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中醫學中有關「火」的概念較多,如少火、壯火、外火、內火、虛火、實火、陰火、陽火、君火、相火、命火、真火、龍火、雷火、邪火等。有的屬於正常的生理學概念,有的則屬於病理學概念。
1.火有常變之分
火之常為陽氣,平人身中之火即為陽氣。陽氣為人身之大寶,能溫養煦育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運行氣血,蒸津化液,抵抗陰寒,為生發之根本。人身之火,要在暖臟腑而煦氣血,具有生發活潑之機,《類經·陰陽類》說:「火,天地之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萬物之生,皆由陽氣,但陽和之火則生物,……火和平則氣乃壯」。
少火為身中之陽氣。少火即指正常的、具有生氣的火,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陽氣。因此,《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少火之氣壯」。又說:「少火生氣」。少火源於飲食水谷,化於氣血,因此,《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氣食少火」。
火之變動為賊邪。體內陽氣之變,即是邪火,火無外火,即因於此。邪火之成,則在陽氣失其正化。《景嶽全書·火證》說:「火為熱病是固然矣,然火得其正即為陽氣,此火之不可無亦不可衰,衰則陽氣虧虛也;火失其正是以邪熱,此火之不可有,尤不可甚,甚則真陰傷敗也。然陽以元氣言,火以病氣言」。就是說人身之火失其正則為邪,戕傷臟腑,耗傷氣血,亦即《類經·陰陽類》所說:「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之過則氣反衰……壯火散氣」。所謂邪火,實為身中陽氣之變,《景嶽全書·傳忠錄》說:「以陽氣為元氣之大主,火為病氣之變見」。總之,火有常變,而火之變為賊邪,又與陽氣不相容,因此,臨證辨火之邪正甚為重要。
正常之火
正常的火,為生理之火,又稱少火。是指對人體具有溫煦生化作用的陽氣。陽氣為人身之大寶,能溫煦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運行氣血,蒸化津液,抵抗嚴寒,為一身之氣生發之根本。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少火生氣」。
邪火
邪火,為病理之火。從正氣盛衰之不同,有虛實之分;從來源之不同,又有內外之別。
外火
火多由內而生,少有外感,故有「火無外火」之說。但從暑邪的致病特點來看,與火極為相似。暑邪內迫,以致卒昏不知人,或抽搐生風,致病迅速,疾如火熱。東垣《素問玄機原病式》說:「暴病暴死,皆屬於火」。若夏暑而不挾濕時,即可看作外火。其次,由於火災,火之熏灼、蒸騰,灼傷肌膚,內熏臟腑,煎熬津液,亦當作外火看。
內火
內火由體內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所致,為內生五邪之一。由於導致內火產生的原因不同,又有虛實之分。臟腑實火,多由飲食失節、七情過激、情志失調,以及感受外邪引發。虛火則是臟腑機能的一種虛性亢奮狀態,常見於上述之陰虛火旺、虛火上浮、氣虛之火(熱)3種情況。
2.邪火有虛實之異
邪火名稱繁多,但俱可用虛實二字統之,即實火、虛火。實火,指邪熱熾盛的實證、熱證。以胃腸、心、肝膽實火最為常見。其證候表現為高熱、頭痛、目赤、口苦、口幹、渴喜冷飲、煩躁、腹痛拒按、脅痛、便秘、溲赤、口舌生瘡、甚則吐血、衄血,或發斑、發疹,舌紅,苔黃燥或起芒刺,脈數有力等。
