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人人都知道鈣對於身體的重要性,但是另外一個微量元素硒[xī]卻很少人知道。但是,據科學研究證明,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40多種疾病都與人體缺硒有關,比如癌症、心血管病、肝病、糖尿病等。
據《南方日報》報導,1980年,中國農科院對大陸1094個縣市(約占全國一半)的土壤樣品的硒含量進行了測定。結果顯示,大陸處於地球低硒帶,是世界上四十多個缺硒國家之一,有22個省市、712個縣市約占72%的地區處於缺硒地帶,大概有近十億人生活在缺硒或嚴重缺硒的地區。
身體缺硒會怎樣?
上面那組數據很好地說明了,缺硒幾乎成為你我共同的問題。作為微量元素,硒的功效一點都不微量。身體缺硒會怎樣?
1
缺硒的人易得癌
攝取硒越少,血液中硒含量越低,患癌率及死亡率就越高。硒在機體內的中間代謝產物甲基烯醇具有較強的抗癌活性,對結腸癌、皮膚癌、肝癌、乳腺癌等多種癌症具有明顯的抑制和防護的作用,缺硒會增加萎縮性胃炎癌變機會。
據中國中醫科學院的管勝文教授指出,通過對癌症病人的研究表明,他們其中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嚴重缺乏微量元素硒。
2
缺硒的人易患心血管病
在美國的缺硒地區,死於高血壓、中風及其他心血管病有關的人,比富硒地區高3倍。
一些富硒地區的心臟病發病率比全美國的平均水平低67%;而在缺硒地區,心臟病發病率比全美國的平均發病率要高。調查美國19個州的冠狀動脈病、高血壓、心臟病死亡率高的州,其血硒濃度則低。在哥倫比亞的缺硒地區,心臟病的死亡率比平均水平高22%。
3
缺硒的人易血栓
缺硒損傷心肌,補硒保護心肌。補硒能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血脂,明顯降低膽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時明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減少血栓形成。
4
缺硒的人肝不好
硒對人體的作用,最初就是從證實硒對肝臟有很強的保護作用而發現的。肝病越嚴重,血硒含量越低。硒能防治肝炎、預防脂肪肝等。
5
缺硒的人容易老
人體內氧化損傷是人患病、衰老的重要原因,硒的抗氧化能力是維生素E的500倍,能防止自由基和過氧化物的過量生成和積累。抗衰老研究發現,血硒水平高低決定著人的壽命。
6
缺硒的人體內毒素多
硒有「天然解毒劑」的美名,在人體內可以與帶正電荷的有害金屬離子結合,把能鉛、鋁、汞、鎘、鉈等有害金屬離子排除體外。
體內重金屬毒多有什麼壞處呢?以鉛為例:鉛過量後果很嚴重,它可能導致成人貧血、高血壓、腎臟受損,孕婦流產、早產、嬰兒畸形,也會影響兒童智力發育。
如何判斷是否缺硒
1、硒豐富的地區,長出來的菜或喂出來的肉,硒含量才豐富,從東北三省斜穿雲貴高原有一條低硒帶,低硒帶的居民尤其要有補硒的意識。
大陸大約70%以上的地區缺硒,可能面臨缺硒的風險性,如:東北、內蒙古、新疆、西藏、雲南、四川、山東半島、江蘇等地區嚴重缺硒,常發生缺硒疾病。
2、輕度缺硒症狀不典型,自測困難,可結合血清學檢查、膳食調查等;嚴重缺硒時會發生心肌損害等危險,頭髮分叉、脫髮,可能由缺硒導致;老年斑,預示體內抗氧化能力下降可能預示硒缺乏,增加癌症風險;雙手個別骨關節特別大,也可能預示缺硒。
補硒要且行且珍硒
中國營養學會對大陸13個省市做過一項調查表明,成人日平均硒攝入量為26-32微克,離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最低限度50微克相距甚遠。
日常生活中,有些食品天然富含硒元素,含硒的食物有:大蒜、紫薯、海鮮、蘑菇、雞蛋、銀杏、動物臟器、海產品、魚、蛋、肉類、芝麻、麥芽、黃芪、蘑菇等,這些食物都有較強的聚硒能力。
1
白水煮蛋
蛋類,是最佳補硒食品。蛋類含硒量多於肉類,每100克食物中,豬肉含硒10.6微克,雞蛋含硒23.3微克,鴨蛋含硒30.7微克,鵝蛋含硒33.6微克,鵝蛋中硒含量較高。
每天吃1個水煮雞蛋,補充硒元素,但不宜吃生雞蛋、毛雞蛋、油煎荷包蛋。
2
板栗小米粥
多喝小米粥對補硒非常有好處,此外,板栗中的硒含量也很高,應該經常食用,把板栗煮進小米粥里,補硒效果杠杠的。
3
蜂蜜糖蒜
大蒜的硒含量也十分高,吃不慣生蒜的可以做成蜂蜜糖蒜,口感更好。
溫馨提示:
1、剝去大蒜外層的老皮,剪去一截蒜把兒,切去一截底座,清洗乾淨。
2、在容器中放入兩勺鹽,加入清水,放入大蒜浸泡24小時左右。
3、將浸泡好的大蒜頭朝下控幹水分,用餐巾紙擦乾,整個碼進玻璃密封瓶或是瓦罐內。
4、按照一頭蒜一勺蜂蜜的比例,將蜂蜜倒入容器中,加入米醋沒過大蒜,加入少許食鹽,密封后放在陰涼處靜置3-4周後食用。
4
小雞燉蘑菇
蘑菇和雞肉都是含硒較多的食材,二者搭配,既美味又能充分補硒。
溫馨提示:
1、蘑菇用溫水洗淨,將雞去除內臟,放入沸水中焯一下撈出。
2、鍋內放入水,將處理好的雞放入其中,大火燒開。
3、撇去浮沫,加入料酒、鹽、蔥段、薑片、蘑菇、紅棗,用中火燉至雞肉爛時出鍋即可。
硒是真正的抗癌之王,雖然是微量元素,功效卻不容小覷,富硒食物吃起來,遠離癌.
文章來源於享受每一天的健康生活,版權或知識產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平台選用僅用於科普,不作任何商業用途;若有異議,請及時聯繫刪除。
醫藥匯通
每一次分享都想與你同在
」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