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盛傳「維生素C分解酶」,「營養損失」到底怎麼回事?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網上經常看到這樣的說法:XX食物富含維生素C,而XX含有維生素C分解酶,二者一起吃,維生素C會被分解,從而大大降低營養價值。

網上盛傳「維生素C分解酶」,「營養損失」到底怎麼回事? 健康 第1張

  說得振振有詞,讓人不明覺厲的樣子。維生素C大家很熟悉,「維生素C分解酶」是個什麼東東?含有它的食物就不能給含Vc的食物一些吃嗎?

  其實,並沒有一種酶叫做「維生素C分解酶」。導致維生素C失去活性的,是「維生素C氧化酶」。

  維生素C的化學名稱是抗壞血酸,廣泛存在與食物中。在植物中,它們主要位於細胞質和核膜中。同時,植物中也存在著抗壞血酸氧化酶,它的作用是讓維生素C分子發生氧化。被氧化的抗壞血酸,就不再具有抗氧化活性了。

  在植物中,抗壞血酸氧化酶存在與液泡和細胞壁上,跟維生素C保持著距離。當植物被切開破碎,維生素C和抗壞血酸氧化酶碰面,維生素C就被氧化損失掉了。這,就是果蔬榨汁之後維生素C會有明顯損失的原因。

  植物中的多酚和多酚氧化酶,也是同樣的情況。

  也就是說,所謂的「維生素C分解酶」破壞維生素C,根本不需要去「破壞」另一種食物中的,破壞它自己的就好。

  但是,我們從來不會因為這個反應的存在就不吃蔬菜水果。是被氧化損失了一部分,剩下的依然不少——更重要的是,維生素C只是食物中的一種營養成分而已,損失一點,損失了一點點,並不影響它整體的營養價值。

  實際上,食物中的維生素C損失是普遍存在的。蔬菜從地裡采摘下來,即便是在冰箱裡冷藏保存,維生素C依然會慢慢損失;如果是放在常溫下,損失的速度就更快。相比之下,冷凍蔬菜對於維生素C(以及其他營養成分的保持)就要好得多。

  除了保存,食物的加工烹飪方式對於維生素C損失的營養也很大。比如大棗,新鮮的時候每100中的維生素C能超過200毫克,每天吃50克就完全能夠滿足一個成年人對維生素C需求。但如果制成了幹棗,維生素C就損失殆盡,對於補充維生素C幾乎沒有價值了。此外,榨汁、粉碎,對於維生素C的損失也很大。

  在各種烹飪方式中,快速高溫的烹飪更有利於維生素的保留。白灼、清炒,也都更有利於避免損失。

  因為擔心維生素以及其他營養成分的損失,很多人選擇生吃蔬菜。因為生吃蔬菜口感不好,很多人就把它榨汁或者打成漿來吃。首先強調,生吃蔬菜存在不可忽視的安全風險——即便是大家認為「安全」的有機蔬菜,國外也時不時就出現吃出問題案例。其次,正如前面講解過的,打漿過程會導致一部分維生素C和多酚被氧化。第三,如果是榨汁,蔬菜中的膳食纖維和很多礦物質會留在渣中被扔掉了。

  其實,對於食物來說,在儲存、加工、烹飪過程中總是存在營養損失。我們可以去探索如何減少損失,但沒有必要對「損失營養」耿耿於懷。營養只是食物的一部分屬性,安全、好吃、方便也是非常重要的屬性。在追求這些屬性的時候,可能會造成更多的營養損失。不過,只要我們把原始食材的營養成分看做「稅前薪水」,把損失的那部分營養看做是「五險一金和個人所得稅」,那麼心理就會平衡多了。

  至於考慮「XX和XX一起吃會損失營養」的所謂「搭配禁忌」,不過是牽強附會的臆想,直接無視就好了。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