壯火屬實,為陽火。壯火由陽氣亢盛至極而生,故壯火屬病理學術語。它是指過亢的、能耗傷人體正氣的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壯火食氣」,「壯火散氣」。素體陽氣偏盛者,其陽熱之氣亢烈則為壯火,責在陽氣亢盛。火屬陽,火盛熾熱,治須苦寒涼瀉,故熾烈之壯火,亦稱陽火。壯火言邪甚,而陽火言火熱熾盛之勢。
虛火屬虛,由陰虛、陽虛之別。虛火是人體臟腑機能的一種虛性亢奮狀態。根據其臟腑損傷的不同而有陰虛、陽虛、氣虛之別,則虛火又可分為以下幾種。
陰虛之火,亦稱陰虛火旺。由陰液虧損,陰不制陽,陽氣相對偏亢,即陰虛火盛而產生的火熱征象。如兩顴潮紅,低熱或潮熱,五心煩熱,或骨蒸勞熱,盜汗,心煩失眠,尿短赤,口燥咽幹,舌紅苔少,或光紅無苔,脈細數無力。常見於熱病後期,陰分受傷,或陰虛勞損等。五臟皆有陰陽,故陰虛之火,可遍涉五臟,隨陰虛之不同臟腑,見證亦有區別。
陰虛假熱。由於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格陽於外而引起的假熱。《景嶽全書·火》說:「元陽衰敗,火不歸元,戴陽……」,「寒從中生,則陽氣去所依存而瀉散於外,即是虛火假熱之謂也」。
陰火內起。陰火之名,始於東垣。從東垣對「陰火」的表述看,其意大致有三:一是陰虛內熱。實是說思慮過度,心陰耗傷,心陽獨亢,而心火內盛的病理。二是氣虛發熱。發熱本當用苦寒清瀉,但氣虛時的發熱,則由於元氣不足,以致心火獨盛,出現一系列的熱象,這時的心火,就稱為陰火,用寒涼而發熱反甚,以甘溫之法則熱除病退,因而把這種不同於陽熱火邪的火熱之征,稱為「陰火」。三是氣虛感受外邪,邪正相搏而發熱。從內生五邪的角度看,氣虛時的發熱,便是陰火。
實火
實火,由陽熱熾盛引起,也稱壯火,能耗散人體的正氣,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壯火食氣」、「壯火散氣」。實火以胃腸、心、肝膽實火最為多見,常見臨床表現有高熱、頭痛、目赤、口苦、口幹、渴喜冷飲、煩躁、腹痛拒按、脅痛、便秘、尿赤、口舌生瘡,甚則吐血、衄血或發斑、發疹、舌紅、苔黃燥起芒刺、脈數有力等。此外,外感六淫諸邪,痰濕、淤血、食積等鬱久,及五志過極,在一定條件下皆可化火。東垣《素問玄機原病式》謂之:「六氣皆可化火」,以及後世諸家所謂「百病皆兼邪,久鬱必化火」,即指此而言。
虛火
虛火,是人體機能的一種虛性亢奮狀態。多由陰液虧損,陰不制陽,陽氣相對偏亢所致。如熱病後期,陰氣耗傷;或勞欲過度,陰精耗傷,陰氣不生;或久病不復,陰氣虧虛;或先天稟賦虛弱,腎陰素虧;或肝鬱化火,久耗陰氣,皆可致陰虧不能制陽,陽氣相對亢盛,而化為虛熱虛火。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虛則熱」。其臨床常見表現有顴紅盜汗、五心煩熱、心煩失眠、小便短赤、口幹咽燥、舌紅少苔或光紅無苔、脈細數無力等。五臟皆有陰陽,故陰虛之火,可廣涉五臟,然多見於心、肺、肝、腎四臟,尤與肝腎二臟關係最為密切。另外,又有氣虛、陽虛所致之火。氣虛之火熱,多由脾胃氣虛所致,又被稱為「陰火」,治宜甘溫除熱(火)之法。陽虛之火,亦稱陽虛假熱,是由於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格陽於外而引起的假熱,亦稱「戴陽證」。如《景嶽全書·火》說:「元陽衰敗,火不歸原,戴陽……」,「寒從中生,則陽氣無所依存而瀉散於外,即是虛火,假熱之謂也」。
3 君相之火
君火
