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身體健康,卻想一了百了」,大概是這樣形成的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詢師

心理學:「身體健康,卻想一了百了」,大概是這樣形成的 健康 第1張

  在我第二次親自送走親人的時候,我已經對幸運和不幸運的定義有一些模糊了。因為我也和其他所有人一樣,覺得這兩位親人正值壯年,怎麼可能得重病,還因重病相繼離開,只留下白髮人和尚在學校的我的弟弟妹妹。

  是的,我也知道人生無常,該發生的事情也總會發生。可當我看見他在彌留之際抱著自己的父親、我的爺爺掙扎著大聲喊著「爹,我疼,救救我」的時候,我不知道該感受到些什麼,是生命的脆弱、現實的殘酷,亦或是人間本就蒼涼。

  接著沒幾年,他的妻子、我弟弟妹妹的母親,也因著癌症離開了。

  在她住院的那些時日,我沒有經常去看她,或者心里面只是抱著一絲僥幸,覺得只要不去,問題就不會惡化。但這終究只是逃避,終究只是變成了午夜12點,剛洗過澡頭髮還沒幹就催著往老房子趕的電話。

心理學:「身體健康,卻想一了百了」,大概是這樣形成的 健康 第2張

  醫院的救護車只是先我們5分鐘到達老房子。院子里也有了一些老鄰居,爺爺奶奶,還有我那還在上學的弟弟。接著,就按照習俗置辦所需之物,按照習俗把她送到了他身邊。

  沒有人該經歷這些、沒有人想經歷這些,可我們也都得經歷這些。

  現在回想起來,我有些記不起爺爺當時的狀態,只記得他一直在忙里忙外,奶奶偶爾幾次情緒失控。但我記得,從那件事之後,二老的重心就已經放在了還在上小學的妹妹身上了。

  我不知道,如果我經歷這樣的事情,是否也能像他們一樣,沒有受到太多的影響,或者他們只是因為不想兩個人走後有太多牽掛,所以才更加重視留下的人。

  可他們已經八十了,在晚年還要承受這些,真的難以說是幸,還是不幸了。

心理學:「身體健康,卻想一了百了」,大概是這樣形成的 健康 第3張

  可,這就是人生啊。即便一萬分不舍,該走的人留不住、想要的東西不可能全都得到、覺得不該發生的事情也會發生、不如意和挫折總是自來熟。

  想想也是蠻難的,我們用大部分時間活在歲月靜好、一切還不錯的狀態里,生活不管我們是否準備好,就用一瞬間就教會我們,生命有多脆弱

  突然間想起來在有一期《向往的生活》里,黃磊說自己和妻子演了這麼多年的《暗戀桃花源》,演了這麼多次分別,是不是真到離開的時候,心里面不會那麼難受。

  死亡,這個我們都會遇到的終點和避之不及的話題,其實一直也都埋藏在我們的心底,或者就像那時候的我一樣,覺得不看到、不提及,就不會發生。但生活遠比我們要任性,遠比我們能承受。

  或者,就是因為它這麼能承受,所以才有資格和能力任性吧。

心理學:「身體健康,卻想一了百了」,大概是這樣形成的 健康 第4張

  記得剛入行心理咨詢師的時候,遇到一位前輩這樣說過「沒有真正經歷過生死的咨詢師,並不是一個入門的咨詢師」。

  他那時候跟我們解釋說,並不是自己的生命被威脅,而是經過所有努力,你企圖挽留的生命,最終還是被死神帶走,或者自己選擇了斷。起初對這些話沒有多少體悟,並沒有什麼理解,後來積累做了幾千小時的輔導後,也突然有了一些思考。

  但這些思考的由來要感謝那些來訪者。如果沒有為了避免來訪者走極端,而經歷的徹夜交流、沒有盡了最大努力,但收效甚微的無力、沒有來訪者單純情緒發泄的攻擊和否定、沒有因懷疑而產生的自我懷疑,也就不會明白這個行業所要承擔的並不比醫生來的少,所要承擔的無力,並不比那個因為沒能留住手中的生命,而崩潰痛哭的醫生來的少。

