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抑鬱症隨著時代發展加快,也越加普遍
文 / Kaforniay
我朋友說,在大學期間,她曾經勸過一個重度抑鬱症的朋友說:
「我吃過全世界最好吃的蛋糕,你要樂觀一點,哪天來我的城市我請你吃。」
後來因為某件事我的朋友也抑鬱了,那件被她譽為全世界最好吃的蛋糕也不好吃了,整夜地睡不著覺,沒有音樂和耳機就會仿佛死。她有點後悔,之前自以為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勸別人樂觀太容易了,因為你並不知道這個自稱抑鬱了的人,經歷過什麼。
抑鬱症的大學生,「迷茫」是大一大三的高頻詞
圖片來源見水印
明星熱依紮在微博留言處po了自己罹患有自殺風險的重度抑鬱症的診斷書。
我朋友上個月也去診斷了,醫生在紙上寫了一堆早睡早起、多吃蔬菜、多去戶外運動的建議。看起來密密麻麻,一點都不吸引人,一點都不想遵從著去做。
摘自聊天記錄,已經過同意
她所描述的症狀,低落、哭泣、無興趣等,其實都是抑鬱症最具代表性的症狀。
她現在讀大三,但是抑鬱狀態從大一就開始了。媽媽帶著她去醫院後,她媽媽還是不理解她,說她得這病都是自己造成的。她媽媽覺得女兒沒有病,只是自己疑心病太重。另外,她覺得女兒是上了大學,她對女兒太好了才會這樣的。
如果繼續下去,很可能會演變成更重程度的抑鬱症,嚴重的可能會休學或者自殺。
7月24日,中國青年報在微博上發起針對大學生抑鬱症的調查。在超過30萬的投票中,有兩成以上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存在嚴重的抑鬱傾向。
7月29日,《中國青年報》刊發《大學生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 大一和大三高發》研究顯示大學生心理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其中大一和大三是抑鬱症的高發期。大一不僅要適應新的學習、生活方式,還要適應優秀同齡人帶來的壓力。而大三面臨新的選擇,學生要為考研、出國或就業等未來的發展做準備。
世界衛生組織也曾提出1/4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鬱症狀。莘莘學子們經過高考開始了夢寐以求的大學獨立生活。自由是有了,但是接踵而來的是迷茫、「空心病」、煩惱、壓力、焦慮等各種心理健康問題。
有的大學生可能會認為高冷很酷,「喪」很酷,但如果是持續的情緒低落、無緣無故哭泣、持續失眠、暴瘦或者突胖、覺得生活失去意義、回避社交,疏遠親友,就有患上抑鬱症的可能。
抑鬱情緒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但是處理不好就可能演變為抑鬱症。抑鬱症成為了大學生的隱形殺手。
我理解你,但別怕醫生!
大學生的壓力來自於很多方面,舍友戀人同學等人際關係、家庭問題、學業以及就業等,父母的不理解是抑鬱症無法得到好轉的重要因素。抑鬱症的種子也有可能在初高中就已經埋下了,只是到了大學階段才開始爆發。
如果不相信親朋好友,也要相信,這個世界還有人會幫到你。
到網上搜「朋友抑鬱症怎麼辦?」,不靠譜的網路大概率會給你陪伴的答案。
陪伴比什麼都重要?在我看來,陪伴一無是處。
l 缺乏理解和共情的陪伴,只是高高在上的同情;
l 缺乏真心的陪伴,只是下一步遠離、嫌棄麻煩的權宜之計;
l 只是坐在旁邊、時時刻刻跟著,這是浪費時間、毫無效益的陪伴。
陪伴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而支持可能可以幫助他們痊愈。如果抑鬱情緒無法緩解,及時向醫院精神科的醫生或者靠譜的心理咨詢師或者求助,坦誠告知病情,治療方案遵醫囑,定期復檢,這才是最好的拯救辦法。
脂肪過多增加抑鬱風險,堅持跑步可預防
如果是輕度抑鬱症,可以通過自己或者心理咨詢師解決問題,但如果是中度以上抑鬱症,如果有自殺傾向,必須進行醫療干預和藥物治療,心理咨詢只能作為輔助手段。在某些大學生身上,抑鬱症可能只是一個表層問題,需要通過進一步專業的診斷才能發現是否還存在焦慮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問題。
來自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研究表示,肌肉與骨骼質量增加並不會導致抑鬱,但脂肪過多會增加抑鬱風險,多出20kg的脂肪會增加17%的抑鬱風險。
針對輕度抑鬱症,大學生在課餘的時間可以選擇跑步。場地簡單隨處可得,也不需要陪同。跑步是減脂最簡單的方法,堅持跑步可保持身體與心理健康,從而有效預防抑鬱。
快點跑起來吧!
抑鬱症大學生人手一個也不怕,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藺秀雲提出:大學生要樹立一個合理的目標,既要接納自己的不足,也要更多的發現自己的長處。人生有很多條路,不要強迫自己過於完美。抑鬱也可能是一種積極作用。可以提醒自己去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在沒解決之前也能給自己一個表現不好的理由。
做不好,沒關係。世界和我們允許你犯錯。
—— 今日作者 ——
Kaforniay
-配圖- 來源於網路
-編輯- 歐陽鴻燦
歡迎留言區評論互動
「如果你的身邊有人向你表達自己的狀態不對,請支持TA接受專業的幫助」
文章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投稿轉載合作等事宜請聯繫編輯(yj-stu)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