望/不舍,我也經歷過。」
「如果你想哭,別憋著,哭一會兒吧!」
多去感知孩子的處境、情緒和情感,給予共情,能讓親子之間的連接更緊密。
4、交出選擇權和決定權
「這件事,你自己來決定就好了!」
「你可以選擇……或……」
當孩子不想遵從父母的決定,給出幾個選擇可能避免溝通上的僵持。
5、給孩子中肯的建議
「哭鬧解決不了問題,最好用道理來說服我。」
「我愛你,但不喜歡你這麼做。」
「如果再耐心點,相信會更好!」
把意見放在肯定後面,會讓孩子更易接受。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塑造,目標永遠不是完美,而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在電影《墊底辣妹》里,面對成績差、自卑又想自暴自棄的女兒,媽媽的支持讓人感動:
我希望孩子們可以茁壯成長,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與全世界為敵,我也要站在她這一邊。
在媽媽和老師的鼓勵下,女兒完美逆襲。
會說話的父母,他們孩子基本不會差。因為從小得到的愛,就是一輩子的鎧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