  可能,從某個層面來說,要承擔的更多吧。畢竟每次輔導都需要面對質疑、建立信任、交心,而輔導結束,卻要自己做剝離,自己走出來。縫起來,又強行撕開,還真是個孤單的活兒。

心理學:「身體健康,卻想一了百了」,大概是這樣形成的 健康 第5張

  也是基於這些,我才和那些想要進入這個行業的朋友說,這個行業是高危行業,如果你承擔不了這些,就不要耽誤自己

  是啊,說到承擔,咨詢師其實也只是普通人,也有情緒崩潰的時候。說起來,我的手機里一直存著一首歌,是中島美嘉的《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雖然不怎麼懂日語,但每每聽起都能感受到她聲音里那種頑強而有力的在失望中的堅持、在失望中的希望,都能感覺到一絲放鬆、一絲洗滌,也有了一些心力能夠繼續走下去。

  昨天看到朋友圈有人發了這首歌,就習慣性的點進去聽了聽,突然看到評論里有這樣一句話「你們有手有腳健健康康,卻想著一了百了,而我有尿毒症,卻只想著要活著」,感覺心里面某個點一下子被擊中了。

心理學:「身體健康,卻想一了百了」,大概是這樣形成的 健康 第6張

  健健康康,卻想著一了百了

  01

  佛洛依德老爺子曾經提出來過,人有生的本能,這種本能讓我們有力量去往利於生存、延續的方向發展;而人也有死的本能,它對應著攻擊、毀滅,不斷驅使著我們對自己進行著一些破壞。

  我覺得死的本能,也並不是真的想要求死。因為我們雖然有時候口口聲聲說著想要自殺,但其實只是想以自殺解決眼前的窘境,而這也是嘗試過所有辦法,依舊沒有改善後,不得已而選擇的下下簽。本質,也還是想要開心、輕鬆、健康的活著,他們只是不得已把希望寄托於死亡的那一邊。

  在心理學上也有這樣一句話「沒有人真的想自殺,卻在不停的自我毀滅」。在一般理解上,它傾向於指我們不那麼尊重客觀規律,生活中的選擇、生活往哪個方向走,只遵從自己是否願意、是否想要。就像,那些一邊抽著煙,一邊說著吸煙有害健康,你可別學我、就像一邊花高價錢買護膚品和保健品,一邊心甘情願的熬夜。身體需要什麼,我們並沒有很關心,我想要吸煙、想要熬夜。

  我覺得,如果再往更深刻的方向看看,可能就會看到這句話的意思變成了「我有太多想要的還沒有做到,但是我的肉體在束縛著我、阻礙著我,所以我要擺脫它」,就變成了「我要吸煙,可身體會得病,我要拋棄身體,選擇吸煙」、「我要熬夜,可護膚、養生太費時費力費錢,沒有軀體多好」。

  肉體還沒出問題,內心卻不斷膨脹、不斷追逐著欲望,又因為求而不得、得而不惜、惜而不久、久又膩味,產生了諸多情緒和壓力,肉體感覺不到這些,可內心卻備受煎熬。大概最終,這種煎熬我們受不住了,也經歷過嘗試,自覺改變不了,所以才健健康康,卻想著一了百了。

心理學:「身體健康,卻想一了百了」,大概是這樣形成的 健康 第7張

  02

  其實我很能理解這種狀況,畢竟做輔導工作,遇到的基本都是身體上沒有什麼大問題,不會危及生命,但內心里十分焦灼、承擔莫大壓力,人生受到極大負面影響的朋友。

  心理學和哲學,以及儒、釋、道等對我們內心的探索,其實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身體的發展會受現實規律的約束,看似不那麼自由,卻至少只要我們不自己作死就無大礙。可精神世界真的很不相同。

