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老西醫院院史館開館:首度披露合信醫學譯作手稿,孫中山之子、何香凝贈物均有展示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首度披露仁濟醫院第二任院長合信編譯的《西醫略論》《全體新論》手稿修復版,孫中山之子、何香凝贈物亦難得「外借」展出……今天,歷經半年籌備,坐落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東院新科研樓的仁濟醫院院史館開館。

這是上海最老的西醫院——仁濟醫院建院175年以來首次擁有一個展出大量珍貴實物藏品、集醫術與藝術為一體的院史陳列館。

仁濟醫院院史館於2019年7月2日正式開工,這期間無論從院史館的設計、還是珍貴展品的收集,每個細節都凝聚著仁濟人的心血。該館面積約275平方米,分為12個展區,全面展示了仁濟醫院建院175年來在醫療、護理、教學、科研、管理、黨建、國際交流、精神文明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目前,館內收藏陳列著近百件與醫院的歷史和發展密切相幹的實物展品,其中不乏數十件年代久遠的珍品,包括醫院第二任院長合信於19世紀50年代編著完成的《西醫略論》《婦嬰新說》和《內科新說》的仁濟館藏版書籍和印刷版的銅片,其中《婦嬰新說》和《內科新說》的和刻本(日本版)也同時展出。

此外,還有1932年仁濟醫院住院樓竣工時留存的制作精美的銅質建築模型,20世紀30年代仁濟醫院保產委員會會議記錄、基金章程,20世紀40年代醫院醫務、經濟狀況年度報告和疾病分類手冊,以及牛惠霖、蘭錫純、江紹基、王一山等諸多名醫大家的獎章證書、醫療器械、著作手稿等。

這些展品不僅體現了仁濟醫院在「西醫東漸」中的重要作用,更見證著一代代仁濟醫者在推進我國醫學事業發展、守護人民大眾健康的過程中付出的艱辛努力,還展現了醫院歷史上在各種衛生防疫、戰爭救護、救災醫療、公益慈善等領域勇攀高峰所作的重要貢獻。

在院史館籌備過程中,仁濟醫院通過文獻檢索發現澳洲國立圖書館存有《西醫略論》《全體新論》兩部書籍的原始手稿。作為該書發行方,醫院當即聯繫了澳洲駐滬總領事館,副總領事劉冰女士得知該消息後,委派專員發函聯絡澳洲國立圖書館,並在得知手稿由於年久老化無法外借至上海的消息後,由澳洲聯邦政府出資請國立圖書館通過透光數字轉化等技術,完整將兩本手稿制作成印刷級數位影印版,贈予院方。這進一步豐富了院史館的館藏,更為仁濟醫院的院史研究提供了珍貴史料。

宋慶齡陵園管理處得知仁濟醫院院史館即將開館,特將仁濟醫院第一位華人副院長牛惠霖使用過的各種手術器械(上世紀20年代-30年代),以及孫科(孫中山之子)贈予其的「霖雨蒼生」銀杯和何香凝贈予其的「醫國醫人」銀盾借給仁濟醫院短期展覽。

【部分珍貴館藏展品】

合信與《醫書五種》

仁濟醫院第二任院長、醫學家合信(BenjaminHobson)在1849年至1858年間編譯《醫書五種》,由《博物新編》(1849)、《全體新論》(1851)、《西醫略論》(1857)、《婦嬰新說》(1857)、《內科新說》(1858)5部書組成,是我國最早的西醫學著作。該書在上海墨海書館印刷,仁濟醫院免費贈閱,後傳入日本。院史館內展示的是由仁濟醫院藏版印刷的《西醫略論》《婦嬰新說》和《內科新說》,以及和刻本(日本版)的《婦嬰新說》和《內科新說》,以及仁濟醫院收藏的該書部分印刷版片(銅質,19世紀中葉)。

仁濟醫院西院住院樓模型(銅質,20世紀30年代)

1926年8月,仁濟醫院收到英國僑民、滬上著名建築師雷士德(HenryLester)遺贈的100萬兩銀子以及四處房地產,決定用這筆財產擴建院舍。該擴建工程於1929年1月動工。擴建期間,醫院遷至暫借的愛多亞路天主堂街口的平治門洋行內繼續開業。1932年1月,經過近三年施工,一座擁有250張床位、另有門診部及職工宿舍的設備較好的六層樓院舍在山東路的原址上建成開業。經多方討論,醫院定名為「仁濟醫院」,英文名稱為雷士德中國醫院(LesterChineseHospital),亦稱「德和醫院」(因雷士德設立的公司為德和洋行)。院名由中國近代著名書法家王一亭題寫。這是當時這棟新住院樓竣工時留下的銅質模型。

