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點 標 題 下 藍 字 關 註 中 醫 館 產 業 新 媒 體
■作者竇豆
早就聽過一句名言叫做「勸人學醫,天打雷劈」。但我還是常常勸人學醫,因為人類需要醫生。
就像曾經有人和我討論獻血對健康的利弊,我的回答是,一般認為對健康沒有影響,但就算有,我們還是要去獻血呀,不然急需用血的患者怎麼辦呢?
01
學醫確實很辛苦:入學分數不比別的專業低,入學之後學業壓力又重;人才培養周期超長,好不容易畢業工作了,日子也不比其他專業的人輕松。我之所以會在一篇勸人學醫的文章一開頭就把這些學醫的困難擺出來,是因為這些困難早已眾所周知。盡管如此,每年還有那麼多同學選擇學醫,不得不說,這就是醫學的魅力。
到底是什麼在吸引著我們來學醫?我也問過很多人,中醫、西醫、內科、外科,大家的答案都不太一樣,有「中學生物課時,就對醫學這部分很感興趣」、「因為學習傳統文化愛上了中醫」、「親戚是醫生,從小就覺得他很厲害」、「受到家人長期患病的影響」這些常見回答,也有「看了一部醫療劇就上頭了」或者「想要探索人體奧秘」之類的迷之答案。
但不管多麼八門五花,最後每個人都不會落下的「學醫必備理由」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對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渴望。
能夠去把垂危的生命從死神手裡搶回來、把備受折磨的患者從病痛中解救出來,親眼看著人們在你的幫助之下重拾生的希望。這種巨大的成績感,真的讓人很難抗拒,為之付出多少努力都在所不惜。
剛剛到醫院實習的時候,每天都覺得很累。加完班的晚上,我有時候會順路去不遠處的一個小廣場看附近的大爺大媽跳廣場舞。
也許我們花費很多力氣挽救回來的患者,只是非常平凡的人,他們康復後並不一定會去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就只是白天帶帶孫輩,晚上跳跳廣場舞,但是看他們這樣遠離病痛,重新享受平靜生活的簡單快樂,我也忍不住為之動容,從中感受到治病救人的深刻幸福。
所以,看到這篇文章的同學,如果你也和我一樣為這種感覺著迷,真的不需要猶豫了,不管別人告訴你學醫、做醫生有多少難關要闖,我只有兩個字回答:值得。
02
以上是不管內科還是外科、中醫還是西醫,所有醫生都一樣的「學醫理由」。至於說到選擇學中醫又有什麼好處,可能我的切身體會更多一些。但真要具體說些什麼,又不知如何提筆。
我學中醫到現在也有十多年了,早已經把自己融入其中,把日子過成了中醫的樣子。
早上睜眼打開手機,彈出的是中醫的公眾號推文,是微信裡患者關於病情可能用藥的提問;中午吃飯腦子裡冒出的是內經的五谷為養,五菜為充,什麼不吃也不能少了主食;日落時分吹了一天的大風忽然就停了,第一個想到的原因是金時木弱。
每天看的想的說的做的,都是中醫。對她的感情之深,已經難以言表。
所以,我想下面乾脆就分情況來根據讀者的需要回答問題吧,希望能幫助同學們更好地了解相對比較「小眾」和「神秘」的中醫行業,進而決定自己要不要報考中醫專業。以下我準備了三道題目,用調查問卷的形式,逐步讓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03
第1個問題
你對醫學感興趣嗎?喜歡中醫學嗎?
