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Cell子刊:吃東西後,大腦會給人兩次獎勵
Cell Metabolism[IF:20.565]
① 通過結合fMRI和一種新型[11C]雷氯必利 PET方法,評估人體在攝入可口食物後的系統水平激活和多巴胺釋放應答;② 在攝入食物後,可檢測到在大腦的不同區域出現即刻和延遲的多巴胺釋放,兩種應答招募了不同的神經回路:專門的整合通路和更高的認知中心;③ 大腦中需求相關區域的多巴胺釋放反映了主觀食欲;④ 需求相關區域的即時多巴胺釋放與背側紋狀體中多巴胺的延遲(消化後)釋放呈負相關,前者可能對後者有抑製作用。
Food Intake Recruits Orosensory and Post-ingestive Dopaminergic Circuits to Affect Eating Desire in Humans2018-12-27,doi:10.1016/j.cmet.2018.12.006
【主編評語】Cell Metabolism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結合fMRI和PET手段,檢測了在攝食後人大腦中不同區域的多巴胺釋放情況,以及涉及到的神經回路,發現大腦會在攝食後釋放兩次多巴胺:一次是食物入嘴時,體現了對食物的渴望,第二次則是在食物消化時,可能與食物帶來的飽足感有關。有意思的是,第一次多巴胺釋放似乎對第二次的獎勵信號有抑製作用,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面對好吃的食物時容易管不住嘴,哪怕吃飽了也仍然想吃。(@沈志勛)
Nature子刊:潰瘍性結腸炎的基因表達特徵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353]
① 分析206名潰瘍性結腸炎(UC)患兒治療前的直腸基因表達和糞便菌群,並在408名UC成人和兒童患者的隊列中驗證了主要發現;② 在活動性UC中,線粒體基因和功能受到顯著抑制,腺瘤/腺癌和先天免疫基因的富集與疾病程度加劇相關;③ 鑒定出與皮質激素治療應答相關的基因特徵,可改進對治療應答的預測模型,這些基因與抗TNFα和抗αβ整合素治療應答相關基因顯著重疊;④ 疾病嚴重程度和治療反應相關的基因特徵,與涉及黏膜穩態的菌群變化相關。
Ulcerative colitis mucosal transcriptomes reveal mitochondriopathy and personalized mechanisms underlying disease severity and treatment response01-03,doi:10.1038/s41467-018-07841-3
【主編評語】驅動潰瘍性結腸炎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分析了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的直腸基因表達和通路,及其與疾病程度、腸道菌群、對治療的應答間的關聯。(@mildbreeze)
克羅恩病患兒的回腸基因表達和菌群特徵
Mucosal Immunology[IF:7.36]
① 選取525例未治療的克羅恩病(CD)患兒和健康兒童,分析回腸基因表達和菌群組成;② 與幼齡患兒(<10歲)相比,大齡患兒(10-16歲)回腸中,GM-CSF和Th1相關的IFNγ等炎症相關免疫基因的表達較高,而潘氏細胞α-防禦素的表達較低;③ CD相關的回腸菌群失調在幼齡患兒中就已出現,特徵是腸桿菌科增加、毛螺菌科和瘤胃球菌科減少,隨診斷年齡增長沒有發生系統性改變;④ 毛螺菌科與IFNγ負相關,擬桿菌屬與α-防禦素正相關。
Age-of-diagnosis dependent ileal immune intensification and reduced alpha-defensin in older versus younger pediatric Crohn Disease patients despite already established dysbiosis2018-12-12,doi:10.1038/s41385-018-0114-4
【主編評語】Mucosal Immunology發表的一項研究分析了克羅恩病患兒的回腸基因表達特徵和菌群組成,以及二者間的關聯,發現回腸基因表達情況因診斷年齡而異:與幼齡患兒相比,大齡患兒中的炎症相關基因表達升高,而潘氏細胞α-防禦素的表達降低。此外,患兒存在回腸菌群失調,且其特徵不隨診斷年齡發生明顯改變,但特定細菌類群與特定回腸基因表達水平存在相關性。(@mildbreeze)
JAMA子刊:可考慮用益生菌改善兒童復發性腹痛
JAMA Pediatrics[IF:10.769]
① 納入19項隨機臨床試驗,涉及益生菌、膳食纖維和限制飲食干預,分析其對兒童復發性腹痛(RAP)的改善效果;② 益生菌干預試驗中,7項研究顯示干預後0-3月,干預組兒童腹痛顯著改善、疼痛頻率和程度明顯減低(證據質量低),2項研究顯示3-6月後,患兒的疼痛得到改善;③ 纖維干預0-3個月後患兒腹痛沒有顯著改善(2項試驗,證據質量低);④ 可考慮將益生菌納入對RAP的臨床管理中。
Probiotics for Children With Recurrent Abdominal Pain2018-12-28,doi:10.1001/jamapediatrics.2018.4575
【主編評語】兒童復發性腹痛(RAP)是常見的功能性胃腸道疾病,目前病因不明;JAMA Pediatrics發表的臨床證據概要,對益生菌等飲食干預用於RAP的效果進行綜合評估,表明益生菌干預可改善患兒腹痛,但證據質量不高。未來應研究干預的長期效果、最佳菌株和劑量,以及干預的個體差異,並開展高質量臨床試進行驗進一步驗證。推薦臨床醫生參考。(@mildbreeze)
