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點 標 題 下 藍 字 關 註 中 醫 館 產 業 新 媒 體
/活動要聞/
醫館界上海論壇將於8月12號在上海舉行,匯聚多位華東地區一線醫館大咖,共話2020中醫館經營趨勢。誠邀您參會,詳情點擊☞「醫館界上海論壇」
■來源 | 中醫家
張奇文,著名中醫兒科專家,山東壽光人。山東省十大名中醫之一,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歷任市濰坊市中醫院院長、濰坊市市衛生局局長、山東中醫學院中醫系主任、山東省中醫藥研究所所長、山東中醫學院黨委書記、山東省衛生廳副廳長等職。
是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學會創始人之一,先後作為學科帶頭人主持全國中醫兒科學會工作,被授予「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發展突出貢獻獎」,被聘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第一屆兒科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
退休後回到故鄉濰坊,為人民大眾診治疾病,被譽為「廳級郎中」、「平民大夫」。
引言
2018年3月,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2018年小兒推拿外治學術籌備會暨中醫專題會議於深圳召開,借此機會中醫家有幸與83歲高齡前來參會的張奇文老師進行了對話。
說起張奇文老師,可能有些朋友感到陌生,但是說起他所做的事情,大家聽過的讚揚一定不絕於耳。張奇文老師自言一生做了三件事情最為欣慰,那就是「一老一小一世界」。
「一老」,主編了《名老中醫之路》和《名老中醫之路續編》,這是被譽為「20世紀當代名醫的成才史」的巨作,幾乎中醫界無人不知,激勵了無數後輩中醫人;
「一小」,在山東中醫學院創辦全國第一個中醫少年班,開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改革之先河;
「一世界」,七次應邀到澳洲講學,講學之餘協助居澳中醫藥界同仁爭取中醫的合法地位,使澳洲成為第一個把中醫藥納入正規教育的西方國家,幫助推進澳洲中醫立法成功。
在本次對話中,張奇文老師回顧了當年中醫少年班的創辦過程,基於對中醫的自信,提出「西醫學中醫是對的!」,更令人興奮和期待的是,張老正在編輯《明中醫之路》,認為應該做一名日月明的明中醫、勿當「名醫」為要。
一位耄耋老人對中醫傳承的拳拳之心溢於言表。
–對 話 —
中醫少年班:中醫教育從娃娃抓起
記者:「少年學醫在泉城,書聲朗朗震寰中」,1985年,您時任山東中醫學院黨委書記,率先提倡創辦了全國第一個中醫少年班,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回饋。當時為什麼想到開辦中醫少年班?
張奇文老師:當時我們編了《名老中醫之路》,感覺這些名老之所以成才,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他們從少年開始就學習中醫。
我自己本身也有很深的體會,小時候我跟著祖父學習,背誦一些《傷寒論》,雖然不理解,但是能背好了,至今還不忘。當時也受中國科技大學影響,他們在辦少年班,我說中醫為什麼不能辦少年班?
當然,一開始大家認識也不一致,那時候我擔任黨委書記才去時間也不長。有人發表意見說,你在這個大學裡辦小學?
但是我覺得認準的事情就要辦到底,所以堅持下去。我說,應該辦,這是中醫傳承裡很有特色的。後來,省裡的領導也都支持我們辦出中醫的特色。所以我們就抓住機遇辦了中醫少年班。
記者:辦中醫少年班,就是讓孩子們從少年的時候就打好中醫的童子功?那麼中醫少年班的培養方式是怎麼樣的?
張奇文老師:對,打好基礎。我們少年班是從應屆國中畢業生中招收的,到了高中畢業以後腦子就亂了,十三四歲的時候是背誦中醫經典最好的時期。
少年班學制是八年的,預科3年學習高中全部文化課,加上中醫經典串講,背誦中醫啟蒙著作,像《湯頭歌訣》、《藥性賦》、《瀕湖脈學》等,強調要學好古漢語和一門外國語。
本科5年學習主要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兼學一些必要的現代醫學知識,與普通班相比,更加強化中醫經典課程學習,早接觸臨床,延長臨床實習期,增加專科定向實習。
記者:中醫少年班辦了三屆是嗎?
