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以上肝癌由病毒性肝炎引起!出現這3大症狀,提示乙肝轉肝癌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本文作者:田孝東醫生

肝癌,經常被稱為「癌中之王」,全球每年新發肝癌病例約62.6萬人,其中約55%發生在中國,因此我國是當之無愧的「肝癌大國」。

目前肝癌已成為我國僅次於胃癌和食道癌的第三位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平均每年有20萬人因肝癌去世。

總體來說,肝癌的5年生存率仍較低,僅約40%左右,而早期發現的肝癌(指直徑小於2cm的肝癌),手術治療後的5年生存率可達90%。可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肝癌患者的意義十分重大,尤其對於可能罹患肝癌的高危人群,更應該嚴密監測。

而慢性乙肝患者,就是這樣一群罹患肝癌的高危人群。

一、乙肝與肝癌的關係?

乙肝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後導致的肝臟傳染性疾病,是我國最為常見的肝炎類型,而我國是慢性乙型肝炎大國,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乙肝患者分布在中國。大量的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肝癌發病之間存在密切的相幹性。從流行病學的角度看,有以下幾點證據表明二者之間的關係:

(1)肝癌高發的國家或地區,同時也是肝炎的高發區;

(2)同一地區內,患肝炎的人群患肝癌的危險性比無肝炎的人群高得多,尤其是乙型肝炎,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者比未被感染者發生肝癌的風險高出20倍;

(3)肝癌患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陽性者顯著高於HBsAg陰性者,近60%的肝癌患者存在乙肝病毒感染。

臨床上超過半數的肝癌患者經歷了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病史,亦證實了肝炎與肝癌的關係極為密切。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細胞,在增生的過程中容易產生的長期的慢性炎症,造成肝臟纖維組織增生,進而會導致肝臟變硬,也就是肝硬化。約40%~50%的肝硬化患者最終發展為肝癌。

二、 「小三陽」更容易致肝癌嗎?

臨床上常用查驗血清中乙肝病毒的抗原或抗體來判斷乙肝病毒感染情況,結果中常見的有「小三陽」和「大三陽」兩種。

民間有人認為「小三陽」患者更容易罹患肝癌,其實並不準確。盡管臨床上肝癌中「大三陽」患者的比率低於「小三陽」患者,但實際上並不是「小三陽」患者更容易致肝癌。

相較而言,「大三陽」的患者乙肝病毒往往更為活躍,因此肝炎相幹的臨床症狀嚴重,容易引起重視而加以治療,同時對於肝臟本身也更為關註。而轉變為「小三陽」或表面抗原轉因的患者,由於其臨床症狀不明顯,易於被忽視,對肝臟本身的關註程度也會下降,可能更容易在腫瘤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才被診斷。

實際上,在肝炎發展的過程中,不論「大三陽」還是「小三陽」,如果不做定期檢查,對活躍狀態下的病毒進行治療,都很容易進展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其中「小三陽」患者可能病程更長,積累的傷害更多,從這個角度看,「小三陽」患者罹患肝癌的概率確實大於「大三陽」患者。

最後,一定要注意的是:所有被肝炎病毒感染過的慢性乙肝患者,其罹患肝癌的機率均不同程度的升高,盡管很多慢性乙肝患者體內病毒已經被清除,或不再活躍,仍不可放松警惕,應堅持定期對肝臟進行檢查,及時發現可能發生的肝癌。

三、乙肝轉肝癌的症狀

乙肝病毒感染後,在病毒復制活躍的階段,會表現為急性肝炎的症狀,主要體現在肝功能損害、黃疸等;進入慢性肝炎後,肝功能可能會趨於穩定,但這時病毒是否仍然在復制,需要進行特殊的血液檢查來確定,並不是肝功能正常了病毒就不再活躍了;在發展成肝癌之前,一般患者會先經歷肝硬化階段,肝硬化的診斷主要靠B超、CT等影像學檢查確定,此時患者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門靜脈高壓的表現(如脾大、脾功能亢進、腹水、消化道出血等)。

一旦進展成為肝癌,在早期一般沒有任何明顯的臨床表現,隨著疾病的發展,肝癌患者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1)肝區疼痛,多為右上腹部持續性鈍痛、刺痛或脹痛;

