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竟是胃腸疾病惹的禍!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在前面討論了《關節炎的分類與歷史》、《中軸型脊柱關節炎(下)》,今天我們繼續討論脊柱關節炎譜系里的腸病性關節炎。

1腸道、肝炎病毒可致胃腸和關節病變

腸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virus,PV)、柯薩奇病毒 A(coxsackievirus A,CVA)、柯薩奇病毒 B(coxsackievirus B,CVB)和埃可病毒(echovirus,E)。

雖然叫腸道病毒,但其實主要導致呼吸道病變,當然也可以引起胃腸道症狀乃至全身症狀,關節炎也是全身症狀的一部分。

PV 在中國幾乎消失,其他腸道病毒感染的典型表現:感染病毒 3-5 天後起病,有發熱、疲勞、頭痛、咽炎、肌肉痛、皮疹、胸膜炎樣胸痛等。惡心、腹痛、腸痙攣、嘔吐也不少見。

關節炎症狀發生率並不高,但可以累及幾乎所有關節,而且往往持續時間較短,多數是 1-2 周,很少數會超 6 周。

因此,臨床習慣上用 6 周為界限,從而區分病毒感染誘發的關節炎還是經典慢性風濕病。

乙肝、丙肝也常導致關節炎,而且往往是慢性關節炎,即超 6 周時限。

它們有其自身特徵,所以會專門討論,具體參考《當風濕遇上乙肝——這 4 點需要特殊注意!》。

由上可知,病毒感染跟關節病變緊密相連,在任何已確診風濕病患者身上如有症狀反復,也應警惕病毒感染可能,而不是一味認定是風濕病病情反彈。

圖 1 腸道病毒

2炎症性腸病與關節病

炎症性腸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包括:克羅恩病 (Crohn’s disease, CD)、潰瘍性結腸炎 (ulcerative colitis, UC)。

然而,實際上有少數病人可以兩者共存,還有 15% 病人難以區分,而命名為未定型結腸炎(indeterminate colitis)或者新術語未定型炎症性結腸病(colonic IBD, type unclassified)。

炎症性腸病最常見的消化器官外症狀是關節炎,關節炎在 IBD 患者中的發生率為 6%-46%。反過來說,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里有 6.8% 存在肯定的炎症性腸病,而 2/3 的脊柱關節炎病人存在亞臨床的腸道炎症。

實際上,很多炎症性腸病人的首發表現是關節炎,然後再逐漸出現消化道症狀。

風濕科醫生切勿忽視對關節炎患者的消化道病史詢問!

1. 簡單了解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的常見消化道症狀:腹瀉 (可能帶血);患者排便頻繁且便量少。

其他消化道症狀:腹痛、便意緊迫、里急後重和失禁。

克羅恩病患者還有:口腔潰瘍、牙齦疼痛、吞咽痛和吞咽困難、肛周病變(肛周疼痛、皮贅、肛裂、直腸周圍膿腫)、腹部包塊等。

除消化道症狀外,常見全身症狀:疲倦乏力、貧血、發熱(常為低熱)、關節病、眼病、皮膚病、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和靜脈血栓栓塞。

圖 2 IBD 病人的壞疽性膿皮病

圖 3 IBD 病人里 5% 左右有 PSC,箭頭所指膽管狹窄

2. 炎症性腸病患者的關節病臨床特徵

根據 IBD 患者的關節病變累及解剖部位,大體可以分為:外周關節炎、中軸型關節炎、以及「外周+中軸型」。

(1)外周關節炎

相對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人有更多的外周關節炎。

外周關節炎里以少關節炎(又叫 I 型關節病)為主,多關節炎(又叫 II 型關節病)相對少數。

少關節炎的定義是 ≤ 4 個關節,它以急性、自限性為特徵,往往累及大關節,比如膝、腕、踝。整個病程可以達到 10 周以上,平均約 5 周,約有 10%~20% 病人會走向持續的慢性病變。

這類病人往往容易罹患結節性紅斑、眼睛的葡萄膜炎,少關節炎跟 IBD 病情活動相關,甚至可以預告 IBD 病情的發作。

多關節炎的定義是 ≥ 5 個關節,主要累及手的小關節,比如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但也常累及大關節,比如膝、踝、肘、肩關節等等,往往緩慢起病持續好幾年,平均病程 3 年。

多關節炎跟 IBD 病情活動無關,甚至在診斷 IBD 之前已有,這些臨床特徵跟類風濕關節炎頗相似,需要經驗豐富的醫生來鑒別。

有外周關節炎的 IBD 病人跟 HLA-B27 關聯性不強,多關節炎型(II 型)跟 HLA-B27 相關,但強度不如中軸型關節炎。

(2)中軸型關節炎

IBD 病人更常見中軸型關節炎。病人有典型炎性腰背痛,比如夜間腰背痛、臀部疼痛、晨僵、疼痛在休息後加重、在活動後疼痛緩解。

醫生體檢提示脊柱活動受限、胸廓活動都受限。影像學檢查可以看到骶髂關節病變。(可參考《中軸型脊柱關節炎(上)》)

