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聲醫事】明年上海將初步做到居民人人擁有健康帳戶!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醫聲醫事】明年上海將初步做到居民人人擁有健康帳戶! 健康 第1張

【醫聲醫事】明年上海將初步做到居民人人擁有健康帳戶! 健康 第2張

【醫聲醫事】明年上海將初步做到居民人人擁有健康帳戶! 健康 第3張

本市14個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加強本市社區健康服務促進健康城市發展的意見》提出願景:到2020年,初步做到居民人人擁有健康帳戶;基本做到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向居民提供健康評估服務;本市高血壓患者和糖尿病患者規範管理率達到80%以上;全市建成老年人日間照護機構、長者照護之家等社區托養機構1000家;全市街鎮中社區市民健身中心覆蓋率達到40%;90%以上公園做到免費開放,80%以上公園做到延長開放。

【醫聲醫事】明年上海將初步做到居民人人擁有健康帳戶! 健康 第4張

關於加強本市社區健康服務促進健康城市發展的意見(節選)

發展目標

到2020年,健康理念深入社區,健康資源匯集社區,健康服務融入社區,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市民健身中心、社區學校等社區健康服務機構,融合政府、市場等各方資源,初步形成社區健康服務多元化供給格局,促進社區健康服務城鄉統籌發展,建立基本完善的社區健康服務體系。初步做到居民擁有一個健康帳戶,連接一個統一的智慧平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每個家庭,居民在社區可享適宜、綜合、連續的整合型健康服務,居民健康責任、健康意識與健康素養得到有效提升。打造健康社區,推進健康城市建設,促進社區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升。

主要任務

(一)明確社區健康服務內容

建立社區健康服務清單制度。根據居民不同階段基本健康服務主要需求,結合各類資源供給能力,確定由政府保障提供的社區健康服務項目,明確內容、實施路徑與供給方式,納入本市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清單,涵蓋衛生、養老、文化、體育、殘疾人服務等領域,並定期向社區居民發布。社區健康服務項目根據需求與供給的變化,隨本市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清單同步動態調整。鼓勵由各類社會資源提供社區居民的延伸性、個性化健康服務,建立多元化供給機制。

(二)加強社區醫療衛生服務

1、建立面向居民的健康帳戶。完善本市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化建設,逐步將社區居民在各類醫療機構就診記錄、各類社會健康管理機構服務記錄、學生健康檔案、體質監測數據,以及居民自我健康監測的記錄融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做到健康服務機構間的信息互聯互通。加強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應用。提升居民對自身健康檔案的知曉率與利用度,促進電子健康檔案成為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帳戶。到2020年,初步做到居民人人擁有健康帳戶,逐步完善健康帳戶內容與應用,居民利用健康帳戶可知曉自我健康狀況,可獲悉健康教育知識,可享有家庭醫生指導,可連接各類健康服務資源,可獲得智能提醒、過程管理、結果監測等健康智能服務。

【醫聲醫事】明年上海將初步做到居民人人擁有健康帳戶! 健康 第5張

2、開展居民健康評估與全程健康管理。在各街鎮建設智慧健康小屋,整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健康檢測設備、體質檢測站、社會健康檢測機構等資源,暢通居民自我健康檢測與獲得健康指導管道。開展對居民的個體健康評估。根據評估對社區人群進行科學分類,出具健康管理清單。到2020年,基本做到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向居民提供健康評估服務,優先覆蓋簽約居民,使接受評估的居民可在健康帳戶中查閱個人健康管理清單。基於健康管理清單,根據健康人群、患病風險較高人群、患病人群及疾病恢復期人群等不同需求,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平台整合各類資源,以家庭為單位,提供有針對性的連續、全程健康管理服務。

3、強化對社區重點醫療衛生服務需求覆蓋。依托社區各類健康服務機構,整合政府及市場各類資源,優先滿足居民社區重點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尤其在當前居民需求強烈、供給相對不足的方面予以重點加強,打造健康社區。

加強社區慢性病管理服務。優化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居民「四位一體」慢性病防治模式,向社區居民提供融健康教育、風險評估、慢性病篩查、有序分診、規範診療、隨訪干預為一體「醫防融合、全專結合、全程有序」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務。開展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高危人群)、大腸癌等「社區篩查行動」,促進慢性病早診早治。針對慢性病主要危險因素,開展控煙、限酒、營養、運動等綜合健康干預。到2020年,本市高血壓患者和糖尿病患者規範管理率達到80%以上。

【醫聲醫事】明年上海將初步做到居民人人擁有健康帳戶! 健康 第6張

加強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建立融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學校心理輔導室或心理咨詢中心、社會心理咨詢工作室為一體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網路。推進社區心理健康咨詢點建設,到2020年,做到社區心理咨詢點建設全覆蓋。加強對老年人、婦女、兒童、殘疾人、特殊職業人群、慢性病患者等重點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務,提高早發現和早干預能力。依托公立精神衛生機構,整合社會心理咨詢機構或心理咨詢師資源,暢通居民獲得心理健康服務管道。在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學校、醫療機構及社區等場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提供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服務,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養。

【醫聲醫事】明年上海將初步做到居民人人擁有健康帳戶! 健康 第7張

加強社區婦幼健康服務。注重醫防融合,開展社區孕前保健教育、孕情監測、早孕建冊、妊娠風險預警初篩、孕婦隨訪、產後家庭訪視等服務。加強0-6歲兒童保健管理,強化「醫教結合」,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托幼機構業務指導,開展在園兒童健康監測及管理,定期監測兒童生長髮育情況,並對膳食、運動、行為等進行干預指導。推進區域兒科聯合體建設,通過開展「兒科強基層」項目,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兒科常見病、多發病診治技能培訓,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童保健和診療服務能力。