A、對醫學感興趣、喜歡中醫學。【轉第2題】
B、對醫學整體來說比較感興趣,正在糾結中醫西醫該如何選擇。【轉第3題】
C、完全不想學中醫。【選這項的站住別走,後文有你的專屬彩蛋
選A的同學,首先要感謝你,慧眼識珠,發現了中醫學的魅力。其次也要祝賀你,在最美的青春年歲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感興趣的奮鬥方向,這是人生之大幸。真誠地希望你能堅持下去,報考中醫專業。
當然,在此還有兩個問題希望你能認真考慮:第一,你能否耐得住寂寞,面對種種誤解和爭議。你能在中學期間就對中醫感興趣,想必周圍的環境是對中醫比較友好的,但隨著將來你交往圈子的擴大,會發現其實還有不少人對中醫是不理解甚至有偏見的,希望你做好這方面的心理準備,要學會抵抗和承受這些紛雜的聲音。
第二,你是否原意為了自己的中醫夢,堅持長期的刻苦學習。學中醫雖然很看重悟性和天賦,但不論是誰,要想成為合格的醫生,都繞不開多年的努力作為基礎。千萬不要相信高中時常聽到的一句「高考完就輕松了」,讀了醫學院,年年是高三。尤其是對於現在就有志於成為一名出色的中醫的同學來說,一定要做好比別人付出更多努力的心理準備。
當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對中醫的興趣,相信你在刻苦鑽研醫術的過程中,也會比別人找到更多樂趣。
選B的同學,還是很感謝你原意考慮醫學專業,關於中西醫如何選擇,這幾年也有很多同學問我。相信第3題會回答你的具體問題,幫你不再糾結。
選C的同學,雖然咱們沒有緣分,但還是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可以直接拉到全文最後閱讀你需要的部分。當然也可以全文瀏覽一下,也許咱們又變成有緣人了也說不定。
大學時參加學校的「基本功大賽」
第2個問題
選報中醫學專業你有哪些疑慮或者困難嗎?【第1題選A的同學請回答】
A、不知道自己的條件合不合適,能否勝任。
B、擔心分數問題,希望找到最優化合理的報考方案。
C、家長不支持自己學中醫。
D、沒有任何疑慮和困難,自己有信心,家人也支持。
選A的同學,容我介紹一下學習中醫需要什麼基本素質:
首先,從學科上來講,中醫學和我們高中學過的任何學科都沒有太大的聯繫,可以說,你在高中哪個學科有短板,都不影響將來學習中醫。
如果語文、生物學得好,會在大一的醫古文和大二的生物化學等課程上占一定的優勢,但是上大學後再好好學這些課程也是完全來得及的。
其次,從學習能力上講,只要滿足上課好好聽講、下課及時復習、認真完成作業這些基本要求,學中醫成就一定不會差。
有同學聽說背功不好的不能學中醫,其實不然,中醫的多數知識可以靠深入理解替代死記硬背,少數知識確實只能靠背誦,但是背功其實可以逐漸鍛煉出來,不用擔心。總而言之一句話,想學中醫,只要努力,沒那麼高的門檻。
選B的同學,雖然分數是越高越好,但是不那麼高也未必學不了中醫。下面是幾個報考的建議:第一,關於中醫相幹專業的區別問題。五年制的中醫學、中西醫結合、針灸、針灸康復,都是將來可以臨床的,也就是可以成為醫生,具體的差別不是特別大,中醫學的同學在大學期間也會學習針灸,但是針灸和針康的同學在這方面會有更深入的學習。
現在有些院校中醫也分出了兒科、骨傷等學科,一樣也屬於臨床方向。但是中藥學、預防醫學、生命科學這些專業,一般不會轉入臨床,如果希望將來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可以選擇。當然,各個院校情況不同,還是要以咨詢學校招生部門為準。
第二,關於選大學還是選專業的問題。如果本科不能考入特別理想的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專業,此時往往有兩種選擇:要麼報同一個大學的分數相對低的其他專業,等考研時再跨考中醫專業;要麼報考分數稍低一點的其他中醫藥院校,但還是中醫專業,等考研再考去比較好的中醫藥大學。
兩者相比,我一般比較推薦後者。因為現在很多碩博導師不招收跨專業的學生,也就是說,本科不是學中醫專業的,將來想跨考中醫的研究生是比較難的,名額很少,競爭激烈。
而且目前國家對於執業醫師資格證的政策也是根據本科專業劃定的,本科如果學的不是臨床相幹的專業,考執醫也會遇到困難。所以說,在上面兩種選擇裡,除非已經做好了有可能無法成為一名醫生的心理準備,否則不要輕易選擇前者。
