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都市快報訊 「一開始只是左耳發悶,在家裡休息了一個星期,情況越來越糟糕,我擔心耳朵會不會聾掉……」半個月前,29歲的陳先生(化名)早上醒來突然覺得耳朵發悶,聽力明顯下降。
因為剛開始並沒有特別的不適感,而且右耳聽力是好的,陳先生沒有太在意。他心想,疫情當前,耳鼻咽喉科又是比較高風險的科室,能不去醫院還是盡量不去了吧。
原本以為在家好好休息,聽力會慢慢恢復,休息了一個星期,沒想到症狀不但沒有改善,還出現了頭暈、惡心的症狀。
突發性耳聾屬於急性症狀
必須及時就醫
晚了會更加加重病情
陳先生有點撐不住了。他打算在網上掛個耳鼻咽喉科的號子,可找了好幾家醫院的掛號平臺,耳鼻咽喉科門診都停診了。家人陪著他到家附近的醫院急診,好不容易看上了醫生,經檢查,診斷為突發性耳聾。
醫生開了藥讓陳先生回去吃,但是因為前面拖得太久,耽誤了病情,雖然回去用了藥,症狀改善並不明顯,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從這周開始,各大醫院的耳鼻咽喉科門診陸續開診。周一早上,陳先生再次到醫院掛號就診,被收治入院。
突發性耳聾也叫「耳中風」,是神經性耳聾的一種。患者在沒有任何先兆的情況下突然聽不到聲音,或是聽力明顯下降,剛開始時可能只是感覺到耳鳴,耳朵出現嗡嗡聲,或者出現耳悶脹感。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楊蓓蓓主任醫師說,突發性耳聾的起病症狀比較明顯,除了單側聽力下降外,有時會伴有不同程度的頭暈、耳鳴,嚴重時甚至有眩暈和惡心嘔吐。一旦發病需及時到醫院治療,不能拖延。
因為內耳感覺聲音的聽毛細胞和神經細胞是不可再生的,一旦變性壞死,就會導致永久性的聽力損失。
突發性聾是真正意義上的急診。如果在發病後三天到一周內來就診,多數是可恢復的,如果超過一周後就診,只有5%左右的人可以恢復聽力,如果超過一個月,一般就很難治愈了。
正因為內耳神經細胞的損傷是不可逆的,所以要早期識別症狀。比如出現耳朵發悶、發脹,莫名頭暈,一定要引起注意。尤其是年輕人,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年紀輕身體好,出現耳朵不舒服的症狀還硬扛,從而耽誤了早期治療。
耳鼻咽喉科門診本周陸續恢復正常
有些醫院據情實行限號避免擁擠
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耳朵就是聆聽世界的窗口。3月3日是第二十一個全國「愛耳日」,此次全國愛耳日的宣傳教育活動主題是:「保持聽力,終身受益。」
前段時間,不少醫院的耳鼻咽喉科都停診了,從這周開始,陸續恢復正常。有些醫院根據情況,對耳鼻咽喉科門診進行限號,目的是保證就診秩序,避免出現擁擠。
浙大二院的耳鼻咽喉科疫情期間沒有停診,但相比平時的就診人數,明顯下降了。平時耳鼻咽喉科的就診人數將近600號,在疫情特殊時段耳鼻喉科的門急診量只有80號左右。從這周開始,門診人數明顯增多了,每天門急診量已超過300號,但和疫情之前相比,還是減少了一半。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李勇介紹,前段時間醫院的耳鼻咽喉科隻開放急診,這周開始恢復正常門診,但採取了限號措施。這幾天耳鼻咽喉科的門診人數,至少比正常時期減少了一半。
耳鼻咽喉科比較特殊,部分疾病涉及上呼吸道的檢查和診療操作,尤其是鼻內鏡和喉內鏡檢查。病人要摘下口罩,張口配合檢查。檢查準備時,還需要進行口咽部表面噴霧或鼻腔黏膜收縮和表面麻醉。這些操作,容易引起咳嗽和噴嚏,產生大量飛沫,而新冠肺炎正是通過飛沫傳染的。
「前段時間,因為防控工作的需要,涉及鼻內鏡和喉內鏡之類的高風險檢查都暫停了。」楊蓓蓓主任說,「但是,如果急診病情需要,比如最常見的魚刺卡喉,有時位置比較深,必須用喉內鏡下操作時,我們醫院還是開通了應急處置的特殊流程。醫護人員會在經過消毒處理的單獨診間,穿上隔離服,帶上護目鏡和N95外科口罩,進行操作,確保醫患雙方安全。
吹風機就在耳邊吹我卻聽不見!