【醫聲醫事】明年上海將初步做到居民人人擁有健康帳戶! 健康 第8張

加強社區康復服務。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能力建設,開展適宜康復技術的遴選與推廣。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康復專科門診部、診所,開展居家康復服務,鼓勵康復醫師到社會力量舉辦的康復專科門診部、診所多點執業。加強社區殘疾人康復服務,根據社區殘疾人數量、類型和康復需求設立康復場所,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殘聯康復機構組織開展殘疾人康復指導、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康復護理、輔助器具適配等社區康復服務。鼓勵引導殘疾人及家庭成員參加社區康復服務,融入社區生活。

加強社區中醫藥服務。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不斷完善中西醫融合健康管理模式,推進中醫藥特色優勢在慢性病綜合防治、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等工作中得到充分發揮。推進中醫醫聯體和中醫專科專病聯盟建設,強化中醫優勢資源對家庭醫生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支撐和技術輻射,持續提升社區中醫藥服務能力。發展社區中醫特色康復服務。推進中醫藥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大力傳播中醫藥知識和易於掌握的養生保健技術方法,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規範的中醫養生保健機構,發展社區中醫養生保健服務。

【醫聲醫事】明年上海將初步做到居民人人擁有健康帳戶! 健康 第9張

4、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基於「1+1+1」醫療機構組合簽約,到2020年,基本做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老年人、孕產婦、兒童、殘疾人、高血壓、糖尿病、結核病等慢性病、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貧困人口和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等簽約重點人群。以家庭為單位,初步做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本市所有家庭。逐步推進家庭醫生首診,推動建立分級診療體系,使社區居民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通過家庭醫生直接或轉介服務在社區得到有效滿足。規範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在配備護士與公共衛生醫生的基礎上,將心理咨詢師、臨床藥師、健康管理師、營養師、康復師、社工等納入團隊,通過購買服務方式為家庭醫生配備助理,承擔事務性工作任務。鼓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家庭醫生工作室等面向居民的服務載體,探索家庭醫生通過多點執業方式參與各類社區健康服務,拓展服務範圍,延伸服務場所,建立靈活多元的服務模式。推動社會辦家庭醫生服務發展,培育一批社會辦全科診所品牌,制訂基於居民個性化需求、有特色的服務包,提供錯時門診、上門診療、居家康復護理等服務,滿足居民個性化、延伸性的家庭醫生服務需求。

5、加強社區診療服務。推進區域醫聯體和專科醫聯體建設,強化醫聯體內優質專科診療資源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支撐。加大專科門診、專家門診資源向社區傾斜力度,在二三級醫療機構內,建立對家庭醫生轉診簽約居民「優先預約、優先就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優先會診」的工作機制。推進遠程會診網路建設,促進區域檢驗、病理、影像、心電、消毒供應等資源整合,擴大優質醫療資源對社區尤其是農村地區輻射效應,提高居民在社區獲得診療服務的同質化水平。完善社區醫療急救網路。開展「急救進社區」行動,在社區健康服務機構、居民活動較集中的社區公共場所,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儀。開展對居民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在覆蓋公安、消防、學校教師等人員的基礎上,重點加強對居委幹部、社區社工、志願者、社會體育指導員等人員培訓。強化居家、社區和機構中對醫療急救的智能預警與服務資源對接。加強社區內非法行醫、非法采供血違法行為的排摸和巡查。

6、加強功能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根據樓宇、企業園區、學校、機關事業單位等不同功能社區人群健康需求,針對功能社區人群年齡相對較年輕、活動相對集中等特點,充分依托所在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功能社區內設醫療機構,通過整合商業健康保險、社會健康服務機構等資源,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將健康服務逐步延伸至功能社區。倡導功能社區各單位建立並完善員工健康管理制度和措施,營造有利於員工養成健康行為、保持健康身心的環境,引導員工掌握健康素養核心信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進一步強化職業病防治功能,完善職業病防治工作網路,預防職業病危害事故的發生。重點加強學校衛生服務和健康學校建設。深化「醫教結合」,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進校園」,加強對學生健康指導和常見病防控。完善學校年度健康體檢制度,將學生健康檔案納入居民健康帳戶,逐步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在校學生。

(三)加強社區健康老齡服務

1、發展社區托養與居家照護服務。不斷擴大養老服務供給,引導社區托養機構向嵌入式、多功能方向發展,到2020年,全市建成老年人日間照護機構、長者照護之家等社區托養機構1000家。發展綜合照護模式,加快建設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到2020年,全市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總量達到200家以上,提供「一站式」服務,統籌、鏈接各類社區為老服務資源。完善居家照護服務,重點聚焦老年人社區生活照護需求,完善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行、助醫等「十助」社區養老基本公共服務。培育發展專業化、連鎖化、品牌化的專業養老服務組織,提高社區專業養老服務能力,滿足廣大老年人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需求。

2、推動醫養結合服務。建立整合型老年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合理規劃布局和調整老年醫療與護理機構。鼓勵醫療機構與養老服務設施鄰近設置或整合設置,支持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載體,吸引和利用社會力量參與,做實與養老機構、社區托養機構簽約服務全覆蓋,提供基本診療、公共衛生、康復、護理、家庭醫生、技術指導與培訓等服務。繼續實施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體檢,為符合條件的老年患者設立家庭病床。全面推廣醫療機構、養老機構與居家相銜接的安寧療護服務,提高老年人生命晚期質量。

3、構建老年認知障礙照護的社區支持體系。開展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形成關注、關懷、關愛認知障礙老年人及家庭的良好環境。建立科學有效的老年認知障礙篩查標準。依托養老機構和社區托養機構,建立專業認知障礙照護專區。培育認知障礙照護的社區專業服務組織,開展社區干預,培養認知障礙評估、照護專業人才。

