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中醫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註。這裡面,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功不可沒。他與武漢肝膽相照82天,深入醫院、社區,會診病患,調查疫情,籌建方艙醫院、調制處方……
同時,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武漢也成為張伯禮履職的陣地,他不斷反思和總結,並最終把「將中醫藥納入傳染病防治體系」等建議帶到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推進中醫藥在大疫來襲時,更早、更好地治病救人。
「希望大家多厚待、多支持中醫藥。」張伯禮說,「中醫藥是‘給點陽光就燦爛’,只要給我一塊陣地,我就能唱一臺好戲。」
5月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下午,天津代表團舉行全體會,張伯禮在發言中說,自己算了一下,《政府工作報告》有十分之一的篇幅是講抗擊疫情的。
作為武漢保衛戰的親歷者,對於這場勝利,張伯禮總結了兩個原因。首先是醫護和社區工作者的艱苦付出。其次,他提到了義工,對於自己和醫務工作者獲得的榮譽,張伯禮淡淡地說,這是應該做的,而那些義工才應該獲得更多的表彰。
「我天天去醫院,在醫院裡、在大街小巷上,總能看到很多普通人。這些義工不求名、不求利,他們自己開車、自己加油,幫忙運送物資,運送發熱病人。這反映了中國的一種精神,大疫面前,民心不倒,眾擎易舉。」
談到疫情未來發展趨勢,張伯禮坦言:「今秋明冬,大概率還是要來,特別是外防輸入這塊兒,壓力依然巨大。但是像武漢初期那樣的情況不會再出現了。」
▲張伯禮(右)參加天津團審議
為此,張伯禮團隊也在研發具有預防效果的中藥。「假設今年秋天有疫情苗頭的話,我們希望提前拿出一些東西來,例如治療上氣道感染的藥物,主動地、積極地預防。」
與此同時,張伯禮也與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保持緊密聯繫。5月22日,疫苗一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是安全的,108名接種義工全部產生免疫應答,這是世界首個新冠疫苗的人體臨床數據結果。
張伯禮希望三期臨床試驗擴大接種人群,將易感人群列入,同時希望將天津設為疫苗三期試驗的分中心之一。「目前陳薇院士已經答應」,張伯禮介紹說。
「總的來說,我們要在復工復產復學的前提下做好應對。當然不希望它來,但是來了我們也有充分準備,打個漂亮仗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武漢奮戰的82天,張伯禮是中醫大夫,也是一名全國人大代表,他記錄著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將這些寫成建議提交兩會。
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剛到武漢的第一周,那時武漢各醫院的中醫藥使用率還不到30%。
「那會兒中藥推不動。」張伯禮回憶說,一些部門管理者對中醫藥還存在抵觸,「我們想把中藥送到隔離點、送到病房,有的官員問,這個安全嗎?有證據證明嗎?」
張伯禮反問,這是一種新的病毒,無論中藥還是西藥,都在摸索嘗試,都沒有證據,難道就不治了嗎?
72歲的張伯禮也有「剛」的一面:「據理力爭啊!這邊得拿出效果來,不拿出效果來,他不服你。那邊你還得做工作,不能都等著效果,那病人全耽誤了!」他坐陣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武漢市中醫院,用團隊的處方救治患者。
▲在武漢,張伯禮(左)多次進入「紅區」指導救治工作
「這裡必須要提一下武漢的幾家制藥企業,我們拿出方子後,企業幾乎是24小時延續煎藥、用物流車運。光清肺排毒湯就做了三四十萬袋,還有一些小批量的中藥,對於企業來說成本很高,但它們非常給力,只要有需求就全力滿足。」
在很短時間內,張伯禮團隊救治了一批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看到治療效果,他有了底氣,更多病人也對中醫藥有了需求。
2月12號,國家衛健委、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通知》,要求各級醫療機構推進中醫藥深度介入新冠肺炎臨床救治,確保患者第一時間用上中藥。政策出臺,讓張伯禮明顯感覺到中醫藥參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加速度。沒多久,武漢市各定點醫院中醫藥的使用率已經超過80%,方艙醫院則達到90%。
每當談起這段經歷,張伯禮總會回想起非典時的一段對話:「我們建了兩個中醫紅區,當時有人問,呼吸機你們會用嗎?我說您放心,我們醫院有幾十臺呼吸機,一點不比其他醫院差,我們還有自己的工程師。」
17年前後對比起來,張伯禮略感欣慰。現在沒有人問他們會不會用呼吸機,而且非典時,紅區是疫情後半期才建立起來的,這次疫情來襲,團隊在前期就能參與進來,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
