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中新網11月13日電 美國《世界日報》刊文稱,大腦是奇妙的器官,「使用它,否則將失去它。」預防失智有兩大面向:第一,增加使大腦更健康的一切生活習慣;第二,遠離使大腦受傷的一切不良習慣。顧好這兩點,不僅不失智,老年更精彩。來看幾位老年模範生,這些都不難,預防失智要趁早。
老了,也要去愛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
1821年夏天,歌德在馬林巴德結識了房東十七歲的孫女烏爾里克。兩年後,這位七十四歲的老人曾經慎重考慮要與十九歲的姑娘步入婚姻的殿堂。後來歌德生了一場大病,婚事作罷。烏爾里克一直鍾情大文豪,她後來活了九十五歲,終生未嫁。
在我們戀愛時,腦部浸漬在一種名為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的化學物質中,使我們感到愉悅。
老了,也要保持閱讀
阿登納K. (Konrad Adenauer,1876~1967)
「人生七十才開始」,這句話用在這位德國總理身上最為合適。他1949年9月任聯龐德國總理。
阿登納一輩子都是個工作狂,一直到老都保持一個驚人的習慣:即便是九十一歲時,他看書都不戴老花眼鏡,每天看四小時的書。他從來不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處理,永遠都是「今日事,今日畢。」
老了也要工作
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中學畢業後開始文學寫作,曾用諷刺詩抨擊封建專橫統治,因觸犯王室貴族兩次入獄。老年的伏爾泰除了管理莊園工廠以外,還勤於寫作,包括大量信件。
據他的兩個秘書說,八十多歲時他還每天工作18至20個小時。
老了也要保持活力
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
英國哲學家、思想家羅素,越到晚年,生命力越旺盛:
七十六歲乘船至挪威演講,船難造成十九人罹難,他幸運獲救。
七十八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赴澳洲巡回演講兩個月。
八十歲第四度結婚
八十二歲出版短篇小說集
八十三歲經歷大手術,恢復無恙
1970年,他以高壽九十八去世。試著從《羅素回憶錄》試著尋找他如此驚人生命力的秘訣,他說:「沒有時間想到自己已老,我想這正是保持青春最適當的秘訣,假如你有多方面的、熱烈的興趣和活動,對這些興趣和活動你依然能有所貢獻,你就自然而然不會去考慮統計學上的年齡,也不會去想到來日短暫。」
老了也要有計劃
卓別林(Charlie Chaplin,1889~1977)
卓別林在75歲完成回憶錄,書中這樣說:
「我身體健康,而且還不斷有創作靈感。我計劃繼續拍電影。我自己可能不會親自演出,我想給我的家人寫劇本並導演。因為我的幾個孩子們都表現出一定的表演天賦。我還是很想做一些事情的,我不會退休,或是放棄我的追求。我想做的事情太多了。」
他把這本書獻給幫他生了八個兒女、小他35歲的妻子。
《靈樞‧天年》篇指出:「人生……五十歲肝氣始衰,七十歲脾氣虛,八十歲肺氣虛,九十歲腎氣焦,百歲五臟皆虛。」隨著年齡增長,現代醫學也指出老人抵抗力、免疫力、體力、新陳代謝與器官的機能會逐漸衰退。如果老人根本不想淡出人生舞台呢?像我前面舉的例子。這真是非常有趣、非常值得討論的問題。
優雅老去的秘訣:關心身體狀態,培養良好習慣
2014年《科學人》雜誌引用醫學期刊《循環》的報導,追蹤8800位成年人長達七年,結果發現:每天花4個小時坐著看電視的人,死亡率要比每天花不到2個小時的人高出46%。
早在《莊子‧刻意》中就有這樣的話:「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到了東漢末年,名醫華佗更明確主張:「熊經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他用自己編的「五禽戲」鍛煉身體,持之以恒,「年且百歲,而有壯容。」
老了變成什麼樣的人,決勝點就是在於你的「心態」,從古至今,無一例外。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