當然選擇後者,在考研時也需要很努力,但是機會相比之下就多得多了。以我所在的大學為例,每年都有大比例的外校畢業生考入北中醫讀研,只要拿得出專業水平和考研分數,英雄不問出處。不過,在就業時有些大醫院還是會對本科院校有一定限制,要有心理準備。
第三,關於長短學制的問題。可能你的分數不夠上本碩連讀或者本博連讀的長學制,只能上五年制本科。不要擔心,我覺得這未必是一件壞事。自己考研、考博,不僅是一種鍛煉,是對知識體系的重塑和查驗,而且是一種再選擇、再思考的機會,你將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的優缺點、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選C的同學,希望你再努力爭取一下,讓爸媽「回心轉意」。建議你可以嘗試說服家長在下一次家裡有人生病時找中醫看病,讓他們親眼看到中醫的神奇療效。
我高一的時候,有一次奶奶感冒低燒不退,還覺得胳膊疼。當時她指的疼痛位置是上臂外側後緣,我一看,和書上畫的一樣,是手太陽小腸經的循行位置。這症狀西醫解釋不通,正好是中醫擅長的範圍,於是建議去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看病。
當時我們家人生病從來是找西醫,還從沒去哪個「堂」看過病,大人們一致認為不靠譜,不同意。我就反覆纏著姥爺說來說去,還哭了半天,最後家裡沒辦法,也有點試試看的心理,就去了國醫堂,掛了傅延齡老師的號。結果一副藥下去,第二天奶奶就不發燒了,胳膊也不疼了。
當時在診病的時候,傅老師聽說我立志將來學中醫,特別讚許,還對我奶奶說:「老人家,您可有福氣了,等著享孫女的福吧。」這件事,後來回憶起來,應該說是家人對我學中醫的態度由模棱兩可、猶猶豫豫到大力支持的重要轉折點。
在那之前,奶奶還說過「你是覺得中醫藥大學分數沒那麼高,你的分數有把握上,才非得說要學中醫的吧?」而在那以後,她逢人隻說:「家裡有個學中醫的,一家人都要享福。」
事實也證明,這句話是非常正確的。不管是在家號脈、開方子、紮針灸、按摩,還是去醫院掛號、開藥、檢查、住院,一個學醫的孩子對家裡的貢獻確實是難以盡述。
家人們在健康問題上可以省太多的心,而且在真的有了大事的時候,全家能有一個主心骨。雖然我們學醫也分專科,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同學、老師、同事、朋友都是學醫的,總有可以互相幫忙的時候。
雖然我們醫學生陪家裡老人去醫院也一樣排大隊,但是至少我們知道掛哪個科室找哪個大夫,說得明白症狀,分得清藥物的劑量,檢查結果出來能先看個大概。這樣的一點點便利條件,在家人生病的時候,已經足夠稱得上是雪中送炭了。
如果你實在無法說服家人去找中醫看一次病,那就自學一些中醫按摩的手法和穴位,在家裡給爸媽按摩一下,一邊按,一邊把上面我寫的學中醫的好處給他們念叨念叨,一來二去沒準兒就成功了。
如果家裡是因為擔心怕你學醫太苦太累,或者擔心你在醫患糾紛中受到傷害,那上面這些可能就沒用了。你可以告訴他們,學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會覺得那麼苦、那麼累。
而且中醫門診如果跟急診、手術那些直面患者激動情緒的部門比起來,可以說是醫患糾紛的二三線了,極端事件很少發生,可以請家長們放心。
至於選D的同學,什麼也不用說了,你就是我們羨慕的對象。加油啦,大學見。
參加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給中學生講中醫
第3個問題
你主要想了解中西醫的哪些差異呢?【第1題選B的同學請回答】
A、想知道學習難度的區別和課程設置的區別
B、比較關註哪個好就業。
C、想知道怎麼判斷自己適合中醫還是西醫
選A的同學們,其實中西醫沒有太多學習難度上的差別,只要用心努力,都可以學好。但是中醫可能有些比較抽象的思維,需要思路比較靈活、心思比較細膩、對身邊的事物有比較好的感知力。
課程設置方面,目前多數中醫院校的中醫專業除了醫學史、醫古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中藥學、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中醫各家學說、針灸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學等等本專業的課程以外,同樣也需要學習大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組織胚胎學、診斷學基礎、內科學等現代醫學的相幹學科,課餘還要跟門診,總體上學業壓力比較大。
