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每年都有大學生,在體測跑步時倒下;每年都有「身體不錯」的小夥子,在球場上昏厥;每場馬拉松,都有救護車緊張「陪跑」。
「運動猝死」的新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冒出來。跑步,似乎也從一項健身運動變成了高危項目。
今天,熊小知(微信內搜尋「生命時報」關注,每周日準時更新)就告訴你「運動性猝死」背後的真相。
歷史上第一例「運動性猝死」
人類歷史上第一例有據可查的「運動性猝死」可追溯到公元前490年。
那一年,希臘軍隊在「馬拉松」(希臘的一個地名)與入侵的波斯軍隊展開一場決定希臘命運的激戰。
希臘軍隊大獲全勝後,青年士兵菲迪皮德斯奉命跑回雅典報告勝利的喜訊。
但當他跑到雅典時,他只喊了一聲「我們勝利了」,便倒地死去。為紀念菲迪皮德斯,「馬拉松」長跑運動誕生。
馬拉松鎮距離雅典40多公里
時間線拉回到現在,隨著馬拉松熱潮席卷全國,比賽中猝死的案例不斷發生。
今年10月20日,全國各地有近40多場馬拉松鳴槍起跑,不幸的是其中兩場比賽,有兩名跑者在臨近終點線附近猝然倒地。
據中國田協2017年一份相關數據統計,在此前3年,國內的馬拉松賽事中已經有超過16人猝死。
眾所周知的健康運動,如今卻奪人性命。跑步表示很冤:猝死的「鍋」我不背。
運動性猝死的「幕後黑手」
或許顛覆你想像,不少猝死者平日給周圍人的印象都是「一向身體很棒」。為什麼運動性猝死偏偏發生在他們身上?
什麼是運動性猝死?
運動性猝死,是指在運動過程中或運動後24小時內發生的非創傷性意外死亡。
運動性猝死的真正原因
運動不是造成猝死的主因,隱藏的心臟病才是運動性猝死的「幕後黑手」。
猝死有心源性及非心源性之分。心源性是指因心血管疾病而發病,其中以冠心病最常見。非心源性因素有過度勞累、酗酒、服用藥物、劇烈運動等。
猝死來臨前,身體釋放6個信號
猝死看似事發突然,實則有跡可循。當身體出現以下6種信號,需高度警惕猝死發生。
1
近期出現或加重的胸悶
如果近期突然出現活動後胸悶,休息後可緩解,提示可能患了冠心病。
如果以前就有胸悶的症狀,近期症狀加重,說明以前穩定的斑塊,隨時可能發展為大的破損,導致急性心梗的發生。
2
心慌
不定期出現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結果。
多數心律失常的危險性較小,不會引發猝死,但如果是頻繁發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則有發展為室顫的風險。
3
心跳過緩
心臟的跳動是由特定的起搏細胞發起的,起搏細胞功能變差,就會導致心臟跳動速率減慢,嚴重時會引發心臟停搏。
心率小於50次,血壓變低,容易出現長時間的心臟停搏,導致猝死。
4
暈厥
暈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數暈厥是由於心跳突然減慢或停止,導致腦供血不足而引起的。
暈厥有時持續幾秒鐘後能自行恢復,如果不能恢復,便會造成猝死。出現不明原因的暈厥,應非常警惕,盡快查明原因。
5
不明原因的疲乏
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勞、乏力,或伴有胸悶、水腫,應警惕猝死的發生,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心肌炎或心肌病造成的。
心肌炎在年輕人中比較多見,通常見於感冒1~2周後,出現疲乏、胸悶、乏力等症狀,極易引起急性心衰。這種情況下應嚴禁重體力活動,臥床靜養。
6
眼前發黑和肢體麻木
腦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如果出現單側看不到東西、單側肢體麻木、乏力,或走路不穩、有踩棉花感,應警惕腦卒中的發生。
特別提示:
猝死的黃金救急時間在發病10分鐘內。一旦周圍人發生心臟驟停,趕快撥打120求救。
面對猝死患者,最好的辦法是進行除顫或心肺復蘇。
但如果患者發病時沒有條件進行這兩項急救措施,首先應該想辦法向周圍人呼救,兩個人交替對其進行心肺復蘇。
快速評估自己的「運動風險」
運動是把雙刃劍,如果運動超出了身體的承受能力,可能釀成悲劇。
下表是國際通用的運動風險評估問卷:
① 醫生是否告訴過您僅能參加醫生推薦的體力活動?
② 醫生是否告訴過您患有心臟病?
③ 醫生是否告訴過您的血壓超過160/100毫米汞柱?
④ 近6個月以來,當您進行體力活動或運動時,是否有過胸痛或嚴重憋氣的感覺?
⑤ 近6個月來,當您進行體力活動或運動時,是否曾因為頭暈失去平衡或跌倒或發生暈厥?
⑥ 您是否存在因體力活動或運動加重的骨、關節疼痛,或功能障礙?
⑦ 您是否知道有其他原因使您不能參加體力活動?
-
如果你的答案均是「否」,一般來說,你跑步都是安全的。如果你存在暫時的疾病如感冒、發熱,請等徹底痊愈、身體恢復良好狀態,再開始跑步。
-
只要你的答案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是」,在跑步開始前(特別是跑馬拉松),就應咨詢醫生。這樣能最大程度防患運動風險,排除某些潛在的疾病因素。
做到7點遠離「運動猝死」
運動猝死不分年齡,人人都應時刻保持敬畏。想在運動過程中遠離危險,就要做好以下幾點:
No.1
運動前排查風險
馬拉松是一項高負荷、大強度、高風險的競技運動,不提倡未經訓練的人參加馬拉松全程跑。
長跑有利於心臟健康,但要循序漸進。初練者一般從3000~5000米開始,或持續20~30分鐘。
No.4
及時補充能量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電話垂詢
業務合作:010-65363765
內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歡,就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