  它雖然自由,可也極易失控、極易暴躁、極易把我們往自我毀滅的邊緣推,就如同上面說的,身體健健康康,卻想著一了百了。缺乏約束的自由,看起來還是很不靠譜。

  這讓我想起來最初看《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時候,里面的內容確實對我產生非常大的衝擊,所以一本不那麼厚的書,我用了幾年的時間才看完,大部分時間用來消化這些衝擊,用來打磨自己。也記得,這些年里也遇到一些學生,對心理學非常有興趣,但卻因為看了心理學的書,而覺得世界觀被顛覆,每日狀態都極差,我就讓他們先別看,等若干年後有一些成長了再去看。

  自由的精神世界充斥的風險要遠比現實世界來的多,或者說正是因為它有太多自由,所以才有這麼多的風險

  而在發展心理學也揭示了我們內在的成長過程,是一開始無序,所以需要借助父母來約束我們,父母的約束為我們製造了一個相對的框架和基礎,讓我們能夠在人生隨後的經歷中誕生屬於自己的意識,再結合此前種種形成自己對現實、社會、他人、自我、道德等的認知,並最終將這些刻畫到自己的心里、固化到生活里,形成自律。用自律來避免自己被精神世界存在的潛在風險吞噬。

  如果可以,這個階段放在20歲來完成是比較好的。或者至少在這個時候有一個相對獨立的自我。

心理學:「身體健康,卻想一了百了」,大概是這樣形成的 健康 第8張

  03

  可無論是我們,還是我們自己的成長過程,也都包括著一些膨脹的味道。父母出於善意,去盡可能的滿足我們的要求、活在鋼筋水泥里遠離了天然的危險,再加上社會的安定,本應在種種不利情況下協助我們往好的方向發展的生的力量,在這里走歪了。

  少了風險,多了安逸,我們便不再謙卑、不再尊重生命、不再臣服自然,而是極盡所能的想要擁有一切、享受一切。用我一個朋友的話來說,沒結婚之前我很少凌晨1點前回家,都是這里喝完一場,再去下一場,這里唱完K,再去下個酒吧蹦迪。

  那極盡炫耀的語氣似乎是在說,20多歲的時候就應該如此,20多歲的人生意義也就應該如此。是啊,不用滿足活著這個基本訴求,我們轉而在喧囂、迷醉中收獲存在感。說起來,還是有點可憐的。

  我不知道20多歲的人生該是什麼樣,這個問題我定義不了。但在心理學中還有另外一個有趣的詞叫「心理可見性」。它被廣泛應用在價值感、幸福感、職場和婚姻里。它的含義大概是,潛藏在種種面具之下的那個真實的自我,被人看見了,並且,我沒有感覺到對方的厭惡,而是理解和溫暖。

  前半部分是在描述我們被人認識到,而後半部分則是在說,終於有一個人能看透我的偽裝,接納真實的我,這讓我有安全感,願意摘下面具。同時,我也不滿足於被看到,而想要去將真實的自我更全面的展現在那個人面前,被他看到

  這可能看起來有一些浪漫,我終於遇到了那個懂我的人,可它的出現,卻是建立在:我們不願意坦誠面對自己,所以渴望被看見;我們不願意接納現在的自己,害怕展示自己傷害別人,所以偽裝;我們不相信自己會被善待,所以當被接納的時候會感覺那麼溫暖;我們也不理解這樣的自己,所以等待著被人理解、被人尊重、被人溫暖、被人看到。

心理學:「身體健康,卻想一了百了」,大概是這樣形成的 健康 第9張

  04

  我們可能會用很長時間去等著有個人來「解救」我們,擁抱真實的自己,而在等待的這段時間,我們會經歷什麼呢?