4、健全社區非正式照料體系。發揮家庭成員潛力,借助志願者、義工力量,為家庭自我照料「增能」,增進居家養老的基礎性作用。實施「老吾老計劃」,利用專業機構為護老者提供技能培訓。繼續組織「老夥伴計劃」,基本形成低齡健康老年人對全市獨居高齡老年人志願服務的全覆蓋。在農村地區推廣「睦鄰互助點」,發展「不離鄉土、不離鄉鄰、不離鄉音、不離鄉情」的互助式養老,到2020年,全市建成2000個示範型睦鄰點。

5、加強社區適老環境建設。推進與老年人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設施和家庭的無障礙改造,實施扶手工程、電梯改裝等為老輔助設施建設。通過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家庭自助等方式,實施老年人家庭居室適老性改造。

(四)加強社區健康宣傳教育

1、建立多層次的健康宣傳教育體系。依托社區學院、社區學校和居村學習點等三級辦學網路,開展健康教育,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加強學校健康教育,建設中小學健康教育課程資源庫,加強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開展經常性健康教育課外宣傳、教育和實踐等活動,向在校學生傳播健康理念和知識,培養健康技能。將社區健康教育作為「市民修身行動」培訓重要內容,通過「文化雲」「教育網」等網路陣地,開展「健康修身」系列活動。聯合高校、科普機構、醫療衛生機構,開發各類普及市民健康常識的讀本、教材、微課。通過市民終身學習體驗基地,建設一批以健康生活為主題的線上線下體驗項目,滿足居民親身體驗健康生活、科學養生的需求。

2、推動多管道健康文化理念傳播。利用公益廣告、小區宣傳欄、電子屏、宣傳冊等方式,將健康文化傳播延伸到小區、樓組、家庭。開展「六宣聯動」,通過電視、廣播、移動端等新聞媒體,利用影視院線公益廣告、公益播報等管道,全面宣傳社區健康知識與服務。豐富活動載體,開展社區健康主題實踐活動。以「世界衛生日」「世界家庭醫生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健康相關節日為契機,深化社區健康理念傳播。以「我們的節日」為載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應用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健康理念,將社區健康融入居民生活。

3、加強居民自我健康管理。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組,不斷擴大居民健康自我管理活動的覆蓋範圍和受益人群。推進健康自我管理活動多元化、規範化發展。建立發展慢性病、多發病等社區專病自我管理小組,引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社會體育指導員主動參與指導小組活動。開展「全民健康生活」行動,倡導「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提升全體居民健康意識、健康素養與自我管理能力。打造一批傳播健康生活理念的居民學習團隊,培養健康團隊骨幹,培育健康生活宣傳達人。推進健康家庭建設,引導家庭成員踐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探索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積分獎勵制度,居民健康帳戶中健康積分記錄,可兌換健康相關服務或產品,激勵居民主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到2020年,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28%以上。

(五)加強社區體育健身服務

1、改善社區體育健身環境。融合體育、衛生健康、教育、文化旅遊、綠化市容等部門的社區資源,合理布局全民健身設施,提升服務功能,重點建設一批社區市民健身中心、市民球場、市民健身步道等場地設施,到2020年,全市街鎮中社區市民健身中心覆蓋率達到40%。積極推動各級各類公共體育設施免費、公益開放、錯時開放,符合條件的學校體育設施開放率不低於86%,引導學校體育設施增加夜間開放時間,滿足不同人群不同時段的健身需求。在公園綠地內融合體育、健身等活動功能,新建改建一批市民健身步道和球場。原則上,新建公園綠地應有10%的面積用於健身體育活動區,已建公園30%的面積可用於市民健身。到2020年,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4平方米。

2、加強科學健身指導。倡導「社區主動健康」理念,著力提升居民健身素養,廣泛開展「你點我送」社區體育服務配送,開展健身技能和健身知識培訓,推廣優秀健身方法。推廣「體醫結合」,將運動處方與運動干預納入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防控與康復范疇。積極發展「體育+」,推動體育與健康、養老等融合,整合各類體育社會組織資源,發揮社區、社會組織和專業社工合力,滿足居民個性化、專業化、多樣化的體育健身需求。

3、促進社區居民積極參與體育健身。針對青少年人群,構建「學校、社區、家庭」三位一體發展模式,建設300所以上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建設青少年校外體育中心,打造青少年體育運動品牌。針對在職人群,推廣樓宇體育、園區體育,在功能社區內開辟體育健身活動場地,大力發展互聯網健身市場。針對老年人群,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與社區體育設施的功能銜接,開發針對不同體質狀況老年人的專門健身項目。到2020年,居民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45%,體質達標率達到96%。

(六)加強社區健康環境打造

1、不斷優化社區生活環境。以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和城市環境衛生薄弱地段整治為重點,持續深入開展整潔行動。加強農貿市場、城中村、老舊小區、背街小巷、交通集散地、公路沿線衛生死角等的動態化、長效化管理。實施以環境治理為主的病媒生物綜合預防控制策略,預防控制病媒生物孳生,為城鄉居民創造更加衛生宜居的社區生活環境。在社區推行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和資源回收利用,逐步做到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2、完善社區綠化生態環境。全市每年新建綠地1000公頃以上,綠道200公里以上,推進外環綠道、黃浦江濱江綠道建設,積極推進「口袋公園」建設。到2020年,全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5平方米以上,90%以上公園做到免費開放,80%以上公園做到延長開放,為居民營造更好的生態環境,提供更多的社區遊憩活動空間。

