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人到中年,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讓身體疲憊不堪。
生病、饑餓、勞累、困倦……習慣了「硬扛」,殊不知身體機能已經退化,急需保養。
人到中年的七個退化
1.眼前漂浮物增多
中年過後,由於眼底和視網膜等開始出現物理性衰退,眼前可能出現圓點和曲線等漂浮物(飛蚊症)。
而且在45~55歲,年齡相幹性黃斑變性和青光眼發病率會翻倍,所以應定期進行眼科檢查。
2.疼痛敏感度降低
50歲後,許多人對疼痛敏感度開始下降,更能忍受疼痛,即便腳底磨起泡,也察覺不到。
3.味覺日益遲鈍
研究發現,50多歲時,舌頭上的味蕾(味覺細胞)開始減少。對鹹味和甜味敏感度降低,因而做菜時會放更多鹽和糖。
所以,烹調時一定要控制調味品的用量,注意口腔衛生,飯後刷牙、漱口、使用牙線清潔牙縫,定期看牙醫,防止牙周病。
4.對濃烈氣味不再敏感
鼻子神經末梢會攔截氣味,並將相幹資訊傳送至大腦進行處理。
隨著時間推移,中老年人的這些「傳感器」受到磨損,即使暴露於強烈的化學煙霧、香水等環境中,嗅覺也遠不如年輕時敏感。
5.看東西需要調亮燈光
中年後,眼睛晶狀體變硬、控制能力減弱,瞳孔寬度受限。
6.聽力下降
調查顯示,約1/5中年人聽不清耳語。對方只有提高嗓門,中年人的聽覺系統才會受到刺激,並向大腦發送聲音信號。
一些人不得不佩戴助聽器,或者接受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以恢復聽力。
7.走路更容易絆倒
50歲後,由於聽力下降,身體平衡能力隨之變差。一旦聽不到自己的腳步聲,身體更容易失去平衡,走路更容易摔跤。
人有八個「養生窩」
1、按有眼窩,安神緩頭痛
眼窩處有睛明、攢竹、四白、承泣、絲竹空等諸多穴位,通過按摩可減低眼壓,緩解眼部疲勞,提高眼部機能。還能鎮靜安神、改善頭痛、延緩眼周皮膚衰老。
輕閉雙目,用食指與中指指腹分別順時針與逆時針緩慢旋轉按摩眼皮5~10次,也可在相應穴位處輕按壓約1分鐘,安神止痛的效果更佳。
2、按頸窩,緩解咽部不適
頸窩位於喉結下方、胸骨上凹陷處。這裡是天突穴所在,為任脈穴位,位於頸結喉下四寸,胸骨上窩正中,具有寬膈和胃、降逆調氣的作用。
刺激頸窩可改善咽喉不適、咳嗽氣喘、惡心呃逆等症狀。
可用拇指或食指按壓頸窩,並向內下方緩慢均勻用力,或畫圈按揉,同時作吞咽動作,約一分鐘左右,自覺局部酸重感及憋悶感為止。
3、揉腋窩,寬胸寧神
腋窩其頂端動脈搏動處為極泉穴。針灸或按摩該穴,有寬胸寧神的功效,對防治循環系統及神經系統疾病有益,如冠心病、心絞痛、肋間神經痛等。
將四指並攏置於腋窩下,順時針和逆時針按摩,每10圈交換一次,共按摩100~200次;
也可按壓,用左手按右腋窩,右手按左腋窩,用拇指指肚按極泉穴,反覆揉壓直至出現酸、麻、熱的感覺,一般需要3~5分鐘。
4、拍打肘窩,清熱通絡
肘窩位於肘關節前面,當血液中代謝產物過多時,血液黏稠度增加,經脈氣血易滯留在肘關節,經絡不通,引起心火肺熱亢盛,會出現咽喉腫痛、咳嗽痰黃、心煩失眠等證。
按摩肘窩的穴位可疏通經絡氣血,清熱祛濕,安神利咽。
將四指並攏,力度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地延續拍打左右兩邊數次,拍打時要注意節奏。也可輕輕按揉局部穴位,以感覺肘部微微發熱、酸脹為宜。
5、捋按腰窩調氣血
腰窩就是腰部脊柱左右凹陷處,兩側分布夾脊穴和背俞穴。夾脊穴屬於經外奇穴,背俞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穴,是臟腑之氣輸註之處,受到歷代養生按摩的推崇。
常按摩腰窩可協調經絡氣血,調和臟腑。按摩腰窩以沿著脊柱走向從上至下捋按為宜。
6、搓擦膕窩,緩解腰背痛
膕窩就是雙側膝蓋後方的凹陷處,正中穴位為委中穴。中醫針灸推拿中講究「腰背委中求」,意思是治療腰背酸痛、下肢關節伸屈不利,委中是要穴。
把手掌搓熱,來回搓擦兩側膕窩,間斷按壓穴位,也是以局部發熱、酸脹為宜,不但可緩解腰背下肢關節疼痛,屈伸不利,還可加強人體的護衛作用,增強免疫力。
7、推搓腳窩精力旺
《黃帝內經》中說:「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腳窩裡藏著人體保健要穴——湧泉穴,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
用按摩手法推搓、拍打湧泉穴,可使人精力旺盛,體質增強,防病能力增強。
8、臍窩要有醫生指導
除了以上7個養生窩,人體還有一個關鍵的窩——臍窩,位於腹部正中央凹陷處,為神闕穴所在。
該穴有保健作用,但此處和諸經百脈相通,內連五臟六腑、腦及胞宮,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保健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養生窩力度不可過強,久病身體虛弱的人最好不要過重拍打刺激,皮膚有損傷或腹部有急性炎症、惡性腫瘤的人慎用或忌用。
也可配合藥物局部敷貼,如菊花水煎液溫敷眼窩,以緩解眼部不適。
文章推薦
-
【修心】有一種人,一輩子都不會老
-
【食療】豆腐加一物,補鈣、抗衰老、防癌、強心臟
-
【健康】每天清晨堅持30秒,修身健骨百病走,恢復健康!
-
【生活】性格情緒與十二經絡及與人體生病之間的關係,值得一看!
-
【穴位】人體三大養肝穴位,經常按一按,保肝、排毒、補腎
本文選自:人民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