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扶正祛邪」是中醫重要的臨床治療方法,「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邪正盛衰決定著病變的虛實。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所以「補虛瀉實」實際上就是扶正祛邪這一法則的具體應用。所謂「扶正」,就是扶助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和對體內體外環境的適應力;「祛邪」,就是祛逐致病因素,包括祛除外來的六淫,和內生的痰濕、瘀血等,用於祛邪的瀉法有發表、瀉下、滲濕、利水、消導、破血等。
…
中醫認為,生病的過程,就是正氣與邪氣鬥爭的過程。正氣增長,邪氣撤退,就是疾病向好的方面發展;邪氣增長,正氣卻逐漸衰弱,疾病就向壞的方面發展。
所以,在治療疾病的時候,醫生要判定患者的狀態,正氣是否充足,邪氣是否強盛,然後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
凡是邪氣是疾病的主要矛盾的時候,就適宜於祛邪之法。
比如,一個人,患了嚴重的肺炎,舌苔黃厚,舌質紅,脈數,痰黃、鼻涕黃、劇烈咳嗽,胸痛,發高燒,扁桃體腫大,渾身酸痛。此時,按照現代醫學的查驗,就是出現了嚴重的肺內感染;中醫在這個時候的治療,基本認為是邪氣熾盛,應該以驅邪為主,所以,會用清熱解毒等藥來驅散邪氣。
再比如,一個老大媽,腿疼了二十年,這是腿部的骨骼裡面有瘀血。於是我們用三七粉來活血化瘀,結果她的腿疼就痊愈了。這就是用活血通絡的方法,來祛除瘀血這種致病因素,讓氣血恢復正常。這也是驅邪。
…
另外一個方面,凡是正氣虛弱是疾病的主要矛盾的時候,就適宜於扶正。比如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時候,就要及時滋補。
比如,有的女性患者,月經前頭疼,這個病比較難治,到底是該疏風通絡呢?還是散寒解表呢?我們一看,此人的舌質顏色很淡,這是血虛的表現,於是就給患者用玉靈膏養血,結果很快月經前頭疼這個病就好了。這是因為血虛之人,經脈空虛,而女性月經前,血液開始蓄積,此時血虛之人,會有比較明顯的反應,血液不能上承,則頭部經絡失養,就會頭疼。而養血扶正,則解決了這個問題。
再比如,我不斷在講的滋補腎精,其實這是陰陽雙補之法。我還有很多調理的案例沒有寫,各種頭面症狀,比如嘴唇腫大,面部紅疹,或者咳喘等等,此時是不是需要驅邪?不是的,這些人的舌質,都是暗紅色的,還稍微有點顏色淡,這是腎精不足。於是我用引火湯,裡面用大量熟地,配合一點肉桂,滋補腎精,基本都是一副顯效,三副搞定。
好了,估計現在大家了解扶正驅邪的概念了,那麼,這裡面最難的是什麼呢?
最難的,就是搞清楚扶正和驅邪的比例,和前後次第。比如,邪正雙方在病變中同時存在,那就扶正與祛邪同時進行,這叫「攻補兼施」。
比如,一個人患了感冒,感受了風寒,此時,身體壯實的人,可以直接髮汗解表。可是,如果患者是老人,或者體弱之人,正氣不足,此時,就要在散寒解表的藥物中,加入輔助正氣的藥物。這就是驅邪的同時,輔助扶正。比如張錫純在用白虎湯的時候,會在裡面用懷山藥替換粳米,又會加上黨參,就是這個思路。
而有的時候,要準確拿捏到底是先扶正,還是先驅邪。
比如,面對邪氣熾盛的局面,可是,患者正氣卻非常不足,此時,到底是先扶正,還是先驅邪?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元代的朱丹溪,治療他的同學葉儀的腹瀉,文獻記載叫「滯下」,有點像今天的痢疾,但是我覺得就是積滯而引起的腹瀉。朱丹溪看到患者面色發白,而且脈很弱,判斷是正氣不足,於是,就沒有先用瀉下的藥物,而是用一些人參白術等補脾之藥,服用了十來天。患者仍舊腹瀉,覺得自己都要死了,此時,朱丹溪才用承氣湯,讓此病一瀉而愈。別人問,他講了裡面的道理,就是如果上來就瀉,恐怕患者難以承受,治療的效果未必好,而補足了正氣,才能有此效果啊。
而有的時候,扶正就是驅邪,驅邪,也是在扶正。
先說扶正就是驅邪
比如,有的時候,感冒的問題基本清除了,此時就剩一點外邪在口鼻之處,所以患者什麼感冒症狀都沒有了,但是就剩餘一點咳嗽。此時,可以不用什麼驅邪的藥物了,就用懷山藥片,熬水,當做飲料喝,一般喝兩天,就會將外邪清除,恢復正常。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扶正以後,身體自己靠自己的力量,清除了殘餘的邪氣。這就是扶正代替了驅邪。
再來說,驅邪也是間接扶正
我舉個例子,有的人,每天肥甘美味,吃得大腹便便,舌苔厚膩,痰濕很重,此時身體感覺無力,那麼,這個時候,可以扶正嗎?用滋補的藥物可以嗎?
答案是:此時越吃滋補的藥物,越是火上澆油。
那麼,該怎麼辦呢?
最簡單的,如果能每天吃蘿蔔白菜,清淡一點,清除體內的垃圾,反而身體會變得有力量,變得正氣充足。
這就是「以通為補」,「以清為補」的道理。
所以,大家看到了,這個扶正與驅邪之間,有很多分寸與技巧,如果我們了解了其中的奧秘,則對於我們了解中醫治病的思路,是非常有幫助的。
…
>淺談中醫上「扶正祛邪」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