3、保障社區健康安全環境。加強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和公眾科普教育,開展與社區居民營養健康密切相關的食源性疾病防控知識、食品安全標準、食品營養健康知識、合理膳食與營養等多層次宣傳。到2020年,本市各街鎮至少建成一家食品安全科普站,各區至少建成一家市級食品安全示範科普站。強化對二次供水設施管理單位日常監管,保障社區居民飲水安全。提升道路交通設計規劃、建設和管養水平,在居住社區完善慢行交通設施,保障慢行交通通行空間和通行安全。在社區完善交通無障礙設施建設,保障殘疾人出行便利。繼續完善依法控煙工作機制,倡導公眾養成健康文明的「無煙」生活方式,到2020年,本市成人吸煙率不高於20%。

(七)加強互聯網+社區健康服務建設

1、做到社區各類健康數據的匯集與融合。建立跨部門密切配合、統一歸口的健康相關數據共享機制。探索社會化健康醫療數據信息互通,推動做到健康相關數據在衛生大數據中心的集聚與融合,為社區健康服務提供基礎性支撐。

2、建立面向居民的社區健康服務智慧平台。依托「上海健康雲」,整合各類社區健康服務機構以及社會資源,鏈接居民和醫生、醫療衛生機構與其他健康相關機構,打造「健康服務+互聯網」公益公共服務統一入口,成為面向居民的社區健康服務智慧平台,居民可便捷獲得線上個性化精準的健康檔案查詢、健康咨詢、預約轉診、家庭醫生簽約、疾病隨訪管理等服務,使居民與社區健康服務緊密銜接。

3、加快大數據、人工智能在社區健康服務中的應用。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提升健康評估、疾病監測、健康照護等服務能力,探索建立智能決策服務輔助系統,有效提升社區首診與精確轉診水平。探索社區診療服務資源與「互聯網+」的結合,建立線上與線下集合,家庭、社區、醫院為一體的服務模式。利用可穿戴設備、智慧平台等途徑,推廣居家健康服務應用,促進對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的智能提醒,引導居民養成良好健康素養與習慣。

該文件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財政局、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上海市體育局、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醫療保障局、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上海市總工會、上海市殘疾人聯合會聯合發布。

滬府辦發〔2019〕2號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衛生健康委等十四部門《關於加強本市社區健康服務促進健康城市發展的意見》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有關單位:

  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教委、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文化旅遊局、市體育局、市綠化市容局、市醫保局、市文明辦、市總工會、市殘聯《關於加強本市社區健康服務促進健康城市發展的意見》已經市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9年1月16日

關於加強本市社區健康服務促進健康城市發展的意見

  社區是城市基本單元,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獲得社區健康服務,是廣大居民的共同需求。社區健康服務指在社區範圍內,由政府主導,市場參與,以家庭為單位,根據居民不同層次的各類健康服務需求,利用各種資源,通過直接提供或購買服務等方式向社區居民提供的社區醫療衛生、健康老齡、健康宣教、體育健身等服務。發展社區健康服務,是提升社區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基礎,也是打造健康城市的重要路徑。

  為進一步推進健康社區與健康城市建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上海2030」規劃綱要》《關於開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鎮建設的指導意見》等,現提出加強本市社區健康服務促進健康城市發展的意見如下:

  一、指導思想

  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力落實健康中國和健康上海建設戰略部署,以社區作為維護居民健康的基礎單元,以健康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精準對接居民多層次健康服務需求,大力推進社區健康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覆蓋生命全周期的社區健康服務,使社區居民能夠獲得適宜、綜合、連續的整合型健康服務,提升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意識與能力,不斷提高居民健康預期壽命。

  二、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健康需求導向。將居民健康放在社會治理和社區建設的優先發展地位,以居民健康需求為出發點與落腳點,形成社區層面與需求對應的服務供給,推動建設健康社區、健康城市,促進全人群健康水平持續發展。

  ——政府主導,各方積極參與。落實各級政府在加強社區健康服務中的主導作用,強化政府在規劃、政策標準、監管等方面職責。把握政府與市場關係,厘清健康公共服務和個性化服務供給側結構,建立多元化社區健康服務供給機制,提升服務能級。

  ——融合聯動,提高供給效率。在社區大健康格局下,加強部門融合、資源整合與服務聯動,加快社區健康相關要素和資源的組合、集聚與融合。以各類社區健康服務機構為平台,整合各類資源,提高社區健康服務供給的整體效率。

  ——服務可及,居民共建共享。提升居民享有社區健康服務的可及性,注重居民參與,倡導「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理念,引導居民加強自我健康能力,不斷提升居民感受度,做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健康理念深入社區,健康資源匯集社區,健康服務融入社區,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市民健身中心、社區學校等社區健康服務機構,融合政府、市場等各方資源,初步形成社區健康服務多元化供給格局,促進社區健康服務城鄉統籌發展,建立基本完善的社區健康服務體系。初步做到居民擁有一個健康帳戶,連接一個統一的智慧平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每個家庭,居民在社區可享適宜、綜合、連續的整合型健康服務,居民健康責任、健康意識與健康素養得到有效提升。打造健康社區,推進健康城市建設,促進社區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升。

  四、主要任務

  (一)明確社區健康服務內容

  建立社區健康服務清單制度。根據居民不同階段基本健康服務主要需求,結合各類資源供給能力,確定由政府保障提供的社區健康服務項目,明確內容、實施路徑與供給方式,納入本市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清單,涵蓋衛生、養老、文化、體育、殘疾人服務等領域,並定期向社區居民發布(該項目清單由相關部門另行印發)。社區健康服務項目根據需求與供給的變化,隨本市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清單同步動態調整。鼓勵由各類社會資源提供社區居民的延伸性、個性化健康服務,建立多元化供給機制。(責任部門和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民政局、市文明辦、市文化旅遊局、市體育局、市綠化市容局、市殘聯、市財政局、市醫保局、各區政府)