特定有益菌的胞外多糖在腸道環境中的作用(綜述)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IF:4.019]
① 由雙歧桿菌和乳酸菌產生的細菌胞外多糖(EPS)可主要分為同多糖HoPS和雜多糖HePS;② EPS具有免疫調節作用,腸上皮細胞的碳水化合物識別受體可能參與與EPS的互作和免疫應答的調節;③ EPS能夠作為保護層,維持產EPS的菌株在腸胃中的生存能力,但EPS的存在可能會降低其對腸道細胞的黏附性;④ HoPS和HePS能夠作為碳源,被腸道微生物利用,在饑餓條件下幫助維持穩定的菌群平衡;⑤ 產EPS的菌株可以拮抗致病菌,減少其在腸道表皮的黏附。
Interactions of Surface Exopolysaccharides From Bifidobacterium and Lactobacillus Within the Intestinal Environment.2018-10-11,doi:10.3389/fmicb.2018.02426
【主編評語】胞外多糖(EPS)是存在於大多數細菌表面的碳水化合物聚合物,可充當細菌的保護層,同時與周圍環境發生互作。這篇來自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的綜述,重點介紹了雙歧桿菌和乳酸菌EPS的相關研究進展。(@mildbreeze)
堅持地中海飲食或降低淋巴瘤風險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IF:7.36]
① 納入1991-2001年間共476160名歐洲受試者的數據,分析地中海飲食與淋巴瘤風險的關聯;② 平均隨訪13.9年,共有3136例淋巴瘤患者(135例霍奇金淋巴瘤、260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95例淋巴瘤非特指型);③ 適應地中海飲食分數(arMED)每上升一個單位,與淋巴瘤風險降低2%相關,arMED與淋巴瘤風險呈負相關,但相關性並不顯著;④ 分析不同的淋巴瘤亞型,arMED與淋巴瘤風險的關聯仍不顯著。
Adherence to the Mediterranean diet and lymphoma risk in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2018-12-26,doi:10.1002/ijc.32091
【主編評語】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在近50萬名歐洲受試者中,分析了地中海飲食與淋巴瘤風險之間的關聯,發現堅持地中海飲食與較低的淋巴瘤風險相關,但相關性並不顯著。(@沈志勛)
多吃雞蛋或可降低2型糖尿病風險
Molecular Nutrition and Food Research[IF:5.151]
① 平均19.3年的隨訪期內,239位受試者按照雞蛋攝入量高(1個雞蛋/天)或低(2個雞蛋/周)、2型糖尿病(T2D)獲病情況分為4個組;② 雞蛋的攝入與血液中吲哚乳酸、卵磷脂等正相關,與長鏈酰基肉鹼等負相關;③ 較高的基線酪氨酸水平以及一種未知己糖化合物,與T2D風險增加相關;④ T2D風險物質(鳥苷、肌酐等),與高蛋攝入人群中富集的溶血卵磷脂16:0和21:2等代謝物負相關,而與低蛋攝入人群中富集的溶血磷脂酰乙醇胺、單甘油酯16:1等正相關。
Metabolic Profiling of High Egg Consumption and the Associated Lower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Middle-Aged Finnish Men2018-12-12,doi:10.1002/mnfr.201800605
【主編評語】在之前的芬蘭人群研究中發現雞蛋攝入量增加與2型糖尿病風險降低有關。本研究通過長期跟蹤檢驗芬蘭中年男性人群的血液代謝物成分,發現一系列與雞蛋攝取量有關的的2型糖尿病風險相關代謝物,為解釋雞蛋攝入量降低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的機制提供了重要數據。(@小腸君)
污水處理廠可能為細菌耐藥性防控重點
ISME Journal[IF:9.52]
① 受檢測的12座瑞士污水處理廠中,持留型抗菌素耐受基因的種類相似,耐受基因及可移動基因在二級入水口處的豐度以及表達量較高;② 在不同處理環節,耐受基因的豐富度以及多樣性差別顯著,其豐度與菌群結構及生物質濃度相關;③ 未發現影響顯著的抗菌物質,但是污水中亞抑菌濃度的大環內酯與大環內酯、萬古黴素基因的豐度相關;④ 相當數量的耐受基因臨近可移動基因,可能發生過大規模的基因橫向轉移,而且基因轉移過程涉及人類致病菌。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resistomes are shaped by bacterial composition, genetic exchange, and upregulated expression in the effluent microbiomes2018-09-24,doi:10.1038/s41396-018-0277-8
【主編評語】污水處理廠是抗菌素耐受基因積累和傳播的主要場所之一。本研究通過在12座瑞士污水處理廠采樣,發現耐受基因豐度和種類受菌群結構、處理過程等多種因素影響,而且存在發生耐受基因大規模轉移的可能,強調了需要在耐藥基因檢測中考慮基因轉移以及宿主致病性,值得參考。(@小腸君)
來源:熱心腸研究院
版權聲明:此公眾號屬純公益性。我們注重分享, 文章、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我們會及時刪除。
歡迎投稿到小編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