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前不久,央視一檔節目《中華醫藥》中, 介紹了位於錢塘江上遊的一個長壽之鄉, 這里人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 據專家分析,當地人長壽的原因與他們平時愛喝黃芪茶有很大關係……小小黃芪,功效如此了得!現在,讓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補氣之長:黃芪。
黃芪
黃芪,很常見的一味中藥材,它還有一個更厲害的名字:長壽草,黃耆是古代書寫法,現代簡寫為「黃芪」。清代開始,將「耆」簡寫成「芪」。 黃芪為中醫最常用中藥之一。《本經》列為上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釋名:「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通作黃芪。《本草原始》稱:「耆者,年高有德之稱,耆者,歷年久而性不燥,此藥緩如之,故得以耆稱。」張錫純:「為補氣之功最優,故推為補藥之長,而名之曰耆也。」
黃芪主產西北,色黃白,緊實如箭,折之柔韌如棉,故又名「箭芪」。 以產地論,一般認為北方產者質量較好,,黑龍江、內蒙古產的質優,稱北芪。產於山西介休介山(古綿山)被奉為地道藥材,習慣稱西黃芪和綿芪。山西渾源為大陸的「黃芪之鄉」,甘肅隴西為新興的「黃芪之鄉」。藥材有道地性之說,中醫認為:「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藥材黃芪作為藥用價值極高的藥材,它的產地對於質量的影響很大,不同產地的黃芪藥性發揮的不同。
黃芪好在哪?
關於黃芪的功效,《中國藥典》2015版有這樣的描述:黃芪性甘,味微溫,歸肺、脾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
黃芪可以用於這些病症:
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癰疽難潰,久潰不斂。
中醫為何經常把黃芪和人參作比較?
為黃芪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藥,人參偏重於大補元氣,復脈固脫;
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於氣虛乏力,中氣下陷,表虛自汗等。
益氣固表好推薦:《玉屏風散》
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虛不固」,在治療上有一個很有名的方劑叫《玉屏風散》,便是用黃芪加防風、白術來治療。
它為補益劑,具有益氣固表止汗等功效。主治表虛自汗證,汗出惡風,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感風邪。臨床常用於治療過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屬表虛不固而外感風邪者,以及腎小球腎炎易於傷風感冒而致病情反復者。
由黃芪、防風、白術3味藥物組成:黃芪於內,可大補脾肺之氣,於外則固表止汗,是其中的主打藥物;白術能健脾益氣,增強黃芪益氣固表的功能,為輔藥;而防風又叫「屏風」,可以解表祛風。玉屏風散是中醫扶正固表的經典名方。其功用有似禦風屏障,珍貴如玉,說明本方具有防禦功能。顯著提高機體的衛外防禦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和抗病毒通過提升患者的正氣以防禦外邪,適用於健康和亞健康人群。
溫馨提示:外感自汗或陰虛盜汗的人,則不宜使用,詳情請咨詢醫師。
藥膳推薦:飽口福,養身體
黃芪不但是一種很常用的中藥,還能和很多材料搭配制成藥膳。今天教大家做兩款黃芪藥膳:
芪參大棗粥
材料:黃芪15克,黨參10克,大棗30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將黃芪、黨參用水煎,過濾後取藥液,放入大棗、粳米煮粥食用。
這款粥取黃芪生津養血、黨參健脾益肺的作用,用加上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適用於平時常感到體倦乏力、愛出汗、易感冒、食欲不振的人食用。
黃芪豬肚絲
材料:砂仁6克,黃芪20克,豬肚1個。
做法:豬肚洗淨,將砂仁、黃芪裝入豬肚內,加水燉熟,調味食用。
適用於脾胃虛弱引起的食少便溏,胃部疼痛,也適用於胃下垂及慢性胃炎的人。
溫馨提示:黃芪為藥,建議在醫師或藥師的指導下食用更好。
黃芪是個好東西,怎麼吃需注意
1、從體質上來說,黃芪最適合氣虛脾濕型的人,這種人往往身體虛胖,肌肉松軟,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軟。而身體十分幹瘦結實的人則不宜。
2、從身體狀況來說,感冒、經期都不要吃黃芪。
3、從季節來說,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黃芪。
4、陰虛、濕熱、熱毒熾盛者用黃芪一般會出現毒副作用,應禁用。如果必須服用黃芪,一定要配伍運用。陰虛患者必須配伍養陰藥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參、麥冬、天冬、玉竹等;濕熱患者必須配伍清利濕熱藥,如黃連、茵陳、黃芩等;熱毒熾盛患者必須配伍清熱解毒藥,如黃連、梔子、大黃、敗醬草等。
5、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現「上火」症狀,如面紅、心煩、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壓升高或頭暈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轉病勢。因此,使用黃芪進補,一般要由少逐漸增加,同時觀察有無上火的表現或身上原有疾病有無加重或是否出現悶、痛的感覺,一旦有則應停用或配藥才能服用。
雲南省中醫醫院患者服務平台
掃碼關注雲南省中醫醫院患者服務平台,醫院介紹、專家出診時間、健康科普知識等內容一號搞定!
雲南省中醫醫院
掃碼關注雲南省中醫醫院訂閱號,持續為您推送權威健康科普知識,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