  (二)加強社區醫療衛生服務

  1.建立面向居民的健康帳戶。完善本市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化建設,逐步將社區居民在各類醫療機構就診記錄、各類社會健康管理機構服務記錄、學生健康檔案、體質監測數據,以及居民自我健康監測的記錄融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做到健康服務機構間的信息互聯互通。加強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應用。提升居民對自身健康檔案的知曉率與利用度,促進電子健康檔案成為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帳戶。到2020年,初步做到居民人人擁有健康帳戶,逐步完善健康帳戶內容與應用,居民利用健康帳戶可知曉自我健康狀況,可獲悉健康教育知識,可享有家庭醫生指導,可連接各類健康服務資源,可獲得智能提醒、過程管理、結果監測等健康智能服務。(責任部門和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民政局、市殘聯、市體育局、市醫保局、市財政局、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各區政府)

  2.開展居民健康評估與全程健康管理。在各街鎮建設智慧健康小屋,整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健康檢測設備、體質檢測站、社會健康檢測機構等資源,暢通居民自我健康檢測與獲得健康指導管道。開展對居民的個體健康評估。根據評估對社區人群進行科學分類,出具健康管理清單。到2020年,基本做到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向居民提供健康評估服務,優先覆蓋簽約居民,使接受評估的居民可在健康帳戶中查閱個人健康管理清單。基於健康管理清單,根據健康人群、患病風險較高人群、患病人群及疾病恢復期人群等不同需求,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平台整合各類資源,以家庭為單位,提供有針對性的連續、全程健康管理服務。(責任部門和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市民政局、市體育局、各區政府)

  3.強化對社區重點醫療衛生服務需求覆蓋。依托社區各類健康服務機構,整合政府及市場各類資源,優先滿足居民社區重點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尤其在當前居民需求強烈、供給相對不足的方面予以重點加強,打造健康社區。

  加強社區慢性病管理服務。優化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居民「四位一體」慢性病防治模式,向社區居民提供融健康教育、風險評估、慢性病篩查、有序分診、規範診療、隨訪干預為一體「醫防融合、全專結合、全程有序」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務。開展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高危人群)、大腸癌等「社區篩查行動」,促進慢性病早診早治。針對慢性病主要危險因素,開展控煙、限酒、營養、運動等綜合健康干預。到2020年,本市高血壓患者和糖尿病患者規範管理率達到80%以上。

  加強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建立融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學校心理輔導室或心理咨詢中心、社會心理咨詢工作室為一體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網路。推進社區心理健康咨詢點建設,到2020年,做到社區心理咨詢點建設全覆蓋。加強對老年人、婦女、兒童、殘疾人、特殊職業人群、慢性病患者等重點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務,提高早發現和早干預能力。依托公立精神衛生機構,整合社會心理咨詢機構或心理咨詢師資源,暢通居民獲得心理健康服務管道。在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學校、醫療機構及社區等場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提供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服務,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養。

  加強社區婦幼健康服務。注重醫防融合,開展社區孕前保健教育、孕情監測、早孕建冊、妊娠風險預警初篩、孕婦隨訪、產後家庭訪視等服務。加強0-6歲兒童保健管理,強化「醫教結合」,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托幼機構業務指導,開展在園兒童健康監測及管理,定期監測兒童生長髮育情況,並對膳食、運動、行為等進行干預指導。推進區域兒科聯合體建設,通過開展「兒科強基層」項目,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兒科常見病、多發病診治技能培訓,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童保健和診療服務能力。

  加強社區康復服務。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能力建設,開展適宜康復技術的遴選與推廣。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康復專科門診部、診所,開展居家康復服務,鼓勵康復醫師到社會力量舉辦的康復專科門診部、診所多點執業。加強社區殘疾人康復服務,根據社區殘疾人數量、類型和康復需求設立康復場所,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殘聯康復機構組織開展殘疾人康復指導、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康復護理、輔助器具適配等社區康復服務。鼓勵引導殘疾人及家庭成員參加社區康復服務,融入社區生活。

  加強社區中醫藥服務。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不斷完善中西醫融合健康管理模式,推進中醫藥特色優勢在慢性病綜合防治、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等工作中得到充分發揮。推進中醫醫聯體和中醫專科專病聯盟建設,強化中醫優勢資源對家庭醫生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支撐和技術輻射,持續提升社區中醫藥服務能力。發展社區中醫特色康復服務。推進中醫藥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大力傳播中醫藥知識和易於掌握的養生保健技術方法,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規範的中醫養生保健機構,發展社區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責任部門和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市民政局、市殘聯、市體育局、各區政府)

  4.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基於「1+1+1」醫療機構組合簽約,到2020年,基本做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老年人、孕產婦、兒童、殘疾人、高血壓、糖尿病、結核病等慢性病、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貧困人口和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等簽約重點人群。以家庭為單位,初步做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本市所有家庭。逐步推進家庭醫生首診,推動建立分級診療體系,使社區居民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通過家庭醫生直接或轉介服務在社區得到有效滿足。規範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在配備護士與公共衛生醫生的基礎上,將心理咨詢師、臨床藥師、健康管理師、營養師、康復師、社工等納入團隊,通過購買服務方式為家庭醫生配備助理,承擔事務性工作任務。鼓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家庭醫生工作室等面向居民的服務載體,探索家庭醫生通過多點執業方式參與各類社區健康服務,拓展服務範圍,延伸服務場所,建立靈活多元的服務模式。推動社會辦家庭醫生服務發展,培育一批社會辦全科診所品牌,制訂基於居民個性化需求、有特色的服務包,提供錯時門診、上門診療、居家康復護理等服務,滿足居民個性化、延伸性的家庭醫生服務需求。(責任部門和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市民政局、市殘聯、各區政府)

