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本文轉載自「央視網」。
1月28日,一系列好消息從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傳出:該所剛研制出了用於研究的抗體檢測試紙;同時,該所與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聯合發現了在細胞層面上對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有較好抑制作用的雷米迪維或倫地西韋(
Remdesivir,GS-5734)、氯喹(Chloroquine,Sigma-C6628)、利托那韋(Ritonavir)等三種「老藥物」。其後續的臨床使用,正在走相幹程序報批。
連日來,我省(湖北省)科技界各相幹部門、各科研單位加緊科技研發攻關,突出防控急需,充分發揮專家作用,努力為一線防控治療工作提供科技支撐。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寧琴指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多數預後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兒童病例症狀相對較輕,老年人和有基礎疾病者感染後病情較重。基於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該病毒的潛伏期3-7天,最長不超過14天。她認為,鑒於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Cov病毒結構及引起臨床症狀的相似性,推測其致病機理很可能也是通過激活機體自身免疫對自體肺臟及免疫器官進行攻擊而導致器官損害,但具體機制尚不明確。
1月21日,根據疫情快速處置與應急在科技方面的迫切需求,省科技廳啟動了「2019新型肺炎應急科技攻關研究項目」,成立了新型肺炎應急科研攻關研究專家組,並快速推進了相幹研究工作。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揮部科研攻關組組織了省內在病毒學及流行病學等幾個相幹領域實力較強的團隊,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牽頭,重點圍繞「快速檢測技術產品研發」、「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規律及臨床診治」、「抗病毒應急藥物和疫苗」、「動物溯源研究」、「病原學及流行病學研究」等5個方面啟動了應急研究,以期盡快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因溯源,盡快揭示病原感染後引起炎症反應的機制和規律,盡快為疾病處置和藥物研發提供基礎,盡快形成針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快速檢測、應急救治的能力。目前,國家科技部正在組織開展新型肺炎診療的科技攻關,湖北省啟動的這個應急科技攻關項目非常及時,同國家科技部開展的新型肺炎診療應急研究形成了關於新型肺炎診療的科研攻關體系。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教授鄔堂春認為,當前最優先、最有效的防控策略仍是控制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門路。應加強對醫院及人群密集場所的監測和篩查,督促各級醫療機構及時上報病例及疑似病例,強化醫療衛生技術人員的培訓,提高對病例的早期識別和診斷能力,務必落實定點集中收治病例及疑似病例並進行隔離治療。考慮傳染源、治療有效性、病死率等,應支持鼓勵輕、中度疑似病人在家隔離和治療的建議,不去醫院排長隊候診。
鄔堂春教授還認為,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門路仍不完全清楚,借鏡呼吸道傳染病的主要防控經驗,建議通過加強消毒、通風、個人防護等門路切斷傳播門路,加強密切接觸者的追蹤、檢測、隔離、防護。公眾要理性對待此次疫情,不必恐慌。
來源:湖北日報
>好消息!3種藥物對病毒有較好抑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