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想免費系統的學習中醫,私信回復:中醫,即可加入靠譜中醫學習會
不知怎麼了?最近失眠的人特別多,失眠是指無法入睡或無法保持睡眠狀態,導致睡眠不足。又稱入睡和維持睡眠障礙(DlMS),為各種原因引起入睡困難、睡眠深度或頻度過短、早醒及睡眠時間不足或質量差等,是一種常見病。
失眠對人的社會性也會造成極大的危害,由於長期陷入對於睡眠的擔心與恐慌中,人會變得多疑、敏感、易怒,以及相當的缺乏自信,這些勢必影響其在家庭和工作中各方面的人際關係,從而產生孤獨感、挫敗感。
失眠的經歷每個人都有過,有的是因為興奮或悲傷短暫失眠,而有的人則是經年累月睡不著,那麼失眠了該怎麼辦呢?
怕失眠就常按這8個穴位
1
安眠穴
位置:耳垂後的凹陷與枕骨下的凹陷連線的中點處。
操作:用雙手中指指端按揉2分鐘。具有鎮靜助眠的作用。
2
攢竹穴
位置:兩眉頭凹陷處。
操作:用雙手食指或中指指端按揉1分鐘。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
3
印堂穴
位置:兩眉頭連線的中點處。
操作:用中指螺紋面按揉2分鐘。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
4
太陽穴
位置: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1寸的凹陷處。
操作:用雙手中指指端按揉1分鐘。具有醒腦安靜的作用。
5
率谷穴
位置:耳尖直上1.5寸。
操作:用雙手中指指端按揉2分鐘。具有除煩鎮靜的作用。
6
內關穴
位置:腕部橫紋上2寸。
操作:用拇指端螺紋面輕輕按揉約1分鐘。具有寧心安神的作用。
7
三陰交
位置: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操作:用拇指指端輕輕按揉1分鐘。具有除煩安眠的作用。
8
神門穴
位置:小指側腕部橫紋頭凹陷處。操作:用拇指指端輕輕按揉1分鐘。具有助睡安眠的作用。
失眠應該按摩哪些地方?
失眠症多是因為沒有正常的生活規律,精神緊張造成的。通過對膻中穴和風池穴的按摩,可以有效地緩解上述症狀的發生,改善睡眠。
造成入睡困難、睡眠深度過淺或頻度過短、早醒及睡眠時間不足或質量差等,原因主要有環境、個體、軀體、精神、情緒等因素。她建議,失眠者可嘗試自我按摩。
1
頭部按摩
以中指指腹自下而上交替按摩印堂穴30次,再沿眉按摩眉棱骨,太陽穴各30次。
2
耳部按摩
以雙手拇指,食指循耳廓自上而下按摩30,再揉雙側耳垂 30次,至紅為度。
3
腹部按摩
臨睡前取仰臥位,將雙手搓熱,環形按揉腹部,順時針和逆時針各30次,除有安眠作用外,還有健脾和胃助消化作用。
4
頸部按摩
以食指按摩耳後乳突旁凹陷安眠穴30次,拿捏頸項30次,以頸部有壓迫感為度。
5
足心按摩
晚上洗腳過後,以拇指按揉足心湧泉穴各90次,有強腎調肝安眠作用。
在睡眠用具以及睡姿方面頗有講究。應選擇一張舒適的床,睡姿以右側臥為好,可有利於肌肉組織鬆弛,避免心臟受壓。同時,要避免睡前興奮,勿進食,少飲水。建議睡前用熱水泡腳。此外,要想晚上睡得深,白天也應定期做適當的運動,建議選擇下午作為鍛煉時間。
提醒:安眠藥不能長期服
健康的睡眠狀態應該是能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一般應維持7至8小時,但不一定強求,應視個體差異而定。專家提醒,除了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外,失眠者應主動積極尋求並消除失眠的原因,適當運用睡眠誘導,如聆聽催眠音帶,飲一杯熱牛奶,適當食用蘋果、香蕉、梨等一類水果。
對於安眠藥的運用問題,失眠者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按需服藥有利於治療失眠。但治療失眠不能只靠藥物,並非所有人都必須長期服用。
失眠是由於很多情況引起的,心臟病、脾胃失調、恐懼、抑鬱症、肺病、受風引起的頭疼、肩周炎、腰疼等均可造成失眠,看似無病卻有病,在治療上無法一概而論。
另外,臨睡前敲敲帶脈,對改善腸胃功能會起到促進作用,那時您就能「吃得飽,睡得香」了。
治療失眠按摩的順序
1
先取坐位,全身放鬆,全神貫註
1、用右手中間三指摩擦左足心湧泉穴;然後換成右足心。
2、雙手握拳,用拇指 關節沿脊柱旁兩橫指處,自上而下慢慢推按。
2
然後脫衣仰臥於被蓋內,雙目自然閉合。
1、用手掌根部輕輕拍擊頭頂囟門處。
2、將兩手疊放在腹部,然後用手掌大魚際輕輕揉按中脘穴。
3、將兩手移至下腹部,然後用手掌大魚際徐徐揉按丹田。
4、用兩手食指第第二節內側緣從兩眉內側推向外側。
5、用兩手拇指端揉按風池穴。
6、用兩手中指端輕輕揉按太陽穴。
7、用兩手拇指羅紋面,沿兩側顳部由前向後推摩。
失眠按摩一組穴位:神闕穴、安眠穴、百會、太陽、風池、翳風、合谷、神門、內外關、足三里、三陰交、湧泉。按摩次數以大眠程度為準,失眠輕少按摩幾次,失眠重多按摩幾次。按摩後立即選一種舒適的睡姿,10分鐘左右可入睡。如果仍不能入睡,可繼續按摩一次即可入睡。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