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社會改革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1940年1月,毛澤東在《中國文化》創刊號上發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後在《解放》周刊發表時改名為《新民主主義論》),標誌著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成熟,第一次向全國提出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設想。毛澤東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標是要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這種新民主主義共和國,一方面和舊形式的、歐美式的、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的共和國相區別,那是舊民主主義的共和國,那種共和國已經過時了;另一方面,也和蘇聯式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的共和國相區別,那種社會主義的共和國已經在蘇聯興盛起來了……但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還不適用於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革命。因此,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革命,在一定歷史時期中所採取的國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種形式,這就是所謂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其國體是「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政體是「民主集中制」。「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政治,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社會改革 歷史 第1張

《新民主主義論》

  中國共產黨提出新民主主義之後,就把陜甘寧邊區作為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的試驗區。

陜甘寧邊區是新民主主義的方向

新民主主義理論構架完成後,1940年3月,毛澤東曾講:「邊區的方向,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方向。現在全國要辦新民主主義,有沒有一個樣子呢?我講已經有了。陜甘寧邊區就是模範」。同年9月,毛澤東又講:「邊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是否新民主主義?我們的答復是的。」陜甘寧邊區(下文簡稱「邊區」)成為新民主主義政權建設的試驗區,中國共產黨的各種政策首先在這里進行試驗,再推廣到全國各地。

  為了按照新民主主義理論建設陜甘寧邊區,中共中央西北局成立專門委員會,起草《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又稱「五一施政綱領」),初稿完成後,「毛主席親自改寫了其中的大部分,並由他最後修改定稿」,由中央政治局批准於1941年5月1日頒布。

  在政權建設方面,規定陜甘寧邊區建設「三三制」的政權,要求在根據地政權中共產黨員應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保障一切抗日人民,包括地主、資本家、農民、工人的人權、政權、財權以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信仰、居住、遷徙的自由。改進司法制度,堅決廢止肉刑,重證據,不重口供。厲行廉潔政治,嚴懲公務人員的貪污行為,禁止任何公務人員假公濟私行為,「共產黨黨員有犯法者從重治罪」。

  在經濟方面,發展農業生產,實行春耕秋收的群眾動員,解決貧苦農民耕牛、農具、肥料、種子的困難。在土地已經分配區域,保證一切取得土地的農民之私有土地制。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在土地未經分配區域保證地主的土地所有權及債權,但要減低佃農租額及債務利息;佃農要向地主繳納一定的租額,債務人須向債主繳納一定的利息,政府對租佃關係及債務關係加以合理的調整。發展工業生產與商業流通,獎勵私人企業,保護私有財產,歡迎外地投資,實行自由貿易,反對壟斷統制,同時發展人民的合作事業,扶助手工業的發展。調節勞資關係,實行十小時工作制,提高勞力紀律,增加勞力生產率,適當地改善工人生活。實行合理的稅收制度,居民中除極貧者應予免稅外,均須按照財產等第或所得多寡,實施程度不同的累進稅制,使大多數人民均能負擔抗日經費。同時健全財政機構,調整金融關係,維護法幣,鞏固邊幣,以利經濟之發展與財政之充裕。

  在文化教育方面,推行消滅文盲的政策,推廣新文字教育,健全正規學制,普及國民教育;獎勵自由研究,尊重知識分子,提倡科學知識與文藝運動,歡迎科學藝術人才。從上述內容來看,《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內容完全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邊區施行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方針。

陜甘寧邊區

是全國最早做到民主普選的地區

1937年3月,中國共產黨宣布改蘇維埃制度為民主共和制度,陜甘寧蘇區改為陜甘寧特區。為做到這種轉變,4月,成立了選舉法起草委員會和組織法起草委員會,5月,頒布《陜甘寧邊區選舉法條例》。規定「凡居住在陜甘寧邊區的人民,在選舉之日,年滿十六歲的,無男女、宗教、民族、財產、文化的區別,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除漢奸外,「都是邊區的公民」。接著,根據選舉法,邊區率先實施普選。陜甘寧邊區通過普選,完成了由蘇維埃政權向抗日民主政權的過渡。在邊區第一屆各級參議會選舉中,「平均70%以上是參加了選舉的」。通過普選建立了民主政權。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社會改革 歷史 第2張