然而,張伯禮還是覺得差點什麼:「我能感受到大家對中醫藥的理解與認可,但如果能在疫情最初的時候,就參與進來那就更好了。這也說明想真正融入傳染病防治體系,中醫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初我們對這個病毒並不了解。」說話的人叫邱海波,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
3月13日,在武漢東湖賓館,中宣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了一場記者見面會。三位專家出席,一位是張伯禮,一位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另一位是邱海波。兩位中醫,一位西醫,見面會的主題之一就是講中西醫結合在救治新冠肺炎中的作用。
▲3月13號,張伯禮(右二)在武漢東湖賓館參加記者見面會,左二是邱海波,右一是劉清泉
作為國家衛健委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重症醫學專家,他在重症肺炎治療和搶救上,有著豐富的經驗。但邱海波坦言,那時非常被動。
以往,病毒性肺炎在治療一到三周後,肺部起碼都會出現康復跡象。但在武漢,危重症患者即使上了呼吸機,有的人在使用兩周後,肺部依然沒有好轉。「對ICU醫生來說,看到病人的肺‘回’不來是非常著急的。」說這話時,邱海波緊皺眉頭。
不僅恢復慢,有的病人反而持續惡化。這時,邱海波想到了中醫,「我們應該有中醫藥在ICU裡,共同研究解決的辦法,阻止病人向壞的方向發展。」
這與張伯禮的想法不謀而合。來到武漢後,他就提出中西醫結合,尤其對重症患者更要強調中西結合,以西醫為主。重症、危重症的呼吸支持、循環支持、生命支持至關重要,這些必須上,中醫起輔助作用。
「輔助有時也起關鍵作用。」張伯禮舉例說,「有的病人氧合水平比較低,血氧飽和度波動。這種情況下,注射生脈、參麥注射液,服獨參湯。一兩天後病人的血氧飽和度就穩定了,再過一二天氧合水平就上去了。有些患者肺部感染吸收慢,加註熱毒寧、痰熱清可以和抗生素起到協同效應,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在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康復上,邱海波也看到了中醫藥的效果。「重症病人脫掉呼吸機後,體力很差,這時,中醫藥對清除疲勞感有非常大的優勢。」他補充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非常願意跟中醫專家一起去看病人、做臨床研究,我覺得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在這場記者見面會上,邱海波還從西醫角度對中醫藥注射液血必淨的作用機理進行了詳細闡述。有趣的是,在講解過程中,他將中醫的「淤、毒、絡」與西醫的「凝血、炎症、血栓」結合在一起。
「淤可以理解為凝血,毒是炎症,絡脈不通解釋為微血栓。這次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往往伴隨膿毒症休克,膿毒症在中醫的病理基礎是‘於毒損絡’,解決辦法是通絡解毒,這也正是血必淨注射液的功效之一。」
坐在旁邊的張伯禮聽完不禁豎起大拇指:「一位西醫把中醫解釋得那麼清楚,這就是中西醫結合,確實很厲害,我們要向你學習。」一番話引得全場一片笑聲。
▲張伯禮在武漢江夏方艙醫院
在武漢,中西醫結合運用在不同層面的治療場景。張伯禮說,除了ICU,在江夏方艙醫院,雖然用的全是中藥,但艙裡也有呼吸支持設備、移動CT、肺部影像,以及吸氧、輸液等西醫診療措施。「有西醫的支持,我們也更有底氣。中國有兩套醫學,我們為什麼不用啊?兩套醫學發揮各自的優勢,優勢互補,給中國人保駕,這是我們的福氣。」
高層次中醫西醫專家聯合會診查房、研究救治危重症患者方案,相互配合沒有學術隔膜,只為有效治病救人,也是張伯禮在武漢時總結的一條經驗。
「面對更多疾病、更多藥物,如果都開展中西醫結合研究,我們的治療手段就會更新,中國醫學未來可期!」張伯禮說。
今年全國兩會上,張伯禮帶來了兩份建議。
一份建議是完善傳染病直報系統。張伯禮說:「我們現在的傳染病法要求報告的時候是由省一級發現以後報到省,省裡討論以後報告省政府,政府決策以後再向中央來報告。這次提出要討論修改傳染病法,改成直報系統。基層發現問題以後可以直接報給省,也可以直接報中央。」
另一份建議是「將中醫藥納入傳染病防治體系中」。他建議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二條修改為:國家對傳染病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防治結合、中西醫並重、分類管理、依靠科學、依靠大眾。將第十條修改為:國家開展預防傳染病的健康教育。新聞媒體應當無償開展傳染病防治和公共衛生教育的公益宣傳。(詳情)
▲張伯禮在兩會駐地接受採訪
這兩份建議都是在武漢抗疫中的反思和總結。特別是對於第二條,張伯禮感慨地說:「我今年七十有二,如果再來大疫,我不一定趕得上了。但是我想能夠告訴後人和有關方面,中醫一定是成建制地建基地、建定點醫院,用中藥罐滿倉,這個經驗是非常寶貴的。同時深入研究疫病的機理、轉變,制定更好的方案,再推廣。」
他希望這條建議能夠盡快採納:「我們當然不願再有疫情發生,但如果來了,中醫藥一定要更早介入治療,這是我的一點期望。」
記者 |董朗李春怡
編輯 |陳彤
文章已於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