西醫專業的同學在這五年中雖然課程數量比我們少一點,中醫學就講一本概論,但是在現代醫學領域學習得比較深,也並不比我們輕松。所以兩者差別並不體現在這些方面。沒有哪個專業是輕輕松松就可以讀完的。
順便說一句,我遇到過幾位同學是因為怕解剖所以報考中醫院校,其實我們也有解剖課,不過大家經過幾節課的鍛煉,最終都會慢慢習慣的,不是什麼大問題。
選B的同學們非常務實,考慮得也很長遠。目前的情況看,中西醫畢業生都面臨著比較大的就業壓力,尤其是想留在大城市工作,不論中西醫,競爭都很激烈,而且對學歷要求都比較高。
但是中醫的就業方式更加多樣化,很多民營的診所、網上醫療平臺等,都是很好的就業渠道。
作者在美國參加學術會議介紹中醫科研成果
另外中醫就業還有一個很好的方向就是在研究院或者大學從事科研和教學的工作。西醫院校做基礎科研的老師一般是不看病的,因為現代醫學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分得很開。
但是咱們中醫院校的科研和臨床沒有劃分得那麼遠,做基礎研究的老師們常常還可以利用業餘時間出門診,既可以實現治病救人的初心,又可以在實踐中查驗和發展理論知識。
選C的小可愛們,我想推薦你一個好方法,就是真的去體驗一下。如果想了解西醫的工作模式,我覺得病房是最合適的。親友誰家的老人住院,同學們可以幫著去照顧一天,就可以看到醫生查房、護士治療的各種流程。
我碩士三年都在西醫院度過,那種快節奏、團隊作戰的模式也很吸引我。當然,我自己更喜歡的可能還是一個人在診室裡慢慢地接診一位又一位的患者。
其實我在選擇中醫之前,也真的找機會去觀摩了一下。那是國中畢業的暑假,2007年,名老中醫吉良晨老先生在我家附近的一個診所坐堂,我就興沖沖地跑進去問那裡的工作人員,能否允許我觀摩一下,現在回想起來確實是很冒昧,但是幸好吉老身邊的幾位老師都很熱情,批準了我的請求,讓我在吉老那裡跟了兩次門診。
印象最深的是吉老治療一名肌無力的患兒,據孩子的媽媽說,她帶著孩子到處求診從未遇到這麼好的療效。
看到吉老坐在古色古香的診室裡,很從容地遣方用藥、很溫和地跟患兒說話,我當時就想,這大概就是我夢寐以求的生活吧,能夠幫助別人,自己也很舒服很開心。
那時吉老問我知不知道他牆上掛的字是什麼意思,我不記得自己怎麼回答的了,但現在想來,這應該是需要一輩子才能悟透的幾句話:
「四至調和百脈通,渾涵元氣此身中。
消融宿疾千般苦,保合先天一點紅。
露顆圓勻宜夜月,柳條搖曳趁春風。
欲求極好為權度,緩字醫家第一功。」
多美好呀,是不是看了就會不自覺地產生「也想成為這樣厲害的老中醫」的想法?
最後的彩蛋
送給第1題選C的同學
我基本猜到了你在「完全不想學中醫」的情況下為什麼還會讀這篇文章,一定是被喜愛中醫的家長「熱情推薦」了對不對?偷偷告訴你一個回應他們的理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被迫學習這麼枯燥的理論,很難學好。
沒錯,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但是靠著上大學以後一堂堂中醫課培養對中醫的興趣,不是很現實。一方面是因為大學課程設置,一上來都是中醫學理論知識,對於18歲的孩子來講是比較枯燥的,另一方面是因為現代學生的知識體系比較西化,在毫無興趣的情況下直接去接受中醫已經很難,何況還要培養出興趣,難上加難。
如果看到這裡家長還是不死心,那可以試試拿出一兩天時間,讓孩子真的到中醫診所去看看大夫如何看病,倒是比課堂更有可能培養出興趣。
現在很多醫館都有針對青少年的體驗課程,大家不必再像我當年那樣冒昧地跑去撞運氣了,希望大家可以找機會去多了解一些。
總之我的觀點是,給孩子提供盡量多的資訊和建議是很好的,但最終孩子想報考什麼專業,無條件地支持就對了。
每個年紀都有每個年紀會有的想法和該經歷的事情,順應自然即可,走到哪兒就看哪兒的風景,沒必要為之著急煩惱,這不正是咱們中醫說的「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嘛。
暑假在京郊義診
I 作者簡介
-商務聯繫-
青黛|13418986412(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