豆選法是當時鄉村地區普遍使用的選舉方法

  在鄉村,村民有監督鄉村政府的權利,鄉村問題不再是某個鄉紳或地主說了算,而取決於鄉參議會與村民大會,在每次鄉議會選舉中,政府都要向選民做工作報告,選民如果對政府工作不滿意,則提出質問或批評。在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鄉村民眾從來沒有像這樣積極參與到鄉村政權中來,這是邊區民主政治一個成功的范例。這次普選,對中國共產黨主管的其他根據地政權建設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民主選舉有很強的示範意義。

在政治制度上

創造性的建立「三三制」政權體制

「三三制」是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實行新民主主義政治制度的偉大嘗試。1940年3月6日,毛澤東在起草的一份黨內指示中,他指出在抗日民主政權的「人員分配上,應規定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人士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必須使黨外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因為他們聯繫著廣大的小資產階級群眾。我們這樣做,對於爭取小資產階級將有很大的影響」「給中間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目的在於爭取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這些階層的爭取,是孤立頑固派的一個重要的步驟」。這就是「三三制」政權改革方案。「三三制」政權改革的目標是將邊區政權建設成中國共產黨主管下的多黨合作的統一戰線政權。「三三制」成為抗日根據地進行政權建設的一項大政方針。

  為徹底貫徹「三三制」政權建設,《解放日報》發表社論指出:「‘三三制’是現階段中國革命所需要的政權形式」,如果不懂得這點,「就會有亡國、亡黨、亡頭的危險!」把是否能夠成功做到「三三制」政權改革提升到「亡黨、亡國、亡頭」的高度。正因為有這樣的認識,從1941年到1942年,陜甘寧邊區圍繞著貫徹「三三制」進行政權建設,通過普選、聘請以及共產黨員辭職等辦法,使邊區政府、參議會和大部分縣、鄉政權在人員結構上實行了「三三制」。就連1944年到延安參觀的國民黨黨報的記者也不得不承認:「許多人懷疑共產黨對於三三制的誠意,以為他們幹這一套只是掩人耳目的把戲。這是錯的,我可以說,共產黨施行三三制,並非假的,因為依它的力量,它本來可以包辦,而今確然有不少黨外人士參加行政工作,例如邊區政府中,副主席李鼎銘,是米脂富紳,建設廳長霍子樂,教育廳長柳湜,副廳長賀連城,參議會副議長安文欽,都是有名的黨外人物。這不能不算是共產黨對自己的約束」。足見,陜甘寧邊區「三三制」政權改革是比較成功的。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通過建立「三三制」政權和黨外人士實行友好合作,也贏得了黨外開明人士的讚同和支持,為中共取得全國執政地位奠定了基礎。

建立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制度

保護各種經濟健康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名義上受國民政府行政院管轄,但實際上仍然是在中國共產黨主管下的獨立自主的政治、經濟區域,邊區的社會性質、政治制度和經濟政策與國民黨統治區截然不同,國民政府的經濟制度既不適宜於邊區也不能施行於邊區。另外,1939年1月國民黨在五屆五中全會上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政策。用重兵包圍陜甘寧邊區,在軍事上不斷發動摩擦事件,在經濟上嚴密封鎖邊區,禁止必需品流向邊區。皖南事變後,國民黨停發了八路軍的軍餉,使邊區處於極度困難的境地。毛澤東曾說:「一九四○年和一九四一年,國民黨的兩次反共摩擦,都在這一時期。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襪,工作人員冬天沒有被蓋。國民黨用停發經費和經濟封鎖來對待我們,企圖把我們困死,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因此,獨立自主地發展經濟,是邊區當時「刻不容緩的迫切任務」。要獨立自主的發展邊區經濟,必須有完整可以運行的經濟制度。