  5.加強社區診療服務。推進區域醫聯體和專科醫聯體建設,強化醫聯體內優質專科診療資源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支撐。加大專科門診、專家門診資源向社區傾斜力度,在二三級醫療機構內,建立對家庭醫生轉診簽約居民「優先預約、優先就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優先會診」的工作機制。推進遠程會診網路建設,促進區域檢驗、病理、影像、心電、消毒供應等資源整合,擴大優質醫療資源對社區尤其是農村地區輻射效應,提高居民在社區獲得診療服務的同質化水平。完善社區醫療急救網路。開展「急救進社區」行動,在社區健康服務機構、居民活動較集中的社區公共場所,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儀。開展對居民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在覆蓋公安、消防、學校教師等人員的基礎上,重點加強對居委幹部、社區社工、志願者、社會體育指導員等人員培訓。強化居家、社區和機構中對醫療急救的智能預警與服務資源對接。加強社區內非法行醫、非法采供血違法行為的排摸和巡查。(責任部門和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市民政局、市紅十字會、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各區政府)

  6.加強功能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根據樓宇、企業園區、學校、機關事業單位等不同功能社區人群健康需求,針對功能社區人群年齡相對較年輕、活動相對集中等特點,充分依托所在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功能社區內設醫療機構,通過整合商業健康保險、社會健康服務機構等資源,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將健康服務逐步延伸至功能社區。倡導功能社區各單位建立並完善員工健康管理制度和措施,營造有利於員工養成健康行為、保持健康身心的環境,引導員工掌握健康素養核心信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進一步強化職業病防治功能,完善職業病防治工作網路,預防職業病危害事故的發生。重點加強學校衛生服務和健康學校建設。深化「醫教結合」,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進校園」,加強對學生健康指導和常見病防控。完善學校年度健康體檢制度,將學生健康檔案納入居民健康帳戶,逐步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在校學生。(責任部門和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市總工會、各區政府)

  (三)加強社區健康老齡服務

  1.發展社區托養與居家照護服務。不斷擴大養老服務供給,引導社區托養機構向嵌入式、多功能方向發展,到2020年,全市建成老年人日間照護機構、長者照護之家等社區托養機構1000家。發展綜合照護模式,加快建設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到2020年,全市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總量達到200家以上,提供「一站式」服務,統籌、鏈接各類社區為老服務資源。完善居家照護服務,重點聚焦老年人社區生活照護需求,完善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行、助醫等「十助」社區養老基本公共服務。培育發展專業化、連鎖化、品牌化的專業養老服務組織,提高社區專業養老服務能力,滿足廣大老年人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需求。(責任部門和單位: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醫保局、各區政府)

  2.推動醫養結合服務。建立整合型老年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合理規劃布局和調整老年醫療與護理機構。鼓勵醫療機構與養老服務設施鄰近設置或整合設置,支持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載體,吸引和利用社會力量參與,做實與養老機構、社區托養機構簽約服務全覆蓋,提供基本診療、公共衛生、康復、護理、家庭醫生、技術指導與培訓等服務。繼續實施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體檢,為符合條件的老年患者設立家庭病床。全面推廣醫療機構、養老機構與居家相銜接的安寧療護服務,提高老年人生命晚期質量。(責任部門和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醫保局、各區政府)

  3.構建老年認知障礙照護的社區支持體系。開展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形成關注、關懷、關愛認知障礙老年人及家庭的良好環境。建立科學有效的老年認知障礙篩查標準。依托養老機構和社區托養機構,建立專業認知障礙照護專區。培育認知障礙照護的社區專業服務組織,開展社區干預,培養認知障礙評估、照護專業人才。(責任部門和單位: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各區政府)

  4.健全社區非正式照料體系。發揮家庭成員潛力,借助志願者、義工力量,為家庭自我照料「增能」,增進居家養老的基礎性作用。實施「老吾老計劃」,利用專業機構為護老者提供技能培訓。繼續組織「老夥伴計劃」,基本形成低齡健康老年人對全市獨居高齡老年人志願服務的全覆蓋。在農村地區推廣「睦鄰互助點」,發展「不離鄉土、不離鄉鄰、不離鄉音、不離鄉情」的互助式養老,到2020年,全市建成2000個示範型睦鄰點。(責任部門和單位: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規劃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各區政府)

  5.加強社區適老環境建設。推進與老年人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設施和家庭的無障礙改造,實施扶手工程、電梯改裝等為老輔助設施建設。通過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家庭自助等方式,實施老年人家庭居室適老性改造。(責任部門和單位: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規劃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各區政府)

  (四)加強社區健康宣傳教育

  1.建立多層次的健康宣傳教育體系。依托社區學院、社區學校和居村學習點等三級辦學網路,開展健康教育,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加強學校健康教育,建設中小學健康教育課程資源庫,加強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開展經常性健康教育課外宣傳、教育和實踐等活動,向在校學生傳播健康理念和知識,培養健康技能。將社區健康教育作為「市民修身行動」培訓重要內容,通過「文化雲」「教育網」等網路陣地,開展「健康修身」系列活動。聯合高校、科普機構、醫療衛生機構,開發各類普及市民健康常識的讀本、教材、微課。通過市民終身學習體驗基地,建設一批以健康生活為主題的線上線下體驗項目,滿足居民親身體驗健康生活、科學養生的需求。(責任部門和單位:市文明辦、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市文化旅遊局、市科委、各區政府)

  2.推動多管道健康文化理念傳播。利用公益廣告、小區宣傳欄、電子屏、宣傳冊等方式,將健康文化傳播延伸到小區、樓組、家庭。開展「六宣聯動」,通過電視、廣播、移動端等新聞媒體,利用影視院線公益廣告、公益播報等管道,全面宣傳社區健康知識與服務。豐富活動載體,開展社區健康主題實踐活動。以「世界衛生日」「世界家庭醫生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健康相關節日為契機,深化社區健康理念傳播。以「我們的節日」為載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應用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健康理念,將社區健康融入居民生活。(責任部門和單位:市文明辦、市文化旅遊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各區政府)