27歲女性宅家熬夜追劇
結果突發性耳聾
疫情期間,很多人的生活節奏被打亂了。宅家也是抗疫,但有些人在家裡沒有養成很好的生活習慣,讓健康亮起了紅燈,27歲的周女士(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年後這段時間,單位推遲上班,周女士幾乎天天宅在家裡。閒來無事,她在家裡天天追劇,經常晚上熬夜到凌晨兩三點,白天睡懶覺,作息時間被徹底打亂。
隨之而來的連鎖反應,就是三餐也變得不規律。前段時間叫外賣也不方便,自己做飯又嫌麻煩,周女士經常一天只吃一頓飯。
時間一長,健康亮起了紅燈。幾天前,周女士右耳有些發悶。一開始她也沒注意,晚上洗完澡,她用吹風機吹頭髮的時候,突然發覺問題嚴重了。
「吹風機這麼響的聲音,就在我耳朵旁邊吹,我卻聽不見吹風機的聲音!」沒想到,病情進展很快,到了第二天一早,周女士不僅是耳朵發悶、聽力下降,還出現惡心、眩暈的症狀。
周女士心裡發慌,她忍著難受,趕緊通過網路平臺,在線咨詢杭州市中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陳志凌主任醫師。根據她的描述,陳志凌判斷周女士很可能是突發性耳聾發作,需要及時到醫院檢查並規范治療。
陳志凌主任說,過度疲勞、焦慮緊張、熬夜等,會引起大腦供血不足,而大腦供血不足會波及耳蝸,引起耳蝸缺血缺氧,耳蝸裡的毛細胞是主管聽力的,它非常敏感,一旦發生缺血缺氧就會引起耳蝸損傷,容易發生突發性耳聾。現在年輕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熬夜、過度疲勞,很大程度提高了這種病的發病率。
天氣越冷這種病越高發
中老年人患突發性耳聾概率更高
這段時間,楊蓓蓓主任接診了五六個突發性耳聾的患者,年紀大多在五六十歲。
楊蓓蓓主任說,相比年輕人,中老年人患突發性耳聾的概率更高一些,主要還是和人群特點有關。
一般來說,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群,中老年人群、有心腦血管基礎疾病的人群,抗疲勞的耐受力會相對差一點,突發性耳聾、眩暈、耳鳴主要以這些人群為主。
此外,病毒感染也會讓聽神經受損,引起突發性耳聾、眩暈等症狀。這段時間杭州的天氣還是比較冷,老年人要警惕心腦血管疾病,也要注意突發性耳聾的問題。人體內耳毛細血管供血功能受環境影響,隨著溫度的改變,血管張力也會隨之改變,溫差過大容易導致耳內毛細血管破裂,導致迷路出血,形成突發性耳聾。
「個人的體質類型是存在差異的,屬於內耳敏感性體質者,容易發生內耳膜迷路水腫,從而誘發低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疲勞、睡眠不佳,精神緊張,工作壓力都會成為誘發因素。」
楊蓓蓓主任說,對於這部分人群,治療的方法也與常規的突發性耳聾治療不一樣,有些可能通過休息,放松心情,改善睡眠能緩解症狀,但具體還是要根據醫生的診斷。
青少年兒童的聽力更脆弱
曾有家長帶孩子去KTV
導致孩子聽力輕度受損
疫情期間,學校停課,不少孩子在家看視訊、玩遊戲、聽音樂的時間多了。尤其是小朋友,在家裡長時間看電視,有些家長認為視訊看多了對眼睛不好,轉而讓孩子聽故事、聽音樂。
實際上,孩子長時間處在嘈雜的聲音環境中,無形之間也會對聽力造成損傷。浙大兒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付勇說,兒童的聽力敏感且脆弱,更需要家長的關註。在浙大兒院耳鼻咽喉科門診中,以前就遇到過因為家長帶孩子去KTV,導致孩子聽力輕度受損的病例。
杭州市中醫院耳鼻咽喉科也曾接診過不少聽力受損的青少年兒童。陳志凌主任說,他曾接診過一位14歲的國中男生,在網咖打了3天3夜的遊戲,結果雙耳突發性耳聾,經過治療聽力也隻恢復了一半。還有一位16歲的男孩,玩手機遊戲有3個月了,戴著耳機不分晝夜地玩,連吃飯、睡覺的時候都不放下,自己說兩隻耳朵嗡嗡嗡地響。經檢查,兩隻耳朵已經嚴重耳鳴。
付勇主任介紹,長期生活、工作在高噪聲環境下而不採取任何防護措施,將有可能導致永久性聽力損傷。此前有研究表明,37%的聽力殘疾與噪聲傷害密切相幹,娛樂噪聲也是噪聲的一種。
他提醒家長需注意以下三點:
(1)青少年長期接觸娛樂噪聲(網咖上網,KTV唱歌等)後出現耳鳴等現象者,建議盡早到耳鼻咽喉科就診。
(2)保持在聽力安全範圍內,遠離接觸噪聲源頭,如燃放鞭炮,長期使用耳機等。
(3)限制接觸噪聲的持續時間。安靜狀態下,音量不超過最大輸出的60%,每次聽的時間不超過60分鐘。
>聽不見耳邊的吹風機 杭州女子熬夜追劇結果耳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