  為落實中共在根據地的經濟政策,陜甘寧邊區頒布一系列規範經濟運行的立法。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各種經濟立法主要在1941年至1942年最困難時期,頒布法律、法令、規章制度有100餘項,內容涉及地權與租佃關係調整、農業生產與農業投資、救國公糧與工商稅收、財政預決算與公債、植樹造林與環境保護、食鹽統銷與專賣、銀行制度與金融管理、進出口貨物管理、煙酒專賣與控制酒類生產、合作制經濟、交通建設、實業投資等,包括邊區經濟建設的方方面面。邊區的經濟法規立足點在於保護、扶植、獎助邊區經濟,調整和規範社會經濟關係與經濟秩序,旨在保護邊區建立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和各種經濟成分的合法權益。通過這些政策和法規,邊區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建立起來,並取得良好的績效。

  新民主主義經濟的最大優勢在於保護各種經濟成分健康發展。陜甘寧邊區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由公營經濟和私營經濟組成,而且私營經濟在邊區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共七大閉幕前夕,《解放日報》發表了《關於發展私人資本主義》的社論,全面論述了中共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主張:「中國共產黨人,對於發展私人資本主義的主張,綜合起來就是:我們是主張發展私人資本主義的,這種發展,應在‘不操縱國計民生’的條件之下,並且在發展私人資本主義的同時,也要發展國營經濟和合作社經濟。在這樣的基礎上,擴大發展資本主義,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是對於各階層人民都有利的。」這一社論的發表,表明了發展資本主義是中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經濟政策。因而,邊區經濟法規的制定,不僅保護了公營經濟,更保護了私營經濟的合法權益。在邊區私有土地、租佃權利、債務、私有財產、私營廠礦企業及私營商業等都受到法律的保護,邊區政府鼓勵發展私營經濟,對私營經濟在貸款、原料、稅收、銷售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從法律法規上得到了確認,不同的經濟成分都得到了有效保護。

陜甘寧邊區鄉村社會改造與建設

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鄉村社會改造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如晏陽初主管的平民教育會在河北定縣,以梁漱溟為代表的鄉村建設派在山東鄒平,中華職業教育會在江蘇昆山,盧作孚在四川北碚進行鄉村改造活動等,這些在抗戰前曾風靡一時。但與中共在陜甘寧邊區鄉村社會改造比較,顯得微不足道。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十分注重鄉村社會改造,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主要表現在:(1)通過減租減息和土地改革,解決了土地問題,使地主經濟在鄉村不再占有統治地位。(2)通過民主選舉建立了鄉村基層政權,真正做到了老百姓當家做主;(3)通過舉辦農民識字班、農民夜校等社會教育,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逐漸有了民族意識、國家意識和社會意識,願意為民族、國家和社會服務;(4)實施普及教育,改變了過去只有富人孩子可以讀書的現象,大多數農家子弟得到了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5)通過合作制經濟,把分散的勞力力、經濟生產組織起來,改變了中國農民過去一盤散沙現象,農民逐漸有了協作精神。(6)邊區政府採取措施,對鄉村社會進行治理和整頓,長期以來困擾邊區鄉村的土匪問題、鴉片問題、二流子問題都解決了,使邊區鄉村社會面貌煥然一新。(7)邊區政府提倡科學,反對迷信,廢除纏足陋習,實行新婚姻法等,在邊區形成了新的社會風氣。(8)建立初步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了鄉村社會抗災、減災和防災的能力。與抗戰前的鄉村建設派相比,邊區的鄉村社會改造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是徹底的而不是表面的。邊區的鄉村社會改造,可以說是在抓住了中國農村貧窮原因的症結的基礎上進行的,提出並實踐了許多值得注意的中國鄉村的社會問題,如鄉村土地問題、政權問題、經濟問題、教育問題、治安問題、婦女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等等,這些問題構成了中共解決農村問題的基本理論、政策和方法。

  總之,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進行了一系列社會改革,這些改革總體來說是成功的,不但使中共在陜甘寧邊區局部執政獲得成功,而且為中共取得全國政權後進行國家建設積累了經驗。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社會改革 歷史 第3張

作者:黃正林

編輯:王富聰段妍妍

文史e家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絡我們獲取版權。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社會改革 歷史 第4張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社會改革 歷史 第5張

除了帶給您優質黔貨

更希望我們能帶您

去了解貴州深山里的故事

敬請關注

博愛扶貧雲商城

那家網/蘇寧易購

黔貨出山,我們在努力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