  3.加強居民自我健康管理。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組,不斷擴大居民健康自我管理活動的覆蓋範圍和受益人群。推進健康自我管理活動多元化、規範化發展。建立發展慢性病、多發病等社區專病自我管理小組,引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社會體育指導員主動參與指導小組活動。開展「全民健康生活」行動,倡導「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提升全體居民健康意識、健康素養與自我管理能力。打造一批傳播健康生活理念的居民學習團隊,培養健康團隊骨幹,培育健康生活宣傳達人。推進健康家庭建設,引導家庭成員踐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探索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積分獎勵制度,居民健康帳戶中健康積分記錄,可兌換健康相關服務或產品,激勵居民主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到2020年,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28%以上。(責任部門和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文明辦、市文化旅遊局、市教委、各區政府)

  (五)加強社區體育健身服務

  1.改善社區體育健身環境。融合體育、衛生健康、教育、文化旅遊、綠化市容等部門的社區資源,合理布局全民健身設施,提升服務功能,重點建設一批社區市民健身中心、市民球場、市民健身步道等場地設施,到2020年,全市街鎮中社區市民健身中心覆蓋率達到40%。積極推動各級各類公共體育設施免費、公益開放、錯時開放,符合條件的學校體育設施開放率不低於86%,引導學校體育設施增加夜間開放時間,滿足不同人群不同時段的健身需求。在公園綠地內融合體育、健身等活動功能,新建改建一批市民健身步道和球場。原則上,新建公園綠地應有10%的面積用於健身體育活動區,已建公園30%的面積可用於市民健身。到2020年,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4平方米。(責任部門和單位:市體育局、市綠化市容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市民政局、市文化旅遊局、各區政府)

  2.加強科學健身指導。倡導「社區主動健康」理念,著力提升居民健身素養,廣泛開展「你點我送」社區體育服務配送,開展健身技能和健身知識培訓,推廣優秀健身方法。推廣「體醫結合」,將運動處方與運動干預納入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防控與康復范疇。積極發展「體育+」,推動體育與健康、養老等融合,整合各類體育社會組織資源,發揮社區、社會組織和專業社工合力,滿足居民個性化、專業化、多樣化的體育健身需求。(責任部門和單位:市體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各區政府)

  3.促進社區居民積極參與體育健身。針對青少年人群,構建「學校、社區、家庭」三位一體發展模式,建設300所以上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建設青少年校外體育中心,打造青少年體育運動品牌。針對在職人群,推廣樓宇體育、園區體育,在功能社區內開辟體育健身活動場地,大力發展互聯網健身市場。針對老年人群,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與社區體育設施的功能銜接,開發針對不同體質狀況老年人的專門健身項目。到2020年,居民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45%,體質達標率達到96%。(責任部門和單位:市體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市綠化市容局、市教委、市民政局、各區政府)

  (六)加強社區健康環境打造

  1.不斷優化社區生活環境。以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和城市環境衛生薄弱地段整治為重點,持續深入開展整潔行動。加強農貿市場、城中村、老舊小區、背街小巷、交通集散地、公路沿線衛生死角等的動態化、長效化管理。實施以環境治理為主的病媒生物綜合預防控制策略,預防控制病媒生物孳生,為城鄉居民創造更加衛生宜居的社區生活環境。在社區推行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和資源回收利用,逐步做到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責任部門和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綠化市容局、市規劃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民政局、各區政府)

  2.完善社區綠化生態環境。全市每年新建綠地1000公頃以上,綠道200公里以上,推進外環綠道、黃浦江濱江綠道建設,積極推進「口袋公園」建設。到2020年,全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5平方米以上,90%以上公園做到免費開放,80%以上公園做到延長開放,為居民營造更好的生態環境,提供更多的社區遊憩活動空間。(責任部門和單位:市綠化市容局、市規劃資源局、市體育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衛生健康委、各區政府)

  3.保障社區健康安全環境。加強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和公眾科普教育,開展與社區居民營養健康密切相關的食源性疾病防控知識、食品安全標準、食品營養健康知識、合理膳食與營養等多層次宣傳。到2020年,本市各街鎮至少建成一家食品安全科普站,各區至少建成一家市級食品安全示範科普站。強化對二次供水設施管理單位日常監管,保障社區居民飲水安全。提升道路交通設計規劃、建設和管養水平,在居住社區完善慢行交通設施,保障慢行交通通行空間和通行安全。在社區完善交通無障礙設施建設,保障殘疾人出行便利。繼續完善依法控煙工作機制,倡導公眾養成健康文明的「無煙」生活方式,到2020年,本市成人吸煙率不高於20%。(責任部門和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市水務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交通委、各區政府)

  (七)加強互聯網+社區健康服務建設

  1.做到社區各類健康數據的匯集與融合。建立跨部門密切配合、統一歸口的健康相關數據共享機制。探索社會化健康醫療數據信息互通,推動做到健康相關數據在衛生大數據中心的集聚與融合,為社區健康服務提供基礎性支撐。(責任部門和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醫保局、市體育局、市教委、市民政局、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市大數據中心)

  2.建立面向居民的社區健康服務智慧平台。依托「上海健康雲」,整合各類社區健康服務機構以及社會資源,鏈接居民和醫生、醫療衛生機構與其他健康相關機構,打造「健康服務+互聯網」公益公共服務統一入口,成為面向居民的社區健康服務智慧平台,居民可便捷獲得線上個性化精準的健康檔案查詢、健康咨詢、預約轉診、家庭醫生簽約、疾病隨訪管理等服務(該項目清單由相關部門另行印發),使居民與社區健康服務緊密銜接。(責任部門和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醫保局、市體育局、市教委、市民政局、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市大數據中心)