50%~70% 有中軸關節炎的 IBD 病人存在 HLA-B27 陽性,但沒有非 IBS 相關的中軸型關節炎那麼強,後者達 90%。

圖 4 IBD 的竹節樣脊柱:黑短箭頭示骨橋連,黑長箭頭示棘間韌帶鈣化,白色箭頭示骨折

3. 炎症性腸病的關節病治療

由於非甾體消炎藥會惡化炎症性腸病病情,因此應謹慎用於炎症性腸病患者的關節病治療。

考慮到 IBD 病人的外周少關節病變是自限性的,因此只需局部對症處理,比如關節腔內注射激素來改善症狀。

如為外周多關節病變,治療時選擇柳氮磺吡啶是合理的,因為它可以治療炎症性腸病,也可以治療外周關節炎。

如果充分的柳氮磺吡啶治療後症狀控制不理想,可以換甲氨蝶呤治療(或聯合使用)。

筆者考慮到副反應(尤其是肝臟)而建議皮下注射,而不是口服,也可以考慮口服硫唑嘌呤、6-巰嘌呤。實際上這 3 個藥物也可以治療炎症性腸病。

然而,柳氮磺吡啶或者甲氨蝶呤不能確定改善 IBD 病人的中軸型脊柱炎,目前更傾向於使用靶向治療方案。

如為中軸型關節炎,或者外周多關節炎治療不佳時,應考慮使用 TNF-α拮抗劑中的單克隆抗體衍生劑,例如英夫利昔單抗等。

需注意:依那西普為代表的受體融合蛋白制劑不宜用,因為它們雖可以改善關節病,但不能治療 IBD 本身。

針對 IL-12/23 的優特克單抗(Ustekinumab)可以治療炎症性腸病和相關關節病。這是很有前途的治療選擇。在 TNF-α拮抗劑失敗時也有良好效果。

針對 IL-17 的蘇金單抗(Secukinumab)和布羅達單抗(brodalumab)在治療克羅恩病方面是無效的,雖然可以治療銀屑病及脊柱關節炎。

針對α4β7 整合素受體的維多珠單抗(Vedolizumab)可以改善 IBD。但能否改善 IBD 相關關節病還不清楚,而且該藥物帶來致命性進展性腦白質病變,因此而被限制。

圖 5 靶向藥物是頗有前途的治療選擇

3乳糜瀉

乳糜瀉(Celiac disease)是遺傳易感者中由環境因素 (麩質中的麥膠蛋白) 觸發的一種自身免疫疾病。

經典乳糜瀉特徵如下:

1. 胃腸道症狀:腹瀉(尤其是脂肪瀉)、 腹脹、 腹痛、嘔吐、體重減輕;

2. 腸道外症狀:轉氨酶增高、缺鐵性貧血、乏力、骨關節疼痛、關節炎、骨質疏松、抑鬱或焦慮、手足麻木、口腔潰瘍、皰疹性皮炎等;

3. 在小腸活檢:存在特徵性組織學改變 (包括絨毛萎縮);

4. 停止攝入含麩質飲食後,黏膜損傷及症狀通常在幾周至幾月內消退。

然而,相當乳糜瀉病人並無明顯消化道症狀,而僅僅表現為消化道外症狀。比如骨關節痛、關節炎、乏力、邊緣線貧血、皰疹性皮炎等。因此,切忌因為無明顯消化道症狀而忽視乳糜瀉可能。

當有難以解釋的慢性骨骼肌肉痛時,應仔細詢問飲食習慣、消化道症狀,排除其他可能後,哪怕沒有明顯消化道症狀也應斟酌乳糜瀉可能。

首選嚴格的「無麩質膳食」持續 4 到 6 周來治療乳糜瀉。疑似診斷乳糜瀉時,該治療反饋良好也可證明乳糜瀉的診斷。(具體參考《骨骼肌肉疼痛?可能是吃面食導致的!》)

圖 6 臀部和肘部瘙癢性水皰,是為乳糜瀉患者可見的皰疹樣皮疹

Behçet 綜合征、反應性關節炎、Poncet 病、Whipple 病、顯微鏡結腸炎、小腸旁路術後關節炎等等也屬於大概念下的胃腸疾病相關性關節炎。由於它們的相對複雜、少見(後三者),因此宜單獨文章討論。這里就不展開討論。

編輯 | 虞曉穎

題圖來源 | Shutterstock

關節炎,竟是胃腸疾病惹的禍! 未分類 第7張

參考資料:

1.《Rheumatology》(第 7 版)

2.《Kelley and Firestein’s Textbook of Rheumatology》(第 10 版)

3.《Yamada’s Textbook of Gastroenterology》(第 6 版)

4. Uptodate 臨床顧問

5.《易被漏診的皰疹樣皮炎(附圖)》,http://derm.dxy.cn/article/74172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