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 /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鄭亞民 編 / 趙亞楠
【搜狐健康】體檢時,很多人被檢查出「膽囊息肉」,據說需要做手術甚至切除膽囊,還有人說不切有癌變風險。究竟膽囊息肉是什麼病?到底是留還是切呢?我們來詳細介紹下。
什麼是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在不同地方也被叫做「膽囊息肉樣病變」、「膽息肉」等不同的名字。
膽囊息肉並不是指一個病,而是一類疾病的總稱。它是膽囊壁上生長的向膽囊腔內突出或隆起來的象「息肉」一樣的病變。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山洞洞壁長出來的鐘乳石。
膽囊息肉分成兩種,一種性質是「好的」,叫非腫瘤性息肉,比如膽固醇結晶、組織發炎後隆起、膽囊囊壁受到刺激後增生等情況下形成的息肉,都是調皮的「好孩子」,他們很少發展成惡性腫瘤而危及生命。
另外一種息肉性質是「壞的」腫瘤性息肉,比如早期膽囊癌、腺瘤等。這些惡性腫瘤或能發展成惡性腫瘤的「壞分子」,最終會嚴重危及人們的健康,甚至生命,需要及時治療。
為什麼會長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在國際上的發病率在3%—6%之間,國內的報導在4.5%—8.7%之間。在常規體檢B超檢查時,這是一個非常常見多發的疾病。由於膽囊息肉包括很多種具體的疾病,所以原因比較複雜,而且各不相同。
哪些人容易得膽囊息肉呢?男性發病率比例是女性的5倍,主要分布在30—60歲之間,最多見於40—50歲。如果你有高脂血症,特別是高膽固醇血症、體型肥胖、有脂肪肝、低密度脂蛋白密度也升高,那你得膽固醇性息肉的風險大大增加。
其他需要注意的人群包括乙肝患者、糖尿病患者和有膽囊結石的病人。還有吸煙喝酒、生活飲食不規律的人也需要注意膽囊息肉的發生。
膽囊息肉要治療嗎?
膽囊息肉很少有明顯臨床症狀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少部分人有不典型的上腹痛、腹脹等症狀,往往在體檢發現膽囊息肉後才把這些症狀聯繫起來。
膽囊息肉需要治療的主要原因是針對那些「壞」的息肉。這些早期癌變或潛在癌變的「壞分子」,如果「放任自流」,最終會發展成膽囊癌。
一方面膽囊癌變的過程非常隱秘,並沒有明顯的症狀,一般很難及時發現。常常等出現體重下降、上腹脹滿疼痛、眼睛發黃等情況的時候,息肉已經發現到膽囊癌晚期,無法手術切除了。
另一方面,膽囊癌的治療效果差,對化療和放療都不敏感,手術治療是唯一的有機會根治性的治療方法。一旦失去手術機會,往往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期,預後發展非常不好。
膽囊息肉需要手術嗎?
膽囊息肉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病變的膽囊。
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是當前治療的「金標準」,效果和安全性都值得肯定,特別是「日間膽囊切除術」的開展,使得患者能夠得到「快速康復」的體驗。
患者超聲隨訪中,膽囊息肉惡變率大約0.6%左右。關鍵的問題是把那些具有惡變風險的「危險的壞分子」找出來,進行手術切除。一般認為膽囊息肉的大小是決定是否性膽囊切除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隨體積增大惡變風險明顯增加。
目前廣泛採用的手術適應症標準是息肉直徑大於10毫米。因為這類息肉惡變可能性增加數倍。對於小於10毫米的病變是否需要手術,還要考慮到影響惡變的其他風險因素,比如年齡大於50歲、體積逐年生長、形態為寬基底或無蒂的息肉。
所以發現膽囊息肉是否需要手術治療,患者需要到普通外科、肝膽外科或腫瘤外科就診,得到專業醫生的治療建議。
對於細小多發的膽囊膽固醇性息肉,可以嘗試口服「膽酸」類藥物,通過溶解膽固醇的機制進行治療。這也建議大家咨詢專業醫師,進行適應症的判斷,並制定治療計劃和跟蹤復查治療效果。
膽囊息肉如果不手術,怎樣安排復查?
B型超聲檢查是發現、確診膽囊息肉的主要醫療手段,也是隨訪復查的主要方法。但是對於一些特殊的病變,需要進一步的增強CT或增強核磁檢查。比如患者膽囊息肉體積非常大有侵犯肝臟的表現,或膽囊結石患者發現新生的膽囊息肉,這些要考慮到惡性腫瘤的可能。
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超聲造影檢查,可以更加清楚的明確的膽囊息肉的大小、血流情況以及基底形態,為確定治療方案和隨訪計劃提供更好的依據。
對於膽囊息肉大於10毫米的患者,一般有採取膽囊切除的手術治療。對於5毫米到10毫米之間的膽囊息肉,如果不手術治療,需要定期復查,監控息肉生長情況。開始需要每6個月檢查一次B超,1年以後每年復查一次B超就可以。如果發現膽囊息肉的增長每年直徑超過2毫米,建議手術治療。對於小於5毫米的膽囊息肉,特別是多發息肉,一般惡變機會很小,每年的B超檢查就足夠了。
可見膽囊息肉並不可怕,大家不要過分緊張。咨詢專業醫生,對於高危息肉及時的手術治療,可以獲得很好的治療效果。按照醫生制定的計劃定期B超檢查,也可以很好的掌握膽囊息肉的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