  3.加快大數據、人工智能在社區健康服務中的應用。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提升健康評估、疾病監測、健康照護等服務能力,探索建立智能決策服務輔助系統,有效提升社區首診與精確轉診水平。探索社區診療服務資源與「互聯網+」的結合,建立線上與線下集合,家庭、社區、醫院為一體的服務模式。利用可穿戴設備、智慧平台等途徑,推廣居家健康服務應用,促進對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的智能提醒,引導居民養成良好健康素養與習慣。(責任部門和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醫保局、市體育局、市教委、市民政局、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市大數據中心)

  五、支撐保障

  (一)完善組織構架,明確政府職能

  依托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健康促進委員會),加強全市社區健康服務實施組織主管,指導各區、各有關部門開展工作。各級政府對轄區內社區健康服務進行總體規劃,引導與吸引市場資源積極參與,各區政府要按照「屬地管理」的要求,對本區內社區健康服務履行主導責任。各街鎮政府明確負責部門並設立社區健康服務專管員,落實社區健康服務的主體責任,確保社區健康服務各類資源充足有序,整合本街鎮內各類政府辦社區健康服務機構,以及各類社會健康服務資源,提高資源供給能力與效率,維護本社區居民健康權益。

  (二)加強資源配置,完善機構布局

  各區政府統籌完善轄區內各類社區健康服務機構設置與布局,按照打造「15分鐘生活圈」的目標,根據各類社區健康服務機構配置標準,整合各方資源加強機構建設與布點,不斷加強硬件升級與設施設備配置,提高服務供給的可及性。對提供本市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清單內社區健康服務項目的各類機構,其規劃布局由各區、街鎮予以統籌安排,重點加強對遠郊等薄弱地區的機構建設。鼓勵各類社區健康服務機構相鄰設置、功能整合、資源共享。探索採取購買服務、公開競爭等方式,引入社會資源,健全社區健康服務機構網路。

  (三)規範資源整合,做到多元供給

  建立社區健康服務多元服務供給模式。對基本社區健康服務需求項目,以政府舉辦的各類社區健康服務機構為服務主體,在直接提供服務的基礎上,通過購買服務方式整合資源,充分提高遠郊農村等服務資源相對薄弱地區的供給能力。對延伸性社區健康服務項目,以社會辦各類社區健康服務機構為服務主體,發揮市場資源協同補充作用,使居民個性化、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在社區得到有效滿足。

  各級政府大力引導和培育社會健康服務機構或組織參與社區健康服務。加強規範管理,對各類社區健康服務制定實施規範與標準,促進各類社會健康服務機構或組織加強自我管理,增進行業自律,規範持續發展。

  (四)完善補償機制,夯實保險支撐

  各區政府加大對社區健康服務投入補償力度,對政府保障的基本項目,根據完成數量、質量與補償標準由各級財政予以補償。合理調整社區健康服務價格,發揮價格引導與補償作用。對社會資源參與的,根據服務項目,通過購買服務、商業健康保險、居民自付等方式予以補償。

  加大醫保額度下沉社區力度,以「健康」為中心,通過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對社區健康服務的激勵機制。構建覆蓋城鄉居民、與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相銜接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加快商業健康保險產品創新,促進商業保險與社區健康服務融合發展,支持服務機構為居民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社區健康服務。

  (五)加強隊伍建設,提升服務能力

  圍繞培養、引進、培訓、使用、激勵等環節,加強社區健康服務人才隊伍建設。開展全科醫學、老年醫學、老年護理、康復治療學、社區藥學等學科建設,培養全科醫學、康復治療學、護理學等相關緊缺醫學本科人才,加強新一代鄉村醫生培養,到2020年,本市全科醫生數量達到每萬人口4人。加強老年養老護理人員、學校衛生保健人員、社會體育指導員等隊伍建設,到2020年,本市養老護理人員達到12萬人,每千人配備2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大力培養社會所需的社區健康應用型人才,在應用型本科專業試點建設、目錄外新專業設置中予以優先支持。到2020年,建設社區全科教學基地達到100家以上,強化社區全科教學基地與上級臨床教學基地的對接,落實全科醫生定期至上級醫院專科輪訓制度。對各社區健康服務機構人員開展針對性崗位培訓,提升綜合技能,增進隊伍融合,建設「能力復合型」的社區健康服務隊伍。推進醫師多點執業,探索實施藥師、護士多點執業,通過購買服務方式,積極引入各類社會人力資源,從機制上充實社區健康服務隊伍。建立健全與社區健康服務數量、質量、效果相匹配的激勵約束機制,將社區健康服務人才隊伍納入各區人才傾斜政策範圍,通過優先晉升、人才公寓等多種形式,激活社區健康服務隊伍積極性。

  六、組織實施

  各級政府將居民健康放在社區建設的優先發展地位,統籌資源,加強投入,支持市場資源引入,切實履行政府主導責任,落實社區健康服務各項任務。各部門加強協作聯動,充分依托各類專業性、行業性行動計劃,整合目標載體、配套措施和支持性政策,共同推動社區健康服務發展。

  建立社區健康服務開展情況的評估機制。基於社區健康服務實施效果、供給效率與居民感受度,建立評估指標體系,並將評估結果作為國家衛生城區、文明城區、文明小區、文明家庭創建的重要內容。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上海市民政局

  上海市財政局

  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

  上海市體育局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

  上海市醫療保障局

  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

  上海市總工會

  上海市殘疾人聯合會

  2019年1月16日

來源:中國上海門戶網站、上海發布

【醫聲醫事】明年上海將初步做到居民人人擁有健康帳戶! 健康 第10張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