君火,即是指心陽,心火。因心為君主之官,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能統領全身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主持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心統領主持上述活動的動力,即稱為心火。心火旺盛,則神志安定,血脈流暢,臟腑協調;反之,則心神不安,血脈不暢,臟腑失調。正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相火
對於相火的爭議較多。相火一詞,首見於《素問·天元紀大論》,原系論說天地運氣變化的。後世醫家加以發揮,漸用於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對相火的認識代有發揮,但真正用相火來說明生理、病理並形成理論,起到繼往開來作用的,當推丹溪。他認為相火是指人體生生不息的機能活動,「人非此火不能有生」。這種機能活動,雖然各臟腑都具備,但主要發源於肝腎,復分屬於心包絡、膀胱、三焦、膽諸腑。相火又有常變之分。相火正常,則各臟腑功能活動正常;相火妄動,則會耗傷元氣。明·趙獻可在《醫貫》中,別名相火為龍雷之火,稱其寄於肝腎之間。若相火正常,則如龍之潛海,雷之伏於地,溫煦長養臟腑氣血而不顯其形。若平日不能節欲,以致命門火衰,腎中陰盛,龍火無可藏身之為,則遊於上而不歸,而見上焦煩熱、咳嗽等火症。但此火不可以水滅,不可以濕伏,惟當以溫腎之藥從其性而引之歸原,使龍歸大海。譬如「……龍雷之火,每系濃陰聚雨之時,火焰愈熾,或燒毀房屋,或擊碎水石,其勢誠不可抗。惟太陽照,火自消滅,此得水則熾,得火則滅一驗也。」清·喻嘉言認為,相火乃人身之元陽:「相火居下,為原泉之溫,以生養萬物,故於人也,屬腎而元陽蓄焉……」。相火之動,謂之龍雷,「龍雷之性,必陰雲四合,然後遂其升騰之勢,若青天朗日,則退藏不動矣。」由此可見,相火,常指肝腎之火,尤多指腎火。
4 陰陽之火
陽火
熾烈之壯火,亦稱陽火,須苦寒瀉火之藥直折以治。
陰火
陰火之名,始於東垣。對於陰火的闡述,東垣的概念不夠明確,致使後人對其有多種闡發。有人認為是一般大熱煩渴而宜用寒涼的實火;有人認為是陰虛發熱而宜用滋陰的虛火;也有人認為指的是「陰盛格陽」所致的假熱;大多數人認為是由脾胃氣虛所致。如1976年出版的湖南省中醫藥研究所編寫的《<脾胃論>註釋》中,即認為陰火是由於飲食、勞倦失於調節,損傷脾胃,致使脾胃中元氣下陷,以致肝腎相火離位,上乘脾胃、心包而成。而筆者認為陰火僅指離位的腎火,一是因肝體不在下焦;二是因為東垣多次提到用黃柏以瀉上凌之陰火,而黃柏歸腎經,偏治下焦,主瀉腎火。由此認為,東垣所指陰火當指腎火,屬邪火中的虛火范疇,因其根本乃脾胃氣虛引起。
而從生理部位看,心居上焦陽位而腎居下焦陰位,故又有將二者相對而言,稱心火(陽)為陽火,腎火(陽)為陰火者。此外,還有命火(命門之火)、真火之說。
此二者皆是指腎中陽氣,即腎陽,亦稱元陽、真陽、腎火。腎陽為一身陽氣的根本,是生命發生的原動力。由於腎陽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腎陽又被稱為命火。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對腎陽的研究,臨床中更注意顧護腎陽。
基於上述可知,火有邪正,少火言正氣,壯火言病理。病理之火,是為邪火。邪火其根本在於陽氣的充盛與否,以及陰精是否滿盈。從其產生的機理分類則有虛實之分,《景嶽全書·火》說;「凡察火證,必須察其虛實」。邪火之虛實,是以產生該火時機體陽氣盛衰之狀態而言,陽氣盛,火熱熾,名曰實火;陽氣衰,中氣虛,則為虛火假熱,分別稱為虛火、陰火。