張奇文老師:1985年到1987年招了3屆,一共147名學生。這些孩子也是很難管理,吃飯、睡覺各方面特別難管理,要花出兩倍的精力,那個時候我們黨委意見一致,後面我調任離開,到我們省廳去了,這個班子結束,因為中醫少年班管理的問題意見不一致等種種原因就停招了。
記者:當時您在任的時候把這個事情給操辦了起來,但是後面沒有持續辦下去,實在有點惋惜。但令人欣慰的是,現在很多中醫藥大學也在嘗試通過多種門路和形式,創新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模式。通過開辦這個中醫少年班,您有沒有總結一些經驗可以給現在的中醫藥大學參考?
張奇文老師:中醫教育應該從少年抓起,從娃娃抓起。中醫後繼乏人,後繼乏術,其實是觀念認識的問題,比如在課程設置方面,西醫和中醫的比例說是三七開,往往在本科階段就把它偏了,說是三七,實際花費在西醫上的時間比中醫還多是不是?
你看西醫的解剖學、組織學、胚胎學都要學,那麼中醫的《內經》、《傷寒》、《金匱》這些就沒有時間去背,就背不過來了。
有很多大師都是出於少年背的《傷寒》、《金匱》等中醫經典打下基礎,所以這些經典的東西是不能代替的,特別是就在十三、十四、十五這個年齡段背誦,效果最好。
當時我說了一個形象的話,我說「少年背書,就好比是以鑿刻石一樣,印象很深;中年背書,就好像是以刀刻木,也記住一些,但是也容易忘掉;老年背書,就如以錐錐水,旋背旋忘」,像我都83了,再去背,前面背後面就全忘了。
實際上我們小時候都背《百家姓》、《三字經》,現在印象還很深刻,所以這些東西都是年輕的時候打下的,「自古英雄出少年」,這句話完全是對的。這是我們的一個共同的體會。
記者:所以中醫的未來還是在青年中醫,而青年中醫應該從少年階段就開始培養。
張奇文老師:對對對。
從《名老中醫之路》
到《明中醫之路》
記者:剛才您也提到了,您辦少年班的緣起是因為先主編了《名老中醫之路》,這本書在中醫界回饋是非常大的,幾乎人所皆知。
那麼您這次出席參加這次大會,其實也有一個議題,就是在編輯另外一本書,叫做《明中醫之路》。
張奇文老師:這個事我覺得也是很重要的,明中醫,「明明白白」的「明」,不去用這個「名」。為什麼呢?儒家的四書裡面,第一個是《大學》,《大學》的開篇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就是日月明。
就好像是我們登在泰山上看日出,四點鐘就到那裡去,五點鐘太陽從地平線上出來了,一輪紅日是跳出來的,這就是明,這個明是最清楚的,日月天地,你都知道了吧?知道天、知道地,還得知道人,這才是明明白白。
什麼叫「明中醫」,明中醫的「明」就是我說的日月明。《大學》的這一篇,中醫講得非常清楚,像《金匱》裡面「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種治未病的思想,肝病最容易傳脾,在治肝的同時,隻把脾實起來,就不會受邪侵,這種臟腑之間的互相協調,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在《金匱》的這同一篇裡面,提到「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四肢察覺到沉重的時候,首先進行導引、吐納、針灸、膏摩。
張仲景是經方大師,《傷寒》有397法、113方,但是張仲景首先不提用湯藥。但目前來說,膏摩已經沒有了。
記者:失傳了。
張奇文老師:失傳了。為什麼失傳了?不用了,用滑石粉代替膏摩了,小兒推拿都是用的滑石粉。
其實有很多的疾病都可以用不同的摩膏方,配合相應的手法,通過皮膚吸收來起到通經活絡治療的作用,比方說腰疼用壯腰利濕的,頭疼用清頭明目的,這些都是中醫常講的理論。
但是你把它都用滑石粉來統一替代,這兒捏捏、那兒捏捏,那有的病人就受不了,而且這裡頭手法上也有虛和實的講究,這些都要掌握就很難,所以這一次開會我們也是強調大家重視膏摩。
我編《明中醫之路》,編到最後也有這種感覺,就是現在有很多老中醫,你叫他寫,他年齡很大了,像我這個年齡,你再叫我提筆寫文章就很難寫,而且有些八九十歲的,確實已經病倒在床上了,這個事情要趕快做,不然很多東西也失傳了。
記者:我相信這本書編出來以後,也會像之前的《名老中醫之路》一樣,影響整個中醫學界。
張奇文老師:希望大家都做一個日月明的明中醫,不管在哪一個崗位都是這樣,特別是領導,你是醫院的院長,就先當好了明明白白的院長,引領醫院明明白白地走正確的道路。
文化自信:西醫學中醫是對的
記者:您提到做日月明的明中醫,這是對中醫的自信。現在國家提倡文化自信,對整個傳統文化,包括中醫的政策是很好的,甚至鼓勵西醫脫產學中醫,您怎麼看?
