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康復小編:11月9日,2019年上海同濟第四屆食管疾病多學科協作高峰論壇在滬開幕,來自日本大學醫學部內鏡專家後藤田教授,在做主題學術報告交流時,自嘲:「再過15年我可能就要轉崗了,因為日本將無胃癌手術可做。」話語一出,技驚四座。這是如何做到的?
No.1
提倡年輕人進行HP篩查滅菌
面對來自中國、台灣、加拿大等地的各位消化科和消化內鏡的專家,日本大學醫學部內鏡專家後藤田教授在學術大會上分享了一個日本近期的熱點話題。即在日本,通過從出生人口中的幽門螺桿菌(HP)感染研究發現,目前感染HP的情況正在逐年減少。比如,1965年出生的人群中,HP感染在30%,而如今的初中生則只有5%,換言之,年輕一代發生胃癌的比例會降低。
▲ 後藤田教授在學術大會上做報告(左二)
後藤田教授說:「雖然胃癌和遺傳、家族史,以及環境因素有較大的關係,但其實它與HP感染的關係最為密切。」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感染HP,並逐步發展成萎縮性胃炎,隨著他的成年再進一步發展成腸化生,那麼50年~60年後,就有極高的可能性會發展成胃癌。在日本,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HP感染,那他僅有1%~2%的可能性得胃癌。所以,在日本篩查加滅菌是對胃癌的主要控制手段。
今年,更有一篇新論文發表觀點稱,15年後日本胃癌發生率會非常低,更有評論跟進表示2035年在日本可能不再需要胃癌篩查,他說:「我的手術可能也就只剩下15年可做了。」而這樣的展望,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日本重視HP篩查和滅菌工作。
當今世界胃癌的發生率雖降為第五,但其死亡率高居第三,而胃癌的發生有80%是在東亞地區,其中,日本、韓國和中國首當其沖。作為胃癌大國日本,在其早年的研究中發現,一般等到患者出現明顯的症狀後再就醫,通常情況下會被確診為「進展期胃癌」,此時已是胃癌的中晚期,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因此,早篩早治至關重要。
No.2
個性化+內鏡「精準、舒適化」診療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胃癌篩查呢?那就是做好針對HP的篩查。
▲ 許樹長教授在學術大會上做報告
上海同濟醫院內鏡診療中心主任許樹長表示,日本和韓國,由於具備比較健全的篩查體系以及滅菌工作,所以胃癌的死亡率正在下降。「從研究的數據中,我們發現大陸的胃癌發生率低,但死亡率偏高,這也變相地反應了大陸消化道惡性腫瘤,即食管癌、胃癌和大腸癌的早期診斷率低,絕大多數消化道癌發現時已為晚期,所以我們要重視篩查,並定制個性化的診療方案。」許樹長教授說。
消化系統的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占據所有癌症的50%,面對嚴峻的現狀,大會名譽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定制出了更符合大陸特色的早癌篩查「李氏量表」。
許樹長教授就該量表在自己的臨床應用中介紹說:「過去傳統意義上的胃癌高危人群,即包括年齡、既往史、家族史、飲食習慣等定義並不十分精準,無法明確究竟哪些人群需要進行胃鏡篩查。而如今,通過採用血清學的預篩查加上內鏡精查的兩步法篩查就可以做到胃癌的精準篩查。」
▲後藤田教授直播為患者切除癌變的胃黏膜組織
大會現場,中日專家真刀真鏡上演了ESD(內鏡黏膜下剝離術) 「手術直播」。現場呈現不需開膛破肚,只需一根細小的「隧道」進入人體內就能實施微創手術,不僅手術時長較短、患者痛苦少,後期恢復也較快。
許樹長教授還表示,如今的內鏡診療技術正日益規範化,且舒適度也大大提高。比如,傳統的常規活檢往往會讓患者在等待時忐忑不安,而先進的「光學活檢」則可在體內進行快速、實時觀測,利用圖像強化技術對胃壁進行觀察,遠比活檢更具有操作性,且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借助內窺鏡精細檢查黏膜表層微細血管,也大大提高了早癌等病變部位的可辨別度,為消化道早癌精確診療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No.3
未來的消化道內鏡中心
▲許樹長教授與團隊人員合影
作為舉辦了4屆食管疾病多學科協作國際高峰論壇的上海同濟醫院,作為本地區的危急重症的診治中心,每年的門急診量超過220萬人,其中急診達30餘萬人,臨床收治病患超過7萬,手術病患接近5萬,其中有40%是微創手術。而這與許樹長教授帶領的「內鏡診療中心」的學科發展密不可分。
就發病特點而言,消化道出血位居全市第三,而作為消化內科,尤其是內鏡診療中心,在消化出血的診治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同濟醫院也希望能在該學科領域的日益發展下,爭取逐步建立國家級的消化道內鏡中心。
圖、文|張旭川 編輯| 周霄、王婧銘 -The End- @康復出品,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