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檢查/心內科主任:這裡的尺寸越大,你的心血管會更容易得病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近年來,雖然大陸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卓有成效,然而大陸心血管疾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且處於上升趨勢。

  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數據顯示,大陸心血管病現患人數為2.9億,死亡率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構成的40%以上。

心血管疾病檢查/心內科主任:這裡的尺寸越大,你的心血管會更容易得病 汪醫師產文 第1張

  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成為廣大群眾關心的話題,於是網上就有一些言論說,腰圍、小腿圍、越粗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越高,到底真相是怎樣的?我們今天請來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老年心內科主任醫師李月平,讓她為我們答疑解惑。

  1.腰圍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

  腰圍肥胖分兩類,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皮下脂肪主要堆積在皮膚下方,為脂肪型肥胖;內臟脂肪主要堆積在胃、腎臟、心臟和胰腺等主要臟器,為內臟型即中心型肥胖。

心血管疾病檢查/心內科主任:這裡的尺寸越大,你的心血管會更容易得病 汪醫師產文 第2張

  臨床研究證實,與皮下脂肪型肥胖相比,內臟脂肪型肥胖才是導致人體胰島素抵抗、血脂增高、血壓升高、繼而出現心血管疾病關鍵因素。

  當然,並不是內臟脂肪型腰圍大的人就立馬患上心血管疾病,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順序關係,即肥胖、胰島素抵抗、代謝綜合征、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這是一個代謝異常逐漸加重,最終導致終點疾病發生的過程。

  因此,無論在研究中還是在臨床實踐中,目前都在使用種族特異性的腰圍作為預測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心血管疾病檢查/心內科主任:這裡的尺寸越大,你的心血管會更容易得病 汪醫師產文 第3張

  所以,小夥伴們注意了,體脂儲藏在腹部(腹內脂肪)比皮下脂肪帶來更高的心血管病風險!測量腰圍是反映腹部脂肪堆積的簡便方法,如何測量自己的腹內脂肪?

  人處在水平站立位,測量臍上1cm處水平面腹部周徑的大小。大陸成人腰圍的分類:正常範圍男性<85cm,女性<80cm。當腰圍85cm≤男性<90cm、80cm≤女性<85cm定義為中心性肥胖前期。當腰圍男性≥90cm、女性≥85cm定義為中心性肥胖,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

  2.頸圍與冠心病的關係

  腰圍對於相關代謝風險的預測價值已獲公認,但其也存在不足。例如,腰圍的預測作用可因為患者皮下脂肪的多少而明顯不同,單純依據腰圍進行評估,也不足以表現患者的代謝綜合。

心血管疾病檢查/心內科主任:這裡的尺寸越大,你的心血管會更容易得病 汪醫師產文 第4張

  在2015年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師協會(AACE)年會上有研究者提出頸圍可能是預測脂肪量(fat mass)的一個更好指標,在預測嚴重肥胖患者的代謝風險方面,頸圍可能比腰圍具有更高的價值。

  女性的頸圍>36 cm,男性的頸圍>39 cm,可能是判斷其代謝預後的最佳切點,但是目前的大規模研究缺乏,還不像腰圍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更被認可。

  3.腰臀比的意義

  腰臀比是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簡單人體測量指數,據WHO的標準顯示,女性腰臀比≥0.85,男性腰臀比≥0.90,長期生存率較低

心血管疾病檢查/心內科主任:這裡的尺寸越大,你的心血管會更容易得病 汪醫師產文 第5張

  但近年來,國外陸續有研究發現,不管在男性還是女性, 腰圍與內臟脂肪含量以及相關代謝指標的相關性強於腰臀圍比,但不同種族、不同地域得出的結論並不完全一致。

  4.這些體征也能預示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相較於冠心病的其他相關危險因素,黃色瘤、角膜弓及Frank征是比較直觀、經濟及易於評價的臨床體征,可以用於指導臨床的篩查和診療工作。當然,發現這些體征也並不一定都合併冠心病,但是一定要引起警惕,盡早診療!

  5.國人如何科學預測自己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以上的方法都只是一些參考方法,心血管病總體風險評估、並進行風險分層、才是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病的基礎。

  對於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預測,在3年以前,大陸都是應用國外的預測模型。2016年,顧東風帶領團隊開發了針對國人的China-PAR10風險預測模型,以評估10年內發生ASCVD的風險。

  China-PAR風險評估模型,需納入:性別,年齡,現居住地(城市或農村),地域(北方或南方,以長江為界),腰圍,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當前血壓水平,是否服用降壓藥,是否患有糖尿病,現在是否吸煙,是否有心血管病家族史,更符合中國人的實際情況。

心血管疾病檢查/心內科主任:這裡的尺寸越大,你的心血管會更容易得病 汪醫師產文 第6張

  如果心血管病10年風險≥10.0%,視為心血管病高危,10年風險為5.0%~9.9%視為中危,<5%為低危。對於年齡20~59歲且10年風險中、低危的個體,還應進行心血管病終生風險評估。終生風險<32.8%,視為終生風險低危;終生風險≥32.8%,視為終生風險高危。對於終生風險高危個體,還需加強警惕,積極改善生活方式,以早期預防心血管病。

  6.如何科學地預防心血管疾病?

  食物的多樣和能量平衡。

  限制鈉鹽的攝入: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烹飪時少放鹽,逐漸降到世界衛生組織(鈉鹽5g/d)或中國營養學會(鈉鹽6g/d)的推薦量。另外,大陸成年人膳食鉀攝入不足、鈉鉀比偏高,建議可以選擇「低鈉鹽」,以達到限鹽補鉀的雙重作用。

心血管疾病檢查/心內科主任:這裡的尺寸越大,你的心血管會更容易得病 汪醫師產文 第7張

  增加活動:推薦成年人每天進行至少3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每周進行5天(達到至少150分鐘/ 周);或每天進行15分鐘,每周5天高強度的身體活動(達到至少75分鐘/周);或兩者的組合,每階段的 運動至少持續 10分鐘。

  控制吸煙:戒煙可使冠心病、腦卒中發病風險及男性全因亡風險降低,不吸煙或戒煙可在成年人中減少 3.6%的心血管病發病,戒煙時間越長獲益越 多,且即使50歲以後開始戒煙仍然降低吸煙者38%的煙草相關疾病的死亡風險。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