張奇文老師:應該說,繼承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不要去先入為主,把這個中醫剔除出去。我認為當下關鍵的問題還是應該為中醫的學習積極地來創造條件,能夠很好地學中醫,而不是中醫再去追著西醫學。
現在中醫院基本都變了味了,我不知這裡有沒有,在廣東怎麼樣,在山東這個情況是頻頻出現的。
我是在山東濰坊市,濰坊市原來1958年西醫學習中醫的時候,那時候人手一本《中醫學概論》,學習的熱情很高。現在操持不起來,為什麼呢?就是下邊的領導不重視,他們認為西醫能來處理。
在全國來講,這個西醫學中醫是對的,當然了,中醫也可以學西醫,但是學了以後可能用不上,因為這是兩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認識方法。
西醫是從微觀來看,現在一切的檢查,CT也好、磁共振也好,包括拍攝B超級,都是從各個方面來觀察局部。
局部的病理在中醫來講不大適合,因為我們是整體地來看,天、地、人各個方面都要考慮。
所以我們教材這個辨證分型實際上問題很大,中醫怎麼標準化?它就是個性化的,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來進行辨證論證。
人和人都不一樣,是吧?這個個體病例是很重要的,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思想境界,那麼弄到一塊,都要用一個方法去統一是不行的。所以這個個性化,現在西醫也慢慢開始重視。
在這次會議上,我把平時記錄的8大種150多個病例拿出來叫大家討論,如果用這個西醫的方法總結,分四個五個型,是不行的,那就不會靈活應用了。所以說一個同樣的病,人不一樣,他的思想環境不一樣,你的治療都不一樣,所以因人而異,這是很重要的。
山東小兒推拿流派
融合交流
記者:其實這次會議主要的主題是小兒推拿外治法,剛才您也提到仲景雖然是經方大師,但是還是非常重視外治方法的。
張奇文老師:對對。
記者:山東的小兒推拿處於全國的領先水平,您可以跟我們介紹一下目前山東主要有哪些小兒推拿流派嗎?
張奇文老師:小兒推拿在山東半島還是非常普及的,現在主要是有四個流派:一個是三字經派,以趙鑒秋為代表,她已經80歲了,這是原來徐謙光從北京學來的一套推拿辦法,推拿時間長,效果也比較好;還有一個就是張素芳為代表,她是上海推拿學校畢業的;還有一派是田常英為代表,繼承了張漢臣這一派的推拿手法;
另外一派是吉亞寧為代表,她是創新的一派,推拿時間推的短,以扶陽手法來解決小兒的問題。
它們都有各自的特色,也在一直融合交流,這次會議大家都來了,開得特別成功。
I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中醫家」,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 END ·
編輯|白芷 視覺|花椒
-商務聯繫-
青黛|13418986412(微信同號)
點擊左下「閱讀原文」報名
參加2020醫館界上海論壇!
↓↓↓↓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