  心理學中的焦點效應也告訴我們,我們往往會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並且自然而然的高估了他人對我們的關注度。就好比,我們會不自覺的認為,自己穿今天這樣,一定會被很多人笑話。但其實人家可能連看都不會看你一眼。

  是啊,它的意思除了字面意思外,還包括了,真正困擾我們的不是別人怎麼看我們、怎麼關注我們,而是我們覺得會被別人如何看、會被別人如何關注。簡單點說,就是我們對自己的看法遠比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對我們更有影響力。而這種影響因為是來源於我們自己的,我們無論怎麼努力也不可能逃掉。所以,等待的時候,難受也會如影隨形。

  這就是等待浪漫、等待被人「解救」的代價,很苦、很累。而更讓人擔憂的是,負面會不斷積累、不斷增長,我們自己卻因為一味的等、逃、避,而越來越不堪重負。

  想要不難受,卻一直難受,無論怎麼努力,也擺脫不了。這時候,一了百了,似乎就成了一個理所應當的選擇。

心理學:「身體健康,卻想一了百了」,大概是這樣形成的 健康 第10張

  05

  說著說著我們繞到中間了,而說著說著我們也還要繞到一開始。

  被過往歲月打磨過的爺爺奶奶,能扛得住兒子兒媳的接連離世、被死亡打磨過的咨詢師,也更謙卑、更堅定,更能承受來訪者的負面、被現實束縛,死亡擺在眼前的朋友,哪兒還顧得上心里面那些糾纏和煎熬,每日數著秒針,只想多活那麼一段時間。

  那些健健康康,卻想著一了百了的朋友,他們很痛苦,他們也很努力,他們也不是矯情。但很多時候他們想要做到的目標是戰勝自己,是想要泯滅自己的本能,就好像我經常聽到有人問,我不想有這個想法,能不能消除、我不想有負面情緒,能不能消除、我不想有雜念,能不能消除,可這世界上除了自我毀滅,似乎真的沒有什麼辦法能做到這些個目標

  是的,目標一開始就是錯的。因為需要的不是戰勝,而是打磨出一個獨立、堅定、能承受、能抗壓、能接納自己、能給自己溫暖的內在,讓自己能夠在風雲變幻、氣候無常的精神世界站得住、站得穩、站得牢,讓自己受得住內心的波瀾壯闊、任風雨沖刷不改本色、不管正處於何種寒冬與蒼涼,心中自有一盞明燈,指引著方向,也帶來溫暖。

心理學:「身體健康,卻想一了百了」,大概是這樣形成的 健康 第11張

  而接著,還是一如往常的,這些方向你可以考慮:

  1、提高自己,而不是與自己爭鬥;

  2、接納自己而不要厭棄,接納是改變的基礎;

  3、從一些小事中多問自己,從事實出發、從客觀出發可以怎麼做怎麼選,而不是我想如何、願意如何;

  4、不要排斥該做而不想做的事,請一定要去做,並且試著做好;

  5、養成自我放鬆、自我對話的習慣;

  6、學些一些個人成長類課程,或者接受一些個人成長類的心理輔導;

  7、每日堅持寫一些反思和總結,不需要很長,但要真實;

  8、生活中增加一些運動、多與自然接觸;

  9、一些從客觀上來說對自己有利的東西,需要逐漸引入到生活中,如早睡、合理飲食;

  10、梳理自己的錯誤認知、錯誤習慣、錯誤行為等,如果需要,可以借助外力;

  11、減少逃避,去嘗試在安全範圍內,做那些自己曾經不願、不想、害怕做的事(不是違法的事);

  12、通過閱讀、交流、學習等,提高自己的認知,讓自己能夠真正客觀、真實的看待自己和世界等。

心理學:「身體健康,卻想一了百了」,大概是這樣形成的 健康 第12張

  當然,我並不是在否定你追求自己想要的權利,而是如果我們想收獲什麼,就必須要有相應的承擔能力。而身體是承擔的基礎,它第一個不能垮。因為身體是客觀的,所以需要利用客觀的規律來保障身體沒有大礙。這個基礎保證了,一切內在問題,都有機會解決,我們也才能更好的擁抱生活。

  感謝你的閱讀。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