(2)全身和消化道症狀,主要表現為乏力、消瘦、食欲減退、腹脹等,部分患者可伴有惡心、嘔吐、發熱、腹瀉等症狀,晚期則出現貧血、黃疸、腹水、下肢浮腫、皮下出血及惡病質等;

(3)肝腫大,可在右側肋下摸到腫大的肝臟,是晚期肝癌常見的重要體征。有肝硬化的患者身體出現這些情況一定要高度警惕,要馬上去醫院進行檢查。

然而,當肝癌患者出現上述表現時,絕大多數患者已進展為晚期肝癌,手術治愈的機率大大降低。

因此,強烈建議肝硬化患者在出現任何臨床症狀之前就要堅持定期進行檢查。對於肝癌的早期篩查,最簡單有效的就是血清甲胎蛋白(AFP)的測定和腹部彩超檢查,應6-12個月進行一次,一旦發現異常,可根據情況進行增強CT或增強磁共振(MRI)檢查。

四、乙肝對肝癌影響如此大,那麼如何預防乙肝?

臨床上目前尚無徹底治愈乙肝的方法,因此對於乙肝的預防更為重要。目前最為有效的預防手段是接種乙肝疫苗。我國已經為全部新生兒和嬰兒免費接種乙肝疫苗,因此現在年青人和青少年的乙肝患病率已經明顯下降。

然而,乙肝疫苗的有效性並不是絕對的,也不是終身的,約4%左右的人可能接種後並不能產生抗體,即便產生了抗體,在5-10以年後也有可能消失或滴度不足而不能產生保護作用。對成年人來說,絕不是曾經接種過乙肝疫苗就不會被傳染乙肝,是否具有「保護性抗體」,需要進行血清檢測,只有擁有足夠滴度的乙肝表面抗體,才具有防護作用。

如果體內沒有乙肝表面抗體或滴度不足,建議即時到醫院進行預防接種,直至具有足夠滴度的保護性抗體。即使體內有了「保護性抗體」,也不意味著可以掉以輕心,如果不慎直接接觸了乙肝患者的體液,還是有被傳染的風險,此時可以在24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封閉病毒抗原,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風險。

乙肝主要通過血液傳播與母嬰垂直傳播。也可通過睡液、精液等親密接觸傳播。控制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門路是有效的預防措施,必須嚴格管理血制品,嚴禁不合格輸血制品的采集與應用,避免不潔性行為等。另外,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自身抵抗力,也可以抵抗乙肝的入侵。

五、不幸感染乙肝,如何阻止肝炎轉為肝癌?

一旦感染乙肝,病人病情往往遷延不愈,需要長期治療延緩疾病進展,多數患者最終將喪失勞力能力,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在治療乙肝方面,主要是進行抗病毒治療和保護肝臟功能治療。在病毒復制活躍時,需及時進行抗病毒治療,並及時復查了解病毒復制情況;保肝藥物主要用於肝功能異常時,平時則盡可能減少肝臟負擔,減少不必要的藥物攝入。

除按時、合理用藥外,患者還應注意定期復查。復查是了解治療效果和病情變化的必要程序,復查的項目要全面:

(1)肝功系列檢查可以綜合判斷肝臟功能狀態,判斷病情處於什麼階段;

(2)乙肝病毒學指標(即乙肝「兩對半」)與乙肝病毒DNA定量可以幫助了解病毒復制情況及傳染性大小;並定期檢測甲胎蛋白等腫瘤標記物;

(3)定期進行腹部彩超(即B超)檢查,可以了解肝臟大小形態、評價肝硬化情況、是否存在門靜脈高壓、脾大和腹水等情況,並判斷有無腫瘤發生;

(4)若B超發現異常,如懷疑有肝癌時,還應進行增強CT或核磁共振檢查以幫助診斷;

(5)若高度懷疑癌變,則應及時就診,爭取早期治療。

可見,定期復查既可了解病情的轉歸或發展情況,便於醫師調整用藥、療程或治療方案,也是早期發現肝癌的「第一道防線」,只有及時進行手術、介入等綜合治療,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

此外,不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肝癌的高危人群,丙型肝炎如果沒有及時治療,也容易引起肝硬化並最終進展成為肝癌。

因此,對於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患者,都需要按照上述建議定期進行復查。而急性甲型肝炎不會轉變成慢性肝炎,也不存在惡變風險,只要及時治療痊愈即可。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一半以上肝癌由病毒性肝炎引起!出現這3大症狀,提示乙肝轉肝癌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