牛惠霖使用過的眼鏡、手術器械

牛惠霖(1889—1937),上海市人。中國最早的海歸華人西醫師之一。外科學專家,曾任仁濟醫院副院長兼外科主任、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教授、中華醫學會第五屆會長、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教授、中華醫學會第五屆會長等職,並在主要醫療衛生行政機構中任要職及醫事顧問,被譽為「中國醫界之柱石」。1907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部、後赴英國劍橋大學深造,獲醫學博士學位,為英國皇家外科學會會員,並領有皇家內科學會開業證書。曾任倫敦醫院主任醫師、倫敦葉普斯惠區醫院與密它瑟斯醫院重傷外科手術主任醫師。1919年,回國任仁濟醫院副院長兼外科主任。歸國時帶回麻醉、消毒等一系列新技術,開展四肢創傷等新手術,從此仁濟醫院的外科與世界接軌,取得全新的發展。

1927年、1932年紅軍將領陳賡腿部負重傷,曾兩次秘密來滬就醫,均由牛惠霖與其弟牛惠生(骨科專家)悉心診治而愈。「一·二八」淞滬抗戰期間,牛惠霖、牛惠生與宋慶齡、何香凝等組織戰地救護工作,在上海、蘇州兩地設立傷兵醫院,出任上海地方協會救護傷兵第一醫院院長、上海公共租界商團華隊軍醫長,組織指揮並參與救治大批傷病員。

展櫃中展示的是牛惠霖使用過的眼鏡和各種手術器械,以及孫科(孫中山之子)贈予其的「霖雨蒼生」銀杯和何香凝贈予的「醫國醫人」銀盾。上述展品除眼鏡由牛惠霖之女牛恩美女士捐贈給仁濟醫院外,其餘均為宋慶齡陵園借展。

聖約翰大學醫學院1935年畢業照

聖約翰大學醫學院1935年畢業照,上有諸多後世的名醫大家,包括江紹基、王一山等。

1880年,文恒理在上海同仁醫院創辦醫學班,招收的學生主要來自聖約翰書院。1896年,聖約翰書院改組,設醫學部,文恒理任主任,將同仁醫院生員並入,學制4年,校址在極司非而路(今萬航渡路)1575號。1905年,聖約翰書院更名聖約翰大學,在美註冊;醫科學制改為7年,其中醫預科2年、醫科5年(包括一年實習),4年時授予理學學士學位,7年畢業後授予醫學博士學位,是當時中國兩所授予醫學博士學位的學校之一

1914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主辦的廣州賓夕法尼亞醫學院與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部合併,成立聖約翰大學賓夕法尼亞醫學院,先後由莫約西(廣州賓夕法尼亞醫學院創辦人)、刁信德任院長。聖約翰大學醫學課程與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相同,且全部用英語教學,醫院實習查房、寫病史亦都用英語,因而在學業、語言方面與美國醫學院完全銜接,很多畢業生赴美國接受住院醫師培訓和進一步深造。1945年下半年起,仁濟醫院接受聖約翰大學醫學生臨床實習。1947年更名為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倪葆春出任院長。1949年,醫學院有教師59人,在校學生298人,應屆畢業生25人。

1952年院系調整,聖約翰大學撤銷,其醫學院與震旦大學醫學院、同德醫學院共同參與組建上海第二醫學院(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郵票

1972年4月9日,心胸外科王一山和馮卓榮、葉椿秀、朱洪生等醫師在針刺麻醉下進行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房間隔修補術)獲得成功,這是國際首創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成果。1975年國家郵電部發行「醫療衛生科學新成績」特種郵票,其中第一張「針刺麻醉」的票面圖案就來源於這臺手術。(註:其餘三張郵票分別為:斷肢再植、中西醫結合小夾板治療骨折、中西醫結合針撥術治療白內障)

作者:唐聞佳 王昊寧 袁蕙蕓編輯:唐聞佳責任編輯:顧軍

>上海最老西醫院院史館開館:首度披露合信醫學譯作手稿,孫